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應用科技 軟硬件必備 城市轉型 發揮「智慧」
2020.11.09封面專題
今日香港+能源科技與環境+全球化
利用科技、大數據發展智慧城市,有助改善市民生活質素,而疫情下,更顯科技的重要。香港雖為國際都會,但轉型智慧城市步伐卻稍微落後,於「全球智慧城市指數」排名30以外。若只論財政資源,香港是冠絕全球,但欲推動智慧城市發展,人才、政策、開放數據程度等等同樣重要。
此外,科技進步之時,運用大數據卻有侵犯私隱的風險,政府及民間必要拿揑當中平衡,以保障公民權益。
新聞資訊摘錄
智慧城市定義
「智慧城市」乃21世紀新創概念,泛指利用資訊科技及大數據推動都市發展,以此改善運用資源及都市管理效率,達致可持續發展,從而便利市民,改善生活質素。瑞士有研究院每年公布「全球智慧城市指數」,研究以衞生與安全、交通流動、活動、機會與管治五個領域為指標,訪問各地人士,結果新加坡、芬蘭赫爾辛基及瑞士蘇黎世排前三,香港則全球排32,較去年上升五位。
觀點與角度
香港零售科技商會副會長梁偉峰博士:特區政府儘管發展智慧城市多年,不論在硬件及軟件發展都強差人意,主要的原因是欠缺與市民溝通,發展的項目及工作進度均欠透明度,因而失去市民信任,「智慧燈柱」事件便是一個好例子。
數睿科技國際有限公司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楊德斌:政府通過大數據便能了解城市的變動,再藉「數字孿生城市」不斷模擬城市的未來狀況,達到合理分配資源,應對未來的需求,例如政府可憑大數據,推演出未來幾年後哪一區有過剩的中小學學位,從而可將學校用地改為安老用途,以應對城市老年化帶來的挑戰。
智慧城市聯盟空間數據基礎設施委員會主席鄧兆星博士:改善市民生活而善用科技固然重要,但智慧城市的精要在於,不但是利用各種科技或實體基建,整合城市的組成系統和服務、提升資源運用效率、加強城市管理和服務及改善市民生活質素,還要善用已有及從過程中搜集的新數據,更好地規劃城市。
本土研究社成員陳劍青:縱觀世界上很多進步城市,都很重視開放數據,民間團體都會自發招集市民,共同編制各種公共土地、社區、環境、科學資料,這些資訊對於市民享用公共資源息息相關。
背景資料:香港智慧城市藍圖
港府於2017年發表《香港智慧城市藍圖》,以出行、生活、環境等範疇為主題,提出76項措施,勾劃城市發展的前景及必要基礎建設,以下為藍圖提出的科技應用例子。
‧出行
—於政府公共運輸交匯處及有蓋巴士站安裝資訊顯示屏,並通過流動裝置公布專營巴士實時資訊。
—於路口設置能感應行人及車輛的智能交通燈系統。
‧生活
—增加免費公共Wi-Fi服務熱點。
—推出免費數碼個人身分,市民可以此認證網上交易。
‧環境
—以遙測感應裝置監察空氣污染、街道和公眾地方回收桶使用情況。
‧市民
—設立港鐵學院和香港國際航空學院,以培訓專業人員。
‧政府
—推「多功能智慧燈柱」試點計畫,收集數據,改善城市管理及公共服務。
—通過政府網站「資料一綫通」開放更多公私營機構數據。
‧經濟
—向合資格公司提供額外稅務扣減,吸引公司投資科研。
—於將軍澳建立數據技術中心及先進製造業中心。
現況:疫情下的「智慧」應用
1.實時數據有助防疫
應對疫情必須資訊透明,港府設計新冠肺炎互動地圖,除更新確診、出院人數等數字外,同時標明各個案患者居住地區、行蹤、所乘交通工具名單,市民得以有所警惕。官方數據外,民間亦有設計疫情資訊網站,年初口罩供應緊張,網站羅列各區藥房口罩供應量,方便市民,又標註懷疑「黑店」,提醒市民以防受騙。
2.網絡解決生活所需
疫情肆虐,市民足不出戶避疫,推動宅經濟快速發展,香港網購蔚然成風,電子外送平台需求急增。學校停課期間則試行視像授課,網上學習工具及軟件大受歡迎。因應市民減少社交接觸,部分行業轉型配合,例如旅遊業及地產經紀以虛擬實境(VR)和擴增實境(AR)技術介紹景點及樓盤。
3.促進AI醫療發展
相比03年沙士,現時的醫療技術大為改善,醫學界亦多應用人工智能協助診治,例如台灣團隊以AI技術用於判斷肺部X光片,提升檢測效率;科學家又以AI結合藥物分子結構與病毒,減省研發時間。此外,世界各地積極發展網絡遙距診治,美國亦利用機器人協助治療,減輕醫護工作量及感染風險。
檢視智慧城市發展條件
成功因素:4大範疇 互相配合
推動智慧城市政策成功與否,講求多項因素配合,首要條件乃資金及人才,而政府政策亦要合宜,願意開放數據與民共用;但應用AI牽涉私隱議題,如社會官民缺乏互信,則事倍功半。
1.資金及人才
科研極須資金,除政府出資,民間及商界亦可通過「天使投資」促進初創企業發展。人力資源方面,香港科研缺乏專才,如Google研究指出香港過半企業難以聘請數碼專才。欲解決問題,長遠首要從中小學教育入手,其次亦可通過財務政策吸引人才來港,亦要營造鼓勵科研的社會環境。
2.政策配合
