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類活動 破壞環境 威脅生物多樣性
2020.11.04封面專題
能源科技與環境+全球化
生態環境為我們提供社會發展和生活所需的基本資源,例如水源、食物、藥物、木材等等,更是野生動物賴以生存的棲身之地,維持生態平衡及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可減少自然災害的影響,並紓緩氣候變化帶來的風險。
不過,根據聯合國近日發表的報告,各國就2010年為解決生態破壞、棲息地和野生物種流失而訂下的20項「愛知生物多樣性目標」,無一實現,人類活動在過去數十年嚴重破壞陸地及海洋生境,生物多樣性的安全網正備受威脅!若要保護珍貴的大自然寶庫,我們可如何減少物種及生境流失,以達致生態永續?
觀點與角度
港大生物科學學院及太古海洋科學研究所副教授安原盛明博士:人類活動導致的海洋暖化,將會加劇生物多樣性下降的幅度。若按現時經濟發展速度如常的碳排放量,到本世紀末,熱帶海洋生物多樣性可能會減少到過去數百萬年來從未經歷的水平。
《生物多樣性公約》執行秘書Elizabeth Maruma Mrema:砍伐樹木、破壞野外的自然環境⋯⋯這些人類活動均對我們的日常生活產生影響。大眾漸漸意識到,人類才是最危險的物種!為了改變現況,人類須要發揮自身作用,向不同行業施加壓力才能成事。
全球560家大型企業(包括沃爾瑪、花旗集團、微軟、宜家家居等):我們已簽署聯合聲明,支持更廣泛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並呼籲各國政府在未來十年採取行動,扭轉大自然被加速破壞的情況。
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政策平台(IPBES):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為人類帶來了莫大警示,各界別專家應通力合作,追蹤自然環境的變化,以了解病原體的擴散風險,並加以執行,例如管制野生動物貿易,以降低人類活動的風險。
環境局局長黃錦星:香港近年已將生態概念融入海堤設計,要締造生態宜居安樂窩,須要學者、業界及政府同事等協作創新,為生物多樣性創造合適的外在生境條件,例如進行水分、濕度、溫度、酸鹼度等研究。
生態環境變化致物種滅絕
現況/成因:海陸兩地環境重創
聯合國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與政策平台(IPBES)於2019年發表權威報告,估計在全球約870萬種生物中,有超過100萬種因人類活動而有滅絕危機;如野生哺乳動物的數量已下降了82%、60%以上的珊瑚礁受到過度捕撈、47%的自然生態系統減少。世界自然基金會早前的評估亦顯示,人類活動嚴重破壞了全球四分之三的土地,以及四成海洋環境!
1.海洋生境
世界上多達八成生物以海洋為家,此外,海洋亦為人類提供豐富的能源及水資源,更擔當了平衡氣候的重要作用。不過,隨着人類社會高速發展,加劇了對自然資源的依賴,導致生態環境不勝負荷,例如開採石油及天然氣等化石燃料改變了海牀生態系統,威脅以海牀作為棲息地的生物之存活,導致海洋原有食物鏈失衡;而發展水力發電等可再生能源時,亦無可避免涉及修築大型堤壩、蓄水池的工程,嚴重破壞海洋環境,並阻礙了動物遷徙的路綫,影響牠們的生存及繁殖機會。
再者,燃燒化石燃料的過程會釋放大量溫室氣體,造成全球暖化,令海水的酸性增加,海洋生物因海洋含氧量減少而難以存活。而日益頻繁的消費活動亦令塑膠廢料劇增,現時海洋積存的塑膠垃圾以萬噸計,這些均會損害海洋生態系統功能和生物多樣性。
2.陸地生境
森林是地球另一重要的生態系統,覆蓋了地球陸地面積約三分之一,是陸地動植物的珍貴棲息地,同時亦為人類提供各種經濟和社會效益。
然而,人類過度開發森林資源令全球森林以驚人的速度消失,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全球已有約4.2億公頃的森林土地被轉換為其他用途,直接影響全球的生物多樣性;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在過去五十年,全球動物、鳥類和魚類的數量已大幅減少三分之二!為滿足消費市場及城市發展的需求,人類持續改變森林用途,如巴西政府為了實現經濟增長,不斷開墾亞馬遜雨林以發展畜牧業及種植黃豆。
此外,一些大型基建、工業採礦、伐木活動,不但破壞大量生物棲息地,過程中排放的有毒化學物更嚴重污染水資源;而且,在人口及交通流動頻繁的情況下,更有可能將外來物種帶至原生地區,威脅原生物種的存活。
改善生態 拯救物種
措施:改生產及生活模式 保生物多樣性
1.學習原住民的自然智慧
原住民與周遭的自然環境一直保持着和諧的關係,雖然傳統原住民只佔全球5%人口,但其居住土地卻涵蓋了全球超過兩成的陸地,並擁有80%的生物多樣性,因此聯合國在最新的《全球生物多樣性展望》亦指出,原住民是保育的關鍵所在。
讓原住民在保護生態多樣性計畫中成為核心,可有效維持生態平衡,如增加他們的土地權利、學習其傳統自然智慧等,包括採用永續自然資源利用及耕作的方法(如種植原生耐旱的植被,以減少生態災害帶來的風險及生物多樣性的流失等)。亞馬遜熱帶雨林是一個成功例子,當地有原住民居住的地方,生物多樣性明顯有改善。
2.永續發展模式
生態透支是由於人類沿用不可持續方式生產食物和開發資源及土地,因而造成生物多樣性消失,要改變現狀,人類必須轉換生產模式。在農業方面,應以永續方式經營,例如採用有機耕種來種植作物及飼養牲畜,避免使用對環境有害的化學農藥和肥料,同時增加種植和養殖品種的多樣性,除了能夠保持泥土肥沃,長遠亦可有效提升生物多樣性。
