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塑膠棄置量暴增 為了抗疫 賠了環保?
2020.10.28封面專題
公共衞生+能源科技與環境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封城隔離措施的確讓環境有所改善,如空氣質量有所提高、水污染有所減輕、溫室氣體排放大大減少,但是塑料污染呢?市民外出戴口罩、隨身帶備酒精搓手液,以至外賣食品等的日常生活模式,意昧着個人即棄垃圾大增。這些廢棄物不但抵銷了因為封城而減少的垃圾量,更令塑膠廢棄物數量暴增,所造成的塑料污染傷害是永久性的。
在抗疫大前提下,如何盡量減少對大自然環境的傷害,是各個地方政府和市民都必須思考的問題。
觀點與角度
環境局局長黃錦星:難以統計全港口罩的累計及平均每日棄置量,但估計每日棄置口罩約有400萬至600萬個,以每個口罩重約2至3克估算,即每日約有10至15公噸即棄口罩被送到堆填區,佔堆填區每日棄置量的千分之一。
世界銀行的經濟學家Grzegorz Peszko:這些防疫措施都是暫時的,但是會持續多久沒有人知道,是不是只要有人對健康感到焦慮,對病毒感到焦慮,就會一直持續下去呢?病毒,似乎改變了全世界人對於塑膠產品的看法。
《經濟學人》雜誌:由於口罩、護目鏡、塑膠手套等防疫物資用量大增,加上外賣及網購量飆升,防疫期間也為環境帶來一場「塑膠污染大流行」。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總幹事Inger Andersen:疫情下的非常時期,指責防護裝備製造商或消費者使用塑膠材料並不公平,但無論如何,在垃圾處理設施不完善的貧窮國家,以及富國內通常居住在離垃圾場較近區域的貧民,仍將是受塑膠污染傷害最深的弱勢族群。
香港綠惜地球環境倡議總監朱漢強:在疫症非常時期,口罩棄置量升屬正常情況,社會要從防疫和環保中取得平衡,以「應用則用」原則使用一次性的防疫用品,並應培養妥善使用和棄置習慣。若社區感染風險較低時,市民可因應風險和場合,如落街散步時考慮戴可重用口罩。
抗疫政策 改善vs損害環境
分析1:經濟活動放緩 有助減碳
突如其來的疫症,大大改變人類以往的生活模式,各地封城凍結全球人口流動,民眾減少外出、停止旅遊,使航空業碳排放減少六成,地面運輸下跌三成六。人類經濟活動放緩,世界經濟陷入停擺,工廠產能需求下降,導致能源業及工廠的總排放量下跌,佔全球整體86%。
據早前《自然氣候變化》的研究指出,世界各地因疫情推出不同封城措施之後,今年截至4月初的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比去年同期下跌17%,疫情似乎可讓久病的地球稍作喘息;但有專家指,碳排放量的急劇下降或許只是曇花一現,一旦各地經濟和生產回復正常,碳排放量很有機會重上昔日高水平。
分析2:固體垃圾增 塑膠最嚴重
碳排放減少,就代表人類的生活習慣變得環保嗎?疫情下,整體廢物量減少,但包裝和防疫等塑料廢物卻大增。抗疫消耗大量的醫療用品,當中口罩的原材料聚丙烯就是一種熱塑性塑膠;保守估計,每人每日使用一個口罩,已為本港帶來約十五公噸的塑膠垃圾,讓過去幾年減塑的努力前功盡廢。
此外,因疫情和限聚令緣故,港人外賣餐飲的數量大增,每星期使用的即棄塑膠用品多達一億件;而很多人在疫情期間基本依靠網購服務,過程中使用不少包裝塑料袋、塑料膠帶等,都製造了大量塑膠垃圾。加上本港回收業受疫情影響,塑膠回收量大減,塑膠垃圾只能送到堆填區,加重本港堆填區的負荷。
塑膠危機 如何應對?