政府掌控公共資源,推動智慧城市必要政府主導,輔以合宜政策如稅務優惠吸引民間投入,惟科技發展一日千里,政策如稍拖延即變過時,港府提倡全民Wi-Fi多年,但坊間有論者提出,政府與其執着於建設不穩定的城市Wi-Fi,倒不如投資建設接收較佳的5G基站,以此取代公共網絡。相對新加坡早於13年已鋪展高速寬頻網絡,香港網絡發展相形見絀,礙於政府官僚審批緩慢,政府去年初開放營運商申請建設5G基站,直至今年中僅不足四千個使用申請獲批。
即使政策前瞻,惟官僚間亦要通力合作,以索取地區人口資料為例,本港跨部門缺乏協調,市民須分別向地政、統計處索取相關資料,效率偏低。
3.開放數據程度
香港政府開放數據不足為人詬病多年,香港互聯網協會年中發表開放數據簡報,指港府資料發布標準不一、授權混亂,不符開放標準,其中於「商業登記及土地數據」範疇表現最差。智慧城市講求數據應用,政府可利用數據研究公共政策,民間亦可以此監察政府,促進官民交流,惟開放數據不足窒礙民間參與,同時施政缺乏透明度,亦有機會影響政府公信力。
4.保障私隱及社會信任
智慧城市雖為國際大勢所趨,然而私隱問題一直備受關注,過往商界時有網絡保安漏洞致用戶資料外泄,政府及民間必須嚴密把關,拿揑保障私隱與社會發展的平衡。人工智能運算數據,令個人資料無所遁形,故發展智慧城市的關鍵在於政府公信力高低,以智能燈柱及健康碼為例,社會爭議不但在其是否有效,民間更質疑政府挪用數據以作監控,事件反映政府公信力左右政策成敗。
Mindmap:檢視香港「智慧城市」發展關鍵
學習教材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A:節錄自一篇新聞
Google香港發表《智慧數碼城市—全城 AI》白皮書,探討香港市民及企業對人工智能(AI)的認知及應用程度,調查涵蓋金融、創科、交通及物流、零售企業,雖有78%的企業認同投資在AI發展的價值,不過整體在實際使用上仍低,僅39%受訪企業稱支持相關發展,企業在應用AI上最主要障礙為欠缺資金支持(56%)、知識(51%)及人才(50%)不足。另外,市民目前對AI仍存憂慮,有近半(49%)受訪者認為數據私隱是應用AI的最大障礙,另25%受訪者同意企業在保護用家私隱方面做得足夠。
資料B:節錄自立法會會議議員提問文件
為便利粵港澳三地居民跨境活動,政府正推展健康碼互認計畫。三地居民如持有由指定醫療機構於七天內發出的2019冠狀病毒病核酸檢測陰性證明,可在入境時獲豁免接受14天強制檢疫。有本港居民擔心其病歷等敏感個人資料會經健康碼系統被移交內地公安部門,因而令其個人私隱受到侵犯。
資料C:節錄自一則新聞
網上外賣平台Foodpanda母公司現保安危機,自2016年起,超過72萬個帳戶的姓名、地址、座標、電話號碼等個人資料外泄,包括香港、新加坡、法國等14個地區用戶受影響。該公司證實有用戶資料外泄,但未有透露受影響用戶數量,只說正積極內部調查,並與有關當局密切合作,查出漏洞原因後會通知受影響用戶。
多角度思考
1.根據資料A,指出發展智慧城市的關鍵因素。(4分)
2.參考資料及就你所知,在發展智慧城市牽涉的私隱議題上,不同持份者間有何衝突?(8分)
建議答題方向
1.資料A提出企業支持、資金、知識、人才及保障數據私隱為發展關鍵。
2.同學可列出不同持份者,繼而利用資料及知識對比他們之間的利益衝突。以資料B為例,文件反映市民與政府就健康碼各有意見,前者擔心個人病歷被移交,侵犯私隱;政府則認為訂立健康碼有助解決過境隔離問題,促進跨境交流及經濟。資料C反映商界與用戶間的衝突,從商家角度,大數據有助找出潛在用戶,有利行銷,亦方便用戶;惟用戶卻擔心商界保障資料不力,甚至挪用作其他用途。
除以上兩點,同學亦可指出就開放數據而言,政府與私營機構、科研組織、壓力團體之間的衝突,言之有理即可。
議題分析
智慧城市 議題摘要
這議題的本質是甚麼?
疫情下推動智慧城市有助解決衣食住行問題,欲促進轉型,資金、人才、政策及開放數據程度等各範疇皆非常重要,但智慧城市運用大數據乃雙面刃,一方面或有助改善市民生活質素,另一方面卻有侵犯私隱的風險。
議題相關單元
今日香港
能源科技與環境
全球化
持份者
‧政府
‧資訊科技從業員
‧科研界
‧教育界
‧環保團體
‧壓力團體
‧運輸業
‧政客
相關概念:天使投資者 Angel Investor
初創企業失敗風險高,難以募集足夠資金,天使投資者指公司草創階段出資協助的富有投資者,他們多以金錢換取該公司部分股權,有時或會充當顧問角色,但鮮會過度干預公司營運。
關鍵詞
‧私隱 Privacy
‧智慧城市 Smart City
‧開放數據 Open Data
‧智慧燈柱 Smart Lamppost
‧互動地圖 Interactive Map
‧稅務優惠 Tax Concessions
‧遙距診治 Telemedicine
參考資料
‧香港智慧城市藍圖
https://www.smartcity.gov.hk/?lang=zh_TW
載自2020年11月9日《S-file通識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