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房屋與青年就業 《施政報告》檢閱重點
2020.12.07封面專題
今日香港+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現代中國
《施政報告》在住屋需求和年輕人發展方面都提出了新猷,如資助NGO租用酒店和賓館單位作過渡性房屋,讓有需要市民租住;推出「大灣區青年就業計畫」,補貼逾萬薪金讓港人大學畢業生到大灣區城市工作。
每年的《施政報告》都是學習通識科的上佳教材,同學應可從施政重點了解到今日香港社會有何需要,此外,亦宜思考如何使措施更臻完善,讓我們的生活更美好。
觀點與角度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過去一年多,本港經歷前所未有的多重打擊⋯⋯在這個環境下,市民焦慮不安,甚至對前景失去信心,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如何令香港早日走出困局、令市民恢復信心,是這份《施政報告》的首要目的。
民建聯主席李慧琼:報告內容在政治方面有助「正本清源」,經濟發展方向正確,但改善民生方面有待加強。另外,報告對如何提高港府、官員的施政效率,以及加強與政黨和市民溝通方面也着墨不多。
香港旅遊發展局主席彭耀佳:旅遊業界正面對非常嚴峻的經營環境,感謝特區政府為本地旅遊業撥出額外支援,相信有關措施將有助解決業界燃眉之急。
國際評級機構惠譽:《施政報告》強調香港與內地之間進一步融合,雖然可能會刺激香港經濟發展,但亦凸顯香港經濟前景和信貸評級將愈來愈受到內地經濟所束縛。如果在融合過程中,香港的主要宏觀制度,例如獨立貨幣政策、財政框架和金融監管等的高度自治受侵蝕,就會增加評級下調的壓力。
香港民意研究所副行政總裁鍾劍華:政府推出近二百項措施,但只獲27.2分,反映這份報告無助挽回民心。如果林鄭拒絕正視去年開始造成的社會撕裂,政府難以有效施政。
如何「下藥」 應對「回響」
疫情下失業率攀升,基層生活壓力巨大,年輕人踏出社會的道路狹窄,新近公布的《施政報告》在這兩方面有針對性的「下藥」,亦引起比較多的社會回響,同學可以藉此了解施政背後的香港社會狀況,以及「回響」的內容和理據,並找出應對方法。
重點1:資助非牟利機構(NGO) 租用入住率偏低的酒店和賓館單位作過渡性房屋用途
★今日香港基層住屋狀況:
‧暫且不提入息中位數收入家庭不食不用都要廿年才買到樓的情況,聚焦住屋生活質素惡劣的一群人,他們的確須要協助;
‧根據資料顯示,現時全港共有十一萬五千一百個居住環境欠佳的單位,當中有九萬二千七百多萬個是劏房,住了九萬多個家庭、合共二十一萬人,平均每個劏房住二點三人,人均居住面積只有五十七平方呎;
‧這些住戶生活環境擠迫、衞生欠佳、治安和防火等欠安全,可是租金卻往往佔其大部分收入,縱然他們大多數都在輪候公屋單位,但在求過於供下,輪候時間甚長(平均為五點六年),有迫切性去解決這當前問題。
★政策內容:
‧當局會與酒店及賓館商討,有意參與者可全棟出租或提供個別房間,由非牟利機構營運,以合理和可負擔的租金租予有需要的市民,預計租期最少兩年,當局每月或須為每戶補貼數千元。預期未來三年可提供一萬三千二百個單位。
★社會回響:
‧一萬三千多個過渡性房屋單位相對十五萬宗公屋申請,或九萬多個劏房家庭,是杯水車薪;
‧受疫情影響,本港旅遊業面臨寒冬,租用酒店和賓館作過渡性房屋,避免結業,又惠及市民,一舉兩得;
‧酒店、賓館原本非設計作長期居住之用,生活設施配套不足夠;
‧租約期滿後而又未成功「上樓」獲派公屋,怎麼辦?