影響:塑膠污染 不容忽視
在疫情下,人們都將抗疫措施完全凌駕於環保之上。新冠疫情爆發後,戴口罩已成為生活常態;由於口罩內層的不織布物料主要原料是塑膠,而膠料較一般膠袋多,所以更難分解。塑膠廢物會隨時間分解成微塑膠,殘留在海洋、空氣及食物中,最終可能會進入人體內,對生態環境和人類健康構成危機。
另外,市民疫情期間因應禁堂食及限聚等政策,養成外賣點餐的習慣,加上少有自備餐盒,這種即棄文化大大抵銷大家過去辛苦耕耘的減廢成果,長遠下去,只怕會令相關垃圾量有增無減。現時,不少國家、城市因為防疫而暫停或放寬對一次性塑膠袋的禁令或徵費,重新向客人提供免費塑膠袋,令廢棄量大增。
政策:全球走塑 香港「走數 」
對於塑膠所帶來的環境問題,全球消費者和企業愈來愈關注「消費責任」,各國也先後公布禁用不同塑膠的目標。環保組織綠色和平於兩年前結算過,全球有超過 60 個國家有不同的減塑政策。即使在疫症之下,日本政府在今年 7 月正式實施塑膠購物袋收費政策;韓國將於明年禁止外賣免費提供即棄餐具;歐盟國家亦會於明年禁用十多款即棄塑膠用品,包括餐具、飲管、食物盒等。
觀乎政府的數據,香港人使用塑膠的數量,在膠袋徵費實施10年之後,卻不跌反升,問題似乎沒有解決過。特區政府曾於2018年《施政報告》提出,「研究管制或禁制即棄塑膠餐具的可行性」,然而,至今未見有任何減少即棄塑膠餐具的相關法例。
Mindmap:抗疫措施與塑膠污染問題
學習教材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A
資料B
原來本港每日即棄口罩多達四百萬至六百萬個,即每日產生十至十五噸口罩垃圾,環境局局長黃錦星更指,這些口罩全部都送進堆填區。疫情數月,甚至會延續一年都要戴口罩,實在不得不思考,口罩對堆填區帶來壓力。
政府早前陸續向已登記市民派發可洗六十次的「銅芯抗疫口罩」,這款可重用口罩,可減少即棄口罩棄置量。抗疫之下亦要講環保,雖然有人覺得該款口罩設計不夠「靚仔」,但既然抗菌及環保重用,實不失為解決即棄口罩的方法。坊間都有自稱可重用布口罩,市民在選用前,應先了解其阻隔飛沫及病毒的有效率和相關認證,同時清洗後必須晾乾透澈,才可用得安心又放心。
資料來源: 摘自2020年5月21日《星島日報》
多角度思考
1.參考資料A,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對環境帶來甚麼短期和長期的影響。(6分)
2.參考資料B及個人所知,試建議政府應如何在抗疫期間減少製造廢物。(10分)
建議答題方向
1.
短期方面:全球碳排放會因為人類經濟活動放緩、人口流動降低而減少;可是,因為對口罩、塑料袋和外賣盒等即用即棄物品的需求大增,短時間內會增加大量固體廢物,對環境造成負面影響。
長期方面:市民疫情期間養成外賣點餐和不走塑的習慣,這種即棄文化將大大抵銷大家過去辛苦耕耘的減廢成果,長遠下去只怕會令相關垃圾量有增無減。而且當經濟回復正常、各地生產模式不改,碳排放量很有機會重上昔日水平。
2.
‧啟動「銅芯抗疫口罩(CuMask+)」計畫,向所有市民派發可重複使用的口罩,改變公眾認為即棄口罩更衞生的看法,以解決口罩丟棄量的問題。
‧通過社交媒體向公眾宣傳,令市民培養在外賣時向餐廳或外賣速遞平台表明不要塑膠餐具或飲管,即使是外賣自取,市民亦可自攜餐盒及餐具,減少使用即棄塑膠餐具。
‧在支援餐飲業的基金中,加入走塑獎勵條款,令企業有更大經濟誘因使用非塑膠餐具,或不再免費提供即棄塑膠餐具。
‧長遠而言,須訂立一套完整及具體減少即棄塑膠餐具的法例。
議題分析
抗疫與環保 議題摘要
議題本質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之下,不少地區不惜推行各項禁足、封城、停工、停課等措施,以減少聚集感染的風險,地球生態環境得到改善。可是與此同時,固體垃圾急增,特別是塑膠垃圾。疫症讓我們了解到衞生危機所帶來的傷害,而塑膠污染帶來的環境傷害,正正是另一場迫在眉睫的危機,不容忽視。
議題相關單元
公共衞生
能源科技與環境
持份者
‧政府
‧消費者
‧環保團體
‧廢物回收商
‧餐廳
‧零售商
相關概念:綠色生活模式 Green Lifestyle
綠色生活即是過着環保的生活模式,把可持續性的概念應用在日常生活中,並關心環境及整體人類福祉。綠色生活旨在減少對自然資源的依賴,並恪守「4R」的原則,即減少使用(Reduce)、廢物利用(Reuse)、循環再造(Recycle)和替代使用(Replace)。我們可以通過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來實踐綠色生活,而這種生活模式是健康及可持續的。
關鍵詞
‧塑膠污染 Plastic Pollution
‧可持續發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生物多樣性 Biodiversity
‧堆填區 Landfill
‧廢物處理 Waste treatment
‧即棄塑膠餐具 Plastic disposable tableware
‧固體廢物 Solid waste
‧生物可降解材料 Biodegradable materials
參考資料
‧綠惜地球:「未能確定」的抗疫減廢政策
https://greenearth.org.hk/2020/08/20200808/
‧環境運動委員會
https://www.facebook.com/ECC1990
載自2020年10月28日《S-file通識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