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圍棋造就狀元路

2020.10.13
24167 24167

正所謂「十年寒窗苦讀,一朝金榜題名」,古時不少讀書人活到老、考到老,上京赴考就只為科舉功名、光宗耀祖。時代不斷轉變,「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一說不再是學子們的口號,只是文憑試終究是影響人生未來走向的一大關卡,再加上年初疫情蔓延,在紛亂中學習可謂舉步為艱。今屆文憑試七大狀元之一,就讀香港華仁書院,自小學習圍棋的洪臻坦言圍棋在學習上幫了他很多,「當學業上的挑戰愈大,愈應該尋找自己的興趣」。

圍棋培育細密心思

現入讀港大內外全科醫學士課程一年級的洪臻,自小五開始學圍棋,在備戰文憑試時,逢周六都會在網上下圍棋,給機會自己停下來休息,同時平靜情緒。對於學習上的情緒管理,洪臻不諱言學習圍棋幫了他很多,讓他可在忙碌的生活中沉澱下來,並且訓練他的思考模式。

洪臻續說下圍棋須要預測對手下一步如何走,在過程中可能要推算很多步,因而須專心致志地思考。他又舉例,人工智能AlphaGo能擊敗人類的原因,就是它能比人類推算得更多,而且身心也不會受外界影響。

常言道「一子錯,滿盤皆落索」,下圍棋正正讓棋手學習從大局上看,每一步也有後續的應對,環環相扣,訓練棋手的邏輯思維,學習三思而後行,正是《孫子兵法》中「先謀定而後動,知止而有得」之理。

預演確保隨時進入狀

除了培養棋手宏觀思考,圍棋其實還有一種獨有的研習方法——復盤,可好好應用於學習。復盤就是在練習圍棋的過程中,重新擺出他人的棋局,留意雙方的下棋順序,提高邏輯思維能力的同時,亦讓棋手培養自主學習、檢視自身與他人錯誤的能力。

洪臻在訪問開初就提到,中一、中二時老師傳授自製Error book(錯誤簿)的方法,他便一直沿用;而年初留家備戰時,更會每日六、七時就主動起牀,配合考試時間表做過去的試題與練習。前者是把過去做錯的題目抄下,分主題整理,Error book使他考試前可重點溫習,不再糾纏於已熟識的部分;後者則是通過模擬考試,一方面讓生理時鐘穩定,真正考試時能保持頭腦清晰,另一方面也能減少緊張。這些方法之所以有效,是因為讓身心習慣某一種行為模式,也通過修正錯誤,從經驗中快速學習,增加穩定性。

人工智能博弈都靠經驗值

洪臻的溫習方法其實與下圍棋的行為有異曲同工之妙,就以洪臻所提到的AlphaGo為例:AlphaGo 之父德米斯 · 哈薩比斯(Demis Hassabis)在其母校英國劍橋大學演講時就提到,AlphaGo一直以來都是通過對弈學習人類下棋時的直覺。它會搜集每一個對手的每個落子點,與隨後得出的每一個結果,學習下次遇上類似情況時,可以怎樣避免失子、重複犯錯,並預先得知對手隨後可能作出的反應。換言之,人工智能吸收所有對手的經驗,化為每下一子的「直覺」,而這種「直覺」也會因無數次對弈所得的龐大數據,而變得穩定和強大,成功勝出。

洪臻的學習方法,就是為自己建立一個數據庫,有系統地改善自己的弱項,並自律執行;同時通過預演可能的狀況,安定身心,讓自己身心能平穩地進入考試狀態。

 

  • 2016 年 3 月 AlphaGo 大戰世界圍棋冠軍李世乭,以 4:1 的總分戰勝了人類,李世乭勝出的一局正正以非常不尋常、創新的一步迷惑了AlphaGo

 

成為一個兼善天下的人

圍棋不是單人遊戲,在對弈中思考對方的棋路,也是一個向他人學習的過程,拓展至生活,便是待人處事十分重要的要領,洪臻直言:「下圍棋並非追求要推算到走多少步,而是學習換位思考,這也是學校常提醒我們的道理,學習不要自我中心。」換位思考,相信這才是八年來學習圍棋,帶給洪臻最大的啟發。

古時,儒家士族從來都不是盲目追求書籍上的知識,而是思考生活、獲得知識,而後修身養德,孔子也有云,「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生活中處處都是學習。而「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狀元們刻苦求學,獲得進士之身,為官也只求為國為民請命,讓百姓生活康泰。

現時,同為「狀元」,不是只有為官一途,洪臻就想成為醫生,因為醫生一職不但醫治病人,也可安撫病人的不安。患有慢性扁桃腺炎的洪臻就說過,發病時扁桃腺腫大,每次吞嚥都會疼痛不已,而外觀上也出現不知名腫塊,令他不安,幸得家庭醫生的安慰及照顧,才明白醫生對病人的關懷對病人非常重要,亦明白醫生更重要的是醫好病人心理,因而立志成為醫生。

眼前洪臻,說話態度溫文有禮,聲調柔和,不禁令人想起《論語‧雍也》一言:「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既有文化修養,又沒有迷失本身的樸實,不驕不躁。

 

學語文‧看人生……

洪臻在放榜當日受訪時就說過任何一個學科都會改變人的思維,而難得額外邀請到洪臻接受訪問,《S-file》自然想了解一下他對學習語文的看法。

對洪臻來說,卷三可以用Error book的方法操練,但其他各卷須要的是多閱讀與思考,因為語文學科也是一門哲學,裏面隱含了不同作者的價值取態。

從古典文化看當下

「通過閱讀不同文章,其實會引發不少哲學性思考與判斷,比如應怎樣生活、甚麼是快樂等等。」洪臻還舉例說,中文科校本評核的文化單元中,老師就安排了探討人類何以自詡萬物之靈的議題,也會配以不同素材,如BBC專題影片、一些外國科學實驗、中華文化不同的篇章等,從不同文化的角度切入,比較中西之異,讓他能對人性有更多的探討,繼而自省。

至於為何會有這樣的構想,洪臻的中文科老師,普通話科科主任王鄧麗明老師說主要是想激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細想所學與自己的關連,「我們希望學生在學習中華文化時可以反思自己,作為一個人,可怎樣看待自己;作為一個學生,怎樣將所學的應用於生活和生命當中。」王老師笑說,這樣一個「拷問」靈魂的過程,學生學習更有興趣的同時,都會有得着。

王老師的這種多角度引導思的教學方法,往往讓學生印深刻也得着甚多,難怪學習十二篇範文時,洪臻說老師提供的就如一條鑰匙,讓他可以選擇打開更多的知識,而不是背誦。

文:馮家慧 攝影:蔡建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