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聚焦「誰主白宮」 總統選戰 拆解概念
2020.11.02封面專題
全球化+現代中國+今日香港
明日(11月3日)是美國四年一度的總統選舉——這向來是全球矚目的大事,因「誰是總統」不但可以左右美國,甚至世界大局形勢。美國大選似乎與我們並無太大關係,但作為世界大國,其一舉一動都有可能影響我們的生活,例如其對外貿易、金融和外交政策都能直接或間接影響以金融業為經濟支柱的香港。
除了國力的顯示,從美國總統選舉,我們亦能看到其社會發展進程:由2008年首位黑人總統奧巴馬,至上屆希拉莉成為候選女總統,再到今屆出現了首位非裔及亞裔美國人賀錦麗候選副總統⋯⋯窺探出美國民主平權運動的一些端倪。
究竟本屆主要候選人特朗普及拜登之爭奪戰,為世界帶來甚麼影響?
新聞資訊摘錄
首場電視辯論令人「心煩」
美國總統特朗普與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拜登的首場電視辯論,兩人鬥嘴不斷,充斥人身攻擊、辱罵、呼喝,被美國傳媒形容是「最混亂」的總統候選人辯論。期間拜登直斥特朗普是「小丑」、「大話精」,又形容他是歷來最差的美國總統。特朗普則質疑拜登的智力,指拜登根本不聰明。
媒體和評論人士普遍認為,混亂是首場辯論的突出特點。《紐約時報》說,任何有關政策和思想的討論都沒有了。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 News)民調顯示,四成八民眾認為拜登勝出,也有四成一民眾認為特朗普是贏家;該民調還顯示,六成九受訪者認為這場辯論令他們「心煩」,僅百分之十七觀眾認為辯論含有有用訊息。
資料來源:摘自2020年10月1日《星島日報》
觀點與角度
美國副總統彭斯(Mike Pence):美國已經處於一個「大國競爭」的新時代。雖然特朗普上任以來致力與中國建立友好的關係,但是中國比以往更加先決地利用政治和經濟手段對美國施加影響力。我們每日皆關注美國人民、打擊不公貿易、釋放美國能力、減低稅負,過去4年取得好成績。
民主黨副總統候選人賀錦麗(Kamala Harris):我們所關心的每一件事情,我們的經濟、我們的健康、我們的子女、我們生活的國家是哪種國家,這些都命懸一綫。美國亟需領袖,然而我們的總統關心他自己多於關心投票選出他的人。當我們選出的人不能勝任這份工作時,就會發生這種事情,我們的國家支離破碎,我們在全球的聲譽同樣如此。
美國著名作家及記者勞倫斯(Cooper Lawrence):一直以來美國名人都有議政參政的傳統,他們跟粉絲直接互動和交流,讓粉絲們覺得他們好像認識自己的偶像一樣,造成一種親密感的假象。因此,如果某人告訴粉絲應該選拜登,那很可能會左右他們的決定,但研究顯示他們還未到說服選民該把手中的一票投給誰的境地。
美利堅大學傳播學系教授約翰.坎貝爾博士(W. Joseph Campbell):民調不是經常錯誤,但他們錯誤足夠頻繁,讓我們對其保持警惕。當民調失誤,記者就會在報道上犯錯。例如,儘管特朗普已擔任總統四年,還是可能有「害羞的特朗普選民」。今年不會是一場有壓倒性勝利的大選,唯一可預期的是,會有驚訝。
選舉重點 概念歸納
重點1:政綱比較→提升國力
每位候選人有不同理念和政綱原屬正常,但就這次選舉而言,特朗普和拜登的施政方針可謂大相逕庭,包括二人在經濟、社會和外交等重大議題上的理念和取態。
從圖一可見,特朗普的政策偏向「保守派」的一方,主打經濟牌,並於外交上傾向本土意識和保護主義;拜登則較偏向「自由派」陣營,從收入和機會均等化的政策達致平權及制衡作用,並於外交上講求多國合作。至於何者較佳?沒固定答案,因為每項政策能否有效實施,還須視乎民眾需求,而國際形勢亦會對政策成效帶來不同效果,難說「保守」抑或「自由」更能提升綜合國力。
簡單而言,綜合國力是指一個國家發展的能力與潛力,以及其對國際社會的影響力;當中可分為「硬實力」和「軟實力」,前者指一些如經濟、軍事等可量化的、有形的實力,而後者則是無形的國家精神力量(見圖二)。
重點2::大選辯論→個人形象
語言的感染力非同小可,一些偉大的政治家,或多或少都有良好的演講能力及溝通技巧。在一場選舉裏,各候選人的政綱固然重要,但臨場對答與發揮會令民眾留有更深的印象,以及令選民更清楚其個人立場或所持觀念;因此,總統大選辯論對選舉形勢起了很大的作用。
以民調為例,大部分均指拜登有機會勝出,可是根據BBC News的分析,特朗普仍有可能後來居上,而「扭轉局勢的辯論」正是原因之一,可讓特朗普呈現較冷靜的一面或令拜登出錯失手。
其實,在現今網絡年代,大眾可隨時搜刮候選人的「歷史」,故總統候選人不但要在「衝刺期」注意其言行,日常也要安分守己、言行一致,才能保持在選民中的「良好」形象。
重點3:全國投票→公民責任
在民主制度裏,「全民投票」扮演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因這意味着一個國家或地區裏的所有人都有權利去選擇國家或地區領袖。然而,民眾有否履行投票義務卻不易測量和控制。
