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港大研究:T細胞外泌體可殺癌
2020.10.16全球有九成半人感染EB病毒,該病毒每年引致二十多萬宗淋巴癌、鼻咽癌等新症,而百分之二的癌症死亡病例由EB病毒引致。香港大學醫學院指,人體Vδ2-T細胞(T細胞)的外泌體有效殺死癌細胞,並刺激T細胞產生抗腫瘤免疫力(1)。研究又指,注入其他人的外泌體更可刺激T細胞的免疫反應,期望未來生產疫苗,如子宮頸癌疫苗一樣,令市民可預防EB病毒引起的癌症。
港大醫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教授涂文偉指,需時五年完成三期臨牀試驗,現時已跟數家藥廠接洽(2),又指有關研究屬於免疫治療一種,但難以完全取替電療及化療。他指會以生產疫苗為目標,可作預防及治療作用,如同子宮頸癌疫苗,市民愈早接種效果愈好,可先抽取一至兩人的外泌體,再不斷複製大規模生產。涂文偉解釋,EB病毒的突變較流感病毒少,相信接種疫苗的保護功用可維持五至十年。
字詞解釋
(1)免疫力:人體防禦病菌能力,識別及消滅外來入侵人體的病毒、細菌等。
(2)接洽:跟別人商量相關的工作和事務。
字詞學習
殺
港大醫學院最新研究出殺死癌細胞的有效方法,若日後生產疫苗,將可令市民預防EB病毒引起的癌症。醫學科技進步延續人類壽命,殺滅對生命有危險的細胞和病毒。「殺」字在古代有多個同義詞,都指導致某人終結生命的意思,但不同情景所表達的「殺」有所不同。
「誅」常聽的詞為「誅九族」,即一人受死刑會連累到有血緣關係的親屬,具懲治處死的意思。
「弒」指由地位低的人殺害地位高的人,常見有「弒君」,即是殺死君主。
「屠」具宰殺牲畜的意思,又可指殘暴地殺害很多人,如「南京大屠殺」。
「滅」指令某東西除絕,如近日常見的「殺滅細菌」。
「戮」指帶侮辱性質的殺害,如將屍體展現給大眾看,以表示施刑者的權勢,如《荀子.王制》:「防淫除邪,戮之以五刑。」
「殺」則是較為中性和具統一性的字。現在我們溝通時都統一用「殺」字,不過在某些詞語搭配上,仍然不能隨便更換字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