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質量並重 創造活力 公共空間 城市脈搏

2020.12.09
24529 24529

封面專題

今日香港+能源科技與環境



香港人口密度高,建築物林立,公共空間更是少之又少。在疫情下,政府更須要關閉不少戶外場地,防止市民聚集和保持社交距離,變相令其他開放空間更擠逼。好消息是,位於堅尼地城城西道的卑路乍灣海濱休憩用地,於早前全面24小時開放,提供便利市民享受海濱的設施,為大眾帶來海濱新體驗。

香港作為國際大都市,除了要有公共空間的「量」,也要着重公共空間的「質」,以推動公共生活。究竟公共空間對城市有何重要?在公共空間長期被漠視的情況下,香港如何找到新出路?

觀點與角度

海濱事務委員會主席吳永順:卑路乍灣海濱長廊,可以說是發展局海港辦事處以實驗形式作頭炮的項目,加入「期間限定」元素,並嘗試以新的設計和管理模式,為市民帶來海濱新體驗,同時測試市民的反應。目標是希望可以突破以往的框架,創造更有活力及大眾更喜愛的公共空間。

香港測量師學會前會長余錦雄:如果善加利用,香港還有不少可供市民作休憩和活動的公共空間,希望政府及私人管理公司能多加注意,履行讓公眾使用合適休憩空間的權利,並且提供管理及保養設施的責任。

思匯項目研究員黎文燕:香港公共空間不平均,有184萬香港居民享用的空間甚至少於政府標準的2平方米;而在山頂、九龍塘等高收入地區,部分居民可擁超過8平方米的休憩用地,但旺角區的區民則只享有人均0.6平方米公共空間。

發展局局長黃偉綸:今年新開放的長廊共長2公里,分布於維港兩岸多區,令維港海濱長廊總長度達23公里,增長約10%。中環至灣仔海濱開放後,連同早前落成的西區海底隧道口對開海濱,石塘咀至會展4.5公里的海濱長廊已全面貫通,成為維港兩岸目前最長的海濱長廊。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政府部門和公私營持份者多年來緊密協作,通過創新意念、善用公共空間和優化環境,正逐步實現計畫願景,令九龍東成為充滿能量、動感和有藝術特色的新核心商業區,鞏固並提升本港競爭力。

探討公共空間的四大重要性

重要性1:個人層面:延伸私人空間 提升生活質素

公共空間為我們提供私人空間以外的地方來進行不同的活動。我們日常的活動主要在住所、學習或工作的地方進行,而且空間的大小往往受個人經濟能力及社會階層等因素而決定。

公共空間延伸了我們的生活空間,令我們享用更多的地方及設施去作不同的活動,讓我們建立身心健康的城市生活。而且公共空間本身就是公眾可免費共享的地方,市民不應受社會階層及個人經濟能力的影響,可平等地享用這些地方及設施,保持大眾整體的生活素質。

★以卑路乍灣海濱休憩用地為例,佔地約5,900平方米、全面24小時免費開放、提供遮蔭座椅、綠化園境等設施,市民可在該處飽覽維港和夕陽海景。

重要性2:社區層面:建立社區網絡 凝聚公共生活

公共空間的另一個重要性是讓城市人享受公共生活。公共空間是共同享有,可吸引不同的人來活動、交流,亦為社區提供了舉辦活動的地方,令來自不同背景、階層的人可以直接或間接的互動與交流,豐富城市整體的文化創意內涵。

這些公共的生活令我們多了機會接觸社區內的不同人士,促進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有助建立社區網絡。

★以卑路乍灣海濱休憩用地為例,長廊以板道搭建,全長172米,板道欄杆以色彩繽紛的針織公仔裝飾;位處中央位置的多用途空間尤具特色,其中活動平台和座椅由運貨所用卡板搭建而成,前者可隨意拼湊組合,已成為不少市民的「打卡」熱點。