★應對:
‧要求承辦的NGO以社企形式營運,提供社區廚房和自助洗衣等設施;
‧現金津貼輪候公屋基層家庭(《施政報告》提出);
‧增加興建公營房屋,例如重建大坑西邨,提供超過三千個單位(《施政報告》提出);
‧計畫推出劏房租務管制,保障租客;
‧積極尋找更多過渡性房屋。
重點2:「大灣區青年就業」計畫
★今日香港的青年發展狀況:
‧香港心理衞生會去年公布的全港抑鬱指數調查數據顯示,十八至二十四歲青年患抑鬱症傾向平均值較高,專家認為可能與社會缺乏上流發展機會有關;
‧據勞工處數字,今年八至十月具學位失業者有六萬七千六百人,較一年前增近三萬人,大學畢業生「有學歷、無經驗」,在現時經濟情況下求職較為困難;
‧非常智庫(MWYO)去年(2019年8月下旬至10月)委託中大香港亞太研究所進行調查,當中有探討香港青年有否興趣受僱於內地企業到大灣區工作的議題,結果顯示受訪者中81.6%表示沒有興趣,只有 13.4%表示有興趣,5.0%則回答不知道/很難說/拒答,而表示沒有與趣到大灣區發展的青年,原因見下圖:
★政策內容:
‧鼓勵在香港及大灣區有業務的企業、聘請及派駐本地大學畢業生到大灣區城市工作;
‧名額二千個,當中一千六百個為一般職位,四百個為創科職位;
‧一般職位和創科職位的月薪分別至少一萬八千港元和二萬六千港元,港府會分別補貼一萬和一萬八千港元,最多十八個月,防疫抗疫基金已預留四點三億元用作補貼。
★社會回響:
‧政務司司長張建宗在網誌表示,親自接觸了二十多個主要商會及大企業,都對參與計畫反應積極及正面;
‧香港中國商會指出,政府補貼月薪能拉近內地與香港之間的工資差距,令香港青年放下最大心理障礙,更有意願到內地發展;
‧有意見認為計畫結束後,青年薪酬回到市場水平,令計畫吸引力有限;
‧有市民致電到電台節目,批評計畫是送走香港青年人才;
‧香港青年普遍對返大灣區就業發展不感興趣(見上圖)。
★應對:
‧計畫結束後,企業可提供具專業性和市場價值的工作予有意留在灣區企業工作的青年,使他們的工資波動不致太大;
‧長遠來說,當局應針對他們「不感興趣」的原因,想辦法讓香港青年對內地/大灣區加深了解,例如通過網絡平台,提供大灣區的就業生活資訊。
Mindmap:《施政報告》的房屋政策
學習教材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A
資料B
活化海鮮舫 與海洋公園互補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邱騰華表示,政府會與海洋公園商討如何利用珍寶海鮮舫帶動公園重生,並配合南區整體發展;有關海洋公園重生方案預計明年初公布。
他說,海洋公園應繼續發揮在保育和教育方面的優勢,但有關工作須投入大量資源,成本未必能從門票收入中取回。隨着港鐵南港島綫發展,來往海洋公園與巿區更為方便,公園具備條件推動園內外合作,配合附近水體文化發展水上旅遊,包括香港仔避風塘、珍寶海鮮舫等景點。
邱騰華指,珍寶海鮮舫位處南區漁港核心位置,不少大型電影在此取景,是世界各地旅客熟悉的景點,乃本港獨特標記和品牌。他說,海鮮舫活化後能與海洋公園互相補足,不一定只作食肆用途。當局會以招標形式引入非政府機構,在不為海洋公園構成額外財務負擔下重新營運海鮮舫。當局希望藉海洋公園重生和南區發展計畫,為旅遊業和本地消閒注入新元素。
資料來源:摘自2020年11月27日 政府新聞網
多角度思考
1.綜合資料,「珍寶海鮮坊」將無償捐予海洋公園作活化和發展旅遊業之用,你認為這件事的意義何在?(4分)
2.關於海洋公園的發展,早前社會有過一些爭議,現在讓其接收海鮮坊,試分析此事對本港經濟發展的利與弊,及建議可行的應對方法。(8分)
建議答題方向
1.珍寶海鮮坊已有四十多年歴史,在電影、明信片等都可見其蹤影,是香港人的集體回憶,見證了香港經濟起飛、人們「魚翅撈飯」的一段繁華璀璨的歴史。
2.同學可以自由發揮作答。建議:
‧爭議:海洋公園財困,須政府注資。
‧利:多一個旅遊景點(不只是食店)、海洋公園的發展不局限於園內,可與南區發展一起規劃,並產生協同效應。
‧弊:海鮮坊原本的業務與海洋公園的保育會不會產生矛盾?活化的資金何來?南區區民擔心遊客太多帶來影響,例如交通擠塞。
‧應對:善用公眾諮詢和監管機制。
學習工具
施政重點 議題摘要
議題本質
《施政報告》公布了二百多項措施,眾多「懶人包」亦即日登場,同學只須上網搜尋就一目了然,因此,這裏着眼點是要從二百多項中抽出「新猷」,並揀選與今日香港市民生活素質息息相關的,而同學亦可在「自我成長」、「生涯規劃」相關的政策措施,作深入一點的理解。
議題相關單元
今日香港
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
現代中國
持份者
‧特區政府
‧一般市民
‧大學生
‧旅遊業界
‧輪候公屋人士
‧劏房住戶
‧大灣區企業
過渡性房屋 Transitional Housing
住屋是香港的一大問題,特區政府多年來都不斷覓地建屋,可是仍然求過於供。尤其是基層市民,在等候公屋「上樓」之前,往往要租住環境惡劣的劏房。有見及此,行政長官早在2018年6月29日宣布要發展過渡性房屋,減輕這些市民的經濟壓力和改善他們的居住環境。
運輸及房屋局成立了過渡性房屋專責小組,促成多個由非政府機構建議和營運的過渡性房屋項目,除了為居民提供居住單位外,部分項目設有社區服務設施,如社會服務中心、自助洗衣場等,亦會提供家庭、青少年及長者服務,例如職業技能和就業配對服務等,全方位照顧居民需要。
關鍵詞
‧施政報告 Policy Address
‧土地供應 Land Supply
‧信貸評級 Credit Rating
‧貧富懸殊 Disparity
‧上流(社會地位) Upward Mobility
‧協同效應 Synergy Effects
‧活化 Revitalising
參考資料
‧《施政報告》2020
https://www.policyaddress.gov.hk/2020/chi/policy.html
‧香港青年在大灣區就業的可能性及政策建議
https://mwyo.org/assets/docs/gba_job/MWYO_GBA_Report_May2020_A7.pdf
載自2020年12月7日《S-file通識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