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香港與新加坡先行 防「旅遊氣泡」變「泡沫」

2020.11.16
24378 24378

封面專題

今日香港+公共衞生+全球化



香港人愛旅遊,是眾所周知的事。過去有調查發現,港人的人均出境旅遊開支冠絕全球。可是在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下,全球各國實施入境限制措施,外遊似乎遙遙無期。

港人或許不用捱到疫情過去才有外遊機會。早前本港和新加坡就「旅遊氣泡」達成原則性協議。在抗疫疲勞和經濟下行夾擊下,旅遊氣泡無疑是喜訊,但由於各國疫情狀況有別,能否繼續與周邊地區洽談建立旅遊氣泡,關鍵始終是盡快將確診人數清零,才能增加其他地區與港恢復通關信心。

觀點與角度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邱騰華:至今去信1 1 個國家, 表達香港願意與對方建立旅遊氣泡,包括德國、法國、瑞士、日本、韓國、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越南、澳洲及新西蘭,有5至6個國家表示有興趣,其中日本和泰國已經有雙邊接觸,而歐盟已委託德國作為代表,協商相關安排。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將探討私營化驗所在機場提供檢測服務,縮短檢測時間,會為旅客出行帶來好處,政府歡迎更多私營化驗所提供相關服務。

香港外遊旅行團代理商協會主席蘇子楊:政府應該先處理與內地及澳門之間的通關,否則難以給予其他國家信心,擔心旅遊氣泡變成「泡沫」,看不到前景。業界已經水深火熱,希望盡快可以通關,若要待疫情「清零」一段時間才通關是不現實。

立法會旅遊界議員姚思榮:「旅遊氣泡」措施適宜先與疫情已受控的地方開展,例如泰國、台灣、日本較遍遠的城市等,先在有限地區開放配額,而非一下子開放關口,以免欲速則不達。

港大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協議最終是否談得成,要視乎疫情會否惡化。最近兩星期,香港仍然有部分本地感染個案找不到源頭,相反新加坡過去10天都沒有追查不到源頭的個案,如果真的做到「旅遊氣泡」,對香港是比較「着數」。

認知:甚麼是「旅遊氣泡」?

「旅遊氣泡」源於英文「Travel Bubble」,意指國家之間開放邊境的做法。「氣泡」可被理解為圈閉的旅遊運作,將一些疫情受控的國家聯結成「氣泡」,有限制地互相開放旅遊,氣泡內的旅客毋須檢疫隔離,但限制氣泡以外的國家的旅客進入。

最早實行「旅遊氣泡」的是位於歐洲的「波羅的海三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在5月份時,三國已決定互相開放邊境,讓三國國民自由進出三地。隨後,澳洲、新西蘭、新加坡、日本、印尼和阿聯酋等國,亦逐步開展「旅遊氣泡」的設立和準備工作。另外,粵港澳大灣區的「旅遊氣泡」、紐約和倫敦的「跨大西洋空中橋梁」亦同樣在商討進行中。

分析:「旅遊氣泡」的重要性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疫情下的隔離政策重創全球旅遊業、航空業,一些商家和中小企業的倒閉浪潮此起彼伏,全球旅遊業陷入史無前例的大停擺。香港政府8月公布的失業率數字中,與消費及旅遊相關行業的失業率在5月至7月升至10.8%,難以單靠政府直接支援業界,而當局亦不可能持續支持。

由於部分國家及地區疫情轉趨緩和,當局開始醞釀有條件放寬出入境限制和檢疫規定,以圖振興旅遊業。而建立「旅遊氣泡」的宏觀作用是挽救香港四大支柱產業之一的旅遊業,讓相關的零售、住宿、餐飲、運輸等大量吸納基層就業的行業能夠重啟。旅遊氣泡能成事,對目前低迷的航空業、旅遊業、酒店業等是復甦的第一步。



擴展「氣泡」播毒風險增

進展:香港與新加坡達成協議

新冠疫情下,為促成有限度往來及旅遊,港府接觸11個國家及地區商討建立「旅遊氣泡」,包括德國、法國、瑞士、日本、韓國、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越南、澳洲及新西蘭。其中新加坡率先成事,成為首個與港建立「旅遊氣泡」的國家,將於11月22日成行,兩地早前已達成五項原則性協議,包括:

‧旅客須接受兩地互相承認的新冠病毒陰性檢測報告;
‧旅客往來目的不受限制;
‧旅客要乘坐特定航班,不接受轉機客同機;
‧往來免除「疫監」;
‧兩地可按疫情發展增減條件。

由於新加坡並非訪港旅客的主要來源,業界均希望氣泡能擴展至泰國、日本和南韓等地,並且盡快與內地恢復通關,才能解燃眉之急。而港星「旅遊氣泡」順利落實,無疑可作為藍本供參照推廣。