可是,早前在美國掀起的「Black Lives Matter」社會平權運動則鼓勵了更多人關心社會並去投票。BLM運動早於2013年開始,但當時在國際社會並未得到關注。直到今年5月,46歲黑人男子弗洛伊德遭警察殺害,除了引發該城市的示威及解散警隊訴求,於社交媒體廣傳的#BLM運動亦得到不少人響應,單是在美國本土就有破記錄的上千萬民眾參與。通過這運動,更多美國人關注社會平權問題,亦開始認清自己的社會訴求,因而響應不同平台(如美國主要運動聯賽)的呼籲去投票。
多了人投票對民主運動進程無疑有利,但當中所涉及的行政問題亦須注視。因應疫情,不少人轉以郵遞方式投票,但這對原本資源不充裕的全國郵政系統而言,顯得不勝負荷。假如因郵政問題影響選舉結果,可以想像引發的巨大爭議,甚至令當選者的認受性下降,嚴重影響施政效率。
Mindmap:美總統大選 重點分析
學習教材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A
資料B
NBA工會主席基斯保羅(Chris Paul)在接受ESPN訪問時就提到,目前整個NBA當中已經有超過九成的職球員登記做選民,其中有15支球隊是所有人也完成登記:「我為我的球員感到驕傲,原因是整個聯盟當中已經有超過九成人登記做選民,我們所做的事,只是希望去令他們對情況有更多理解,推動他們去投票,我們會繼續努力工作。」
就連前NBA球星奧尼爾 (Shaquille O’Neal)近日也透露,自己從未在美國大選中投票,不過自己在今屆大選已提前進行投票:「我從未投過票,我討厭虛偽,但我也參與了投票活動,所以美國聽眾要知道:我終於投了票,這感覺很好。」希望自己可以用行動,去推動外界更多人參選投票,表達自己的聲音。
資料來源:摘自2020年10月22日《蘋果日報》
多角度思考
1.試分析資料A的趨勢。(4分)
2.就資料及個人所知,你有多大程度同意「社會須要投票來反映更多聲音」?試加以解釋。(8分)
建議答題方向
1.從平均值來看,民意調查支持拜登的數字一直比支持特朗普的為高,而且差距不斷擴闊。支持拜登的數字由不足五成到五成二,而支持特朗普的數字則由接近五成到幾乎跌破四成。從個別調查中看到,只有少部分反映支持特朗普的數字比支持拜登的高,而且只有微量優勢。(當然,民調並不代表最終結果,2016年的民調本來是利好希拉莉,結果卻是特朗普跑出)
2.
大程度同意:
‧假如沒有投票,就較難對社會議題發表自己的意見;反之,有了投票,就能共同為國家或地區貢獻。例如英國獨立公投,就是國民以投票方式決定自己國家的前途,為國家前景與發展表達了自己的意見。
‧社會為加強不同發展,或會忽略一些小眾的需求。遊行或提交請願信雖能反映這些需求,但能否引起關注卻是未知之數,反之以投票方式就能以選票實實在在反映個人的聲音。
小程度同意:
‧雖然全民投票能容納眾人按自己意願投選,但投票本來就限制了能夠選擇的方案;當所有的選項都不能反映部分人的意見時,投票就沒有意義。
‧現今社會消息流通,社交平台亦發達,其實不一定只有投票才能反映聲音,通過網上互動,亦能啟發身邊更多人發表意見,推動發展。
議題分析
美總統大選 議題摘要
這議題的本質是甚麼?
美國總統大選一向都是世界大事,因為新一屆領導班子如何帶領美國前進及參與世界事務,會影響全球各國又或是跨國組織的發展。今屆總統大選是很獨特的一屆,除了美國本土出現大規模平權運動,全球疫情亦影響選舉進展,例如特朗普亦曾染疫,引起全球關注,影響其拉票及辯論活動。從這次大選,我們也可了解有關綜合國力、個人形象、社會議題及公民責任等概念。
議題相關單元
全球化
現代中國
今日香港
持份者
‧美國人民
‧國際組織
‧跨國企業
‧各地政府
相關概念:十月驚奇 October surprises
由於美國總統選舉是在十一月初舉行,在臨近選舉前出現的一些突發大事有機會令選舉產生戲劇性的轉變,左右大局,這些事就被統稱為「十月驚奇」。在十月發生的大事其實在歷屆美國總統選舉都屢有發生;而這一詞語最早出現在1980年的總統選舉,時任總統卡特接受共和黨人朗奴列根的挑戰,當時伊朗挾持了66名美國人作為人質,而報道指卡特原本想以軍事行動拯救人質,但最後指行動要延到選舉後才能進行。這事件頓時令卡特民望下降,亦令列根最後能反敗為勝。
關鍵詞
‧總統選舉 Presidential election
‧綜合國力 Overall national strength
‧國際關係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跨國企業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
‧全民投票/普遍選舉 Universal suffrage
‧社會運動 Social movement
參考資料
‧ 一文睇清:特朗普與拜登政綱對比
https://bit.ly/35cWI40
載自2020年11月2日《S-file通識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