此外,各國政府在滿足發展需要的同時,亦應設立更多陸地及海洋自然保護區,以永續方式保護和復育生態系統。
3.個人生活模式
至於個人方面,我們可通過實踐永續的生活模式,以減少對環境及生物多樣性的損耗,例如近年興起的「彈性素食法」,便提倡循序漸進地減少紅肉進食量,而非完全遵從「無肉飲食」,人們可彈性決定食素的程度,更重要的是盡量減少剩食,杜絕浪費帶來的問題。
另一方面,改變個人消費模式,避免購買以不可持續方式生產的商品,例如含有棕櫚油成分的個人護理用品、加工食品等,並以天然或可生物降解的產品代替,以減少對土地及水資源的負面影響;選購海鮮時,亦可參考環保團體製作的指引,避免過分耗用海洋資源。
Mindmap:人類活動與生物多樣性危機
學習教材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A
資料B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WWF)發表《香港生態足印2019》,顯示若全球人類均套用香港人的生活模式,需要4.2個地球的資源方可滿足我們的消費習慣,相比2016年的3.9個地球,數字大幅上升。現時香港的人均生態足印高踞亞太地區第二,更位列全球第十。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環境保護總監David Olson表示:「香港的生態足印與區內經濟及本地生產總值(GDP)增長息息相關。自1970年代起,香港平均每年生產總值實質增長8.9%,同時本地生態足印亦錄得按年5%的升幅,情況一直維持到1990年代中期。經過2007及08年金融海嘯後,香港經濟開始復甦,生態足印亦隨之增長(即情況變差)。」他續指:「隨着GDP持續增長,若港人維持現有的生活模式,生態足印有機會繼續上升。企業、政府至每個人都要決心改變,才可以遏止過度消費,紓緩對環境自然資源的壓力。」
資料來源: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WWF)
多角度思考
1.描述資料A中地球透支情況的一個趨勢,並解釋有關趨勢可能帶來的一個隱憂。(4分)
2.參考資料及就你所知,哪些因素可能影響生態足印?解釋你的答案。(8分)
建議答題方向
1.
趨勢:人類對地球自然資源的消耗速度持續加快,地球透支日不斷推前,在2018年更是歷來最早,至少要1.75個地球才能滿足需求,反映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及生物多樣性的壓力愈來愈重;
隱憂:當人類消耗自然資源的速度超出地球可盛載的能力,會削減生物多樣性,威脅未來糧食及水資源供應;甚或引發嚴重的生態危機如物種滅絕、全球氣候變化帶來的極端天氣等。
2.影響生態足印的因素:
經濟發展:經濟活動採用不可持續的生產方式,如重工業、燃煤和鋼業等均會增加碳排放;
資源結構:部分地區依賴進口外來資源,不少輸出國家或地區資源均面對生態赤字,導致輸入國家或地區生態足印增加;
生活模式:城市高速發展,海鮮和肉食數量急增,甚至造成過度消費的問題;
人口需求:人口持續增長,對各方面的資源需求隨之增加,如水、土壤和潔淨空氣等。
議題分析
生物多樣性 議題摘要
議題的本質是甚麼?
維持生物多樣性有助於保持生態系統及物種之間的平衡,但人類發展及經濟活動卻導致數以百萬計物種面臨滅絕危機,雖然各國在設立生態保護區及消除外來入侵物種方面有進展,但仍不足以應對氣候變遷、沿海發展、海水酸化等為生態帶來的嚴重威脅。
在全球化發展下,我們應反思人與自然的關係,以及如何利用永續方式與自然環境共存。
議題相關單元
能源科技與環境
全球化
持份者
‧公眾
‧環保團體
‧各國政府
‧規劃及發展業界
‧原住民社區
‧學者
相關概念:愛知生物多樣性目標 Aichi Biodiversity Targets
2010年《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國為保護自然環境及生物多樣性訂下的五大「策略目標」及二十項「標題目標」,包括防止物種滅絕、加強生物的永續經營管理、降低棲息地流失率、增加執行資金等。根據聯合國今年最新發表的《全球生物多樣性展望第五版》,有關目標沒有一項可以完全實現,部分實現的僅得六項,而部分子目標更有倒退迹象,例如濕地持續減少、捕撈活動破壞棲息地、有100萬種物種瀕臨滅絕等,已是各國連續二十年未有實現生物多樣性目標。
關鍵詞
‧食物鏈 Food chain
‧可持續發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生境破壞 Habitat destruction
‧生態透支日 Earth Overshoot Day
‧原住民社區 Indigenous community
‧瀕危物種 Endangered species
參考資料
‧世界自然基金會《地球生命力報告2020》
https://bit.ly/2GXRCQU
‧環境局〈香港生物多樣性策略及行動計畫2016-2021〉
https://www.afcd.gov.hk/tc_chi/conservation/con_hkbsap/files/bsapblueprint_chi20_1_rev.pdf
載自2020年11月4日《S-file通識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