難度+成效:香港「旅遊氣泡」恐淪為「泡沫」

實行「旅遊氣泡」的最大難度,在於如何確保人口流動不會成為病毒的傳播鏈。綜觀其他地區的「旅遊氣泡」,往往只是三數個國家之間的安排,傾向封閉式管理,對來自氣泡以外地區的旅客依舊實施嚴格限制。可是香港屬小型經濟體,要維持與世界各地往來,或要和不同國家及地區組成「多重旅遊氣泡」,令病毒「跨氣泡」傳播的風險倍增,何況檢疫要求未必一致,更添執行難度。

在成效方面,眾所周知,本港旅遊相關行業高度依賴內地旅客,2018年內地客佔整體訪港旅客達78%。另一方面,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須要接待來自世界各地的商務旅客,若只與個別國家組成氣泡,遠遠未能滿足實際需要,只是抱薪救火。

Mindmap:「旅遊氣泡」效果與難度



學習教材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A



資料B

香港與新加坡就建立雙邊「航空旅遊氣泡」達成原則性協議,以恢復兩地人民往來。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邱騰華指,協議是兩地應對疫情的重要里程碑,在確保疫情受控的情況下方便旅客出行。邱騰華會見傳媒時指,參與航空旅遊氣泡安排的旅客須接受兩地互認的2019冠狀病毒病聚合酶連鎖反應測試並呈陰性結果,有關旅客亦須乘搭特定航班往來,這些航班不會接載任何轉機乘客或非航空旅遊氣泡旅客。

資料來源:摘自2020年10月15日政府新聞網

多角度思考

1.
參考資料A,你認為「旅遊氣泡」多大程度上能夠解決全球旅遊業的危機?(8分)

2.參考資料,你認為「旅遊氣泡」的成功取決於甚麼因素?試說明之。(12分)

建議答題方向

1.

很小程度能夠解決
資料A指,超過七成市民在未來一年,只有「頗小」和「非常小」機會旅行。可見市民外遊意願不高,現時疫情尚未休止,無法承擔搭乘飛機時,在密閉環境下感染病毒的風險,「旅遊氣泡」帶來的成效相當有限。
很大程度能夠解決
資料A指,最多人提及決定未來一年會否旅遊的主要考慮因素是「當地疫情是否受控」(78%)、「旅途中受到感染的機會」(70.7%)、「返港後須否隔離」(64.8%)和「會否遭當地人歧視」(36.8%)。如果這4項是港人後疫情時代選擇出行的最主要標準,港星「旅遊氣泡」順利落實,無疑可作為藍本供參照推廣。

2.自由作答,言之成理則可。
雙方能夠確定的病毒檢測:與其他國家地區商討旅遊氣泡安排時,須要建基於雙邊防疫工作,兩地防疫工作須相近。若要恢復往來,出發前須接受雙方認可的病毒檢測,到達後亦要再做檢測。
雙方所同意的限制:密切監察其他地方的疫情發展,並以客觀、科學的指標,如確診個案連續一個月錄得回落,或新增個案升幅一周持續上揚,作為啟動或叫停旅遊氣泡的指標。
雙方的疫情狀況: 措施適宜先與疫情已見受控,或已證明其防疫效率高的地方試行。

議題分析

旅遊氣泡 議題摘要




議題本質


全球疫情緩和,不少國家都準備復甦旅遊業,展開「旅遊氣泡」計畫。香港政府早前表示已先後接觸11個國家,提出並討論重啟旅遊,在10月15日港府宣布與新加坡組成旅遊氣泡。旅遊氣泡對旅遊業界無疑是喜訊,但由於各國疫情狀況有別,能否繼續與周邊地區洽談建立旅遊氣泡,關鍵始終是盡快將確診人數清零,才能增加周邊地區與港恢復通關的信心。

議題相關單元

今日香港
公共衞生
全球化

持份者

‧旅遊業
‧航空業
‧酒店業
‧旅客
‧各地政府
‧旅遊業
‧航空業
‧酒店業
‧旅客
‧各地政府

相關概念:抗疫疲勞 Crisis fatigue

抗疫疲勞是身心因為對防疫長期的極端壓力,而慢慢出現的倦怠疲勞。新冠肺炎疫情爆發,香港市民人人自危,在惶恐的陰霾下都避免外出,以減低感染風險;又,每天看新聞都是攀升的確診和死亡數字,久而久之便產生「抗疫疲勞」。香港大學醫學院精神醫學系早前一項調查顯示,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近74%受訪者呈現出中度至高度的抑鬱症狀,超過40%的受訪者呈現中度至嚴重的創傷後壓力症狀,多達36%的人同時有兩項精神健康問題的症狀。

關鍵詞

‧旅遊氣泡 Travel Bubble
‧旅遊走廊 Travel Corridor
‧防疫措施 Epidemic prevention measures
‧封關 Lockdown
‧健康碼 Health Code
‧隔離 Quarantine
‧生活質素 Quality of life
‧傳播鏈 Transmission chain

參考資料

‧香港政府新聞處:香港與新加坡建立航空旅遊氣泡
https://www.news.gov.hk/chi/2020/10/20201015/20201015_144636_540.html

載自2020年11月16日《S-file通識大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