重要性3:經濟層面:營造社區經濟 發展旅遊業

公共空間亦是旅遊業發展的重要元素,亦能為當地帶來商機。一些設計優美、獨特的公共空間往往成為外國遊客喜愛的旅遊景點,也是很多城市的地標。

此外,市民或旅客在公共空間的活動,無論是路經、停留或進行靜態、動態的活動,都為該地方帶來人流,而人流就能為該地方帶來商機,甚至滋長出很多本土的經濟活動。

★以卑路乍灣海濱休憩用地為例,外圍的園圃,首階段設施包括戶外教室、多用途空間和種植架,一系列農耕體驗活動和課程將陸續推行,而餘下部分則預計明年逐步開放。



重要性4:城市層面:平衡城市密度 提供集會空間

公共空間能平衡城市的發展密度,提供綠化環境,以保持空氣流通;改善日光照射,配合綠化的設計更能有效地減低城市的熱島效應。

公共空間除了促進文化交流之外,對一個公民社會來說亦是一個重要的資訊分享及意見表達的平台。公民社會團體可以在公共空間舉行集會、論壇或遊行等活動,與公眾分享訊息及互動。

★以卑路乍灣海濱休憩用地為例,毗鄰地段約2,000平方米範圍由非政府機構營運,供開放式社區園圃之用,是全港首個結合水耕、魚菜共生和有機耕種的都市休閒農場。



Mindmap:香港的公共空間現況與重要性



學習教材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A



資料B

我們的報告發現,目前《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中人均2平方米休憩用地的標準非常低,且歷15年未嘗更新。該標準相當於給每個居民平均一格廁所大小般的公共空間。即使政府在《香港2030+ : 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中提議增加到2.5平方米,該標準仍屬偏低水平,因為它幾乎不符合當前的情況。

而我們使用文件中所描述的計算方法,得出人均應為2.7至2.8平方米。思匯建議將標準至少提高為3至3.5平方米。相對於東京、首爾、上海及新加坡等亞洲主要城市的人均5.8平方米至7.6平方米休憩用地的水平,這個標準仍然落後。

資料來源:思匯政策研究所研究報告《不公空間:香港公共空間應有的合理規劃》

多角度思考

1.參考資料A,指出市民在使用公共空間上有哪些爭議。(4分)

2.參考資料B及就你所知,你認為政府應如何提升香港的公共空間質量?(10分)

建議答題方向

1.
公共空間本身就是公眾可免費共享的地方,可是在使用公共空間上,不同持份者存有不同意見。漫畫中有觀眾認為他們擁有在公園觀賞歌舞,使用公共空間的權利,不應被剝削;亦有部分居民因這些表演而未能享用公園設施或受到噪音滋擾,降低他們的生活素質。

2.
‧政府須要為香港公共空間作出更明確之定義,並且定期跟進社區各公共空間之應用;
‧其次就是投入更多公共空間資源,發掘並加入本土特色,又或者找尋一些綠色、藝術團體合作改善公共空間;
‧再者,就是參考更多國際例子去研究拓展公共空間的可行性,配合和滿足市民對公共空間的需求,甚至可以跟旅客一同享受這些含本土色彩之公共空間。

學習工具

公共空間 議題摘要




議題本質


香港人口密度高,建築物林立,公共空間更是少之又少。從卑路乍灣海濱休憩開放成為公共空間,可以看到公共空間對個人、社會、經濟和城市四個層面都有正面的影響。香港作為國際大都市,除了要有公共空間的「量」,也須要着重公共空間的質素,推動公共生活,政府在此擔當着相當重要的角色。

議題相關單元

今日香港
能源科技與環境

持份者

‧政府
‧市民
‧旅客
‧旅遊業
‧規劃界
‧地產商
‧工程界

相關概念:公共空間金字塔 Public Space Pyramid

理想的公共空間須具備四大因素,當中以暢達性為第一步,因為人們要到達空間才能享用;第二層是環境與設施,才能供市民使用;第三屬是能夠開放予公眾使用;第四層是鼓勵社交,推動使用者溝通和分享,是公共生活的最佳體現。



以上四大條件是良好的公共空間不可或缺,卻須層層遞進才能達到最高層次。

關鍵詞

‧公共空間 Public space
‧休憩空間 Recreational Space
‧公用契約 Deed of Dedication
‧私人業權 Private property rights
‧社交空間 Social Space
‧集體回憶 Collective memory
‧可持續發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社區凝聚力 Social cohesion

參考資料

‧拓展公共空間
http://www.hkpsi.org/chi/publicspace/database/

載自2020年12月9日《S-file通識大全》

文:時光 圖:星島圖片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