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遊業告急 倡本地生態遊救亡
2020.10.12封面專題
今日香港+能源科技與環境+全球化
新冠肺炎肆虐全球,經濟活動停頓,各行各業深陷寒冬,其中,由於世界各地嚴守隔離令,閉門守關,旅遊業首當其衝受重創。以本港而言,為振興旅遊業,有人提出推動本地生態遊救亡,同時予久待在家的港人舒展身心。
然而,生態遊如兩面刃,一方面雖可利用本港豐富生態環境刺激經濟,地盡其利;但另一面,如推廣生態遊只以經濟掛帥,忽視環境保育,倒頭來不但破壞大自然,亦違背可持續發展的原則。
新聞資訊摘錄
香港旅遊業困境
旅遊業為香港經濟其中一支柱,全港從業人數達25萬人,不過疫情下,全球旅運萎縮,香港旅遊業大受打擊,單以一至七月計,去年訪港人次超過4,000萬,惟今年同期僅得300多萬,大跌九成。
全球疫情尚未受控,由於開關需時,學者估計短期內旅遊業難有反彈,未來一兩年勢陷低谷。寒風凜凜,旅遊相關產業一蹶不振,龍頭公司收入大減,老牌旅行社被債主入稟清盤,國泰航空上月的載客量按年瀉近99%,國泰更放棄申請政府的第二輪保就業計畫,業界因而估計裁員潮將至。有業界人士估計,如政府再無額外支援,有超過三成旅行社考慮結業,亦有超過一半的旅行社會縮減規模及人手。
資料來源:綜合報道
觀點與角度
本地深度遊旅行社「活現香港」創辦人陳智遠:旅遊業不再關心,香港有甚麼吸引之處是無可取代、獨一無二,令各地訪客趨之若鶩、百來不厭?沒有風格的城市,沒有可能成為偉大的旅遊城市。當我們只能以奶粉及化妝品為招徠,而不是用自己獨有的文化、歷史、社區生態與城市魅力為號召,這個城市的旅遊業注定要沒落。
香港教育大學副校長(研究與發展)呂大樂:在疫症未完全受控的氣氛底下,重啟旅遊業只可能是有限度的恢復經營。在中、長期而言,旅遊及相關服務將要面對十分大幅度的調整。
天文台前台長林超英:香港的旅遊業多年來沉迷於易辦和易賺錢的「買」和「食」,其實過去十多年,周邊國家地區都在深耕細作,發掘和開展依托於山水和文化的旅遊,只有香港故步自封,既不發憤,又無創意,只懂購物大抽獎之類的古董推銷法,不去認真研究旅遊多元化和精細化,也沒有投入心力和資源去促進和建立新旅遊運作模式。
綠恒生態旅遊首席顧問謝宇德:疫情下,參加本地生態遊的港人明顯增加,更有不少家長視為親子活動,他們多喜歡前往如地質公園等著名的自然景觀「打卡」,也期望可加深了解各個生態景點的特色,體驗大自然的魅力,故有導賞員隨團的體驗式旅遊較受歡迎。惟部分遊人仍未完全掌握何謂干擾大自然的行為,如近期就有「撈海星」的負面新聞出現。
剖析推動生態遊優劣
現況:尋出路 本地生態遊
受各地封關所限,出外旅遊希望幻滅,因此有人提倡旅遊業應把目光轉至本地遊,把握本港豐富自然資源,推廣本地生態遊,以此維持業界生計。香港雖有發展優勢,生態遊短期或能救急,不過如長遠政策未能配合,生態遊缺乏配套之餘,導遊和遊人又沒有足夠保育知識,長遠而言熱潮一過,生態遊不再「吃香」之餘,隨時破壞自然,弄巧成拙。
何謂生態遊
生態旅遊並非單純到戶外遊玩觀光,據國際生態旅遊協會定義指,生態遊應以自然為本,一方面推動大眾關注環境保育,另一方面借自然生態促進社區發展,提供就業機會予當地居民。
分析1:香港3大發展優勢
‧自然資源豐富
香港雖被稱為石屎森林,然而有超過七成土地為郊野,生態多樣,得天獨厚,除山上草地、林木外,環海近岸既有岩岸、石灘、泥灘、沙灘、紅樹林等,更有世界地質公園和濕地公園。香港風景生態獨特,適合各種動植物棲息;根據漁農署資料,香港境內有超過3,100種植物、約50種哺乳類動物、約450種鳥類、約80種爬蟲類動物,此外,昆蟲品種繁多,有超過230種蝴蝶及100種蜻蜓。
‧交通便利
生態遊於外國流行已久,然而遊客多數要長途跋涉才可到郊外登高遠足,親近大自然;相反,香港彈丸之地勝在交通便捷,綠化環境近在咫尺,市民到戶外遊玩非常方便,旅行社易於安排即日來回的假日一天遊。
‧旅遊意欲高
城市生活節奏急促,港人素來喜好外遊「充電」,根據世界銀行和世界旅遊組織的數據,香港人每人平均一年外遊約11次,冠絕全球,外遊平均消費港幣$24,000。數據反映港人外遊需求大,因疫情各地封關,港人轉而探索境內郊遊景點,例如西貢,有地質公園、遠足徑,對出海域又適合水上活動,每逢假日更人頭湧湧。
分析2:推動發展有阻力
‧缺乏配套及規範
政府早於2017年公布《香港旅遊業發展藍圖》,表示將推動綠色深度遊,惟生態遊發展不算蓬勃,立法會資料研究組曾研究香港生態支援政策,指港府缺乏整體政策綱領,不利發展生態旅遊。此外,香港沒有法例規範生態旅遊,如富生態價值地帶不設遊客上限,大自然隨時不勝負荷;又未有訂立專業生態導遊牌照制,導遊質素參差,如以舊式「食玩買」一日遊的思維帶團,忽視保育,容易破壞生態(過去有人以摸蜆、撈海星作賣點,又有人露營後遺下大量垃圾)。
良好旅遊景點亦需基礎配套,如交通、洗手間、小食亭、地圖、指示牌、教育指引、住宿設施,亦宜利用科技設計虛擬路綫。在未有良好規劃和評估下硬推生態遊,損害環境之餘,亦會破壞社區安寧。
‧業界短視欠規劃
香港素以購物天堂見稱,加上過去20年自由行湧港,相比生態遊講求導遊經驗和知識,培養人才需時;經濟利益當前,旅遊業多側重「即食」購物團,即使政府曾推出「綠色生活本地遊鼓勵計畫」提供經濟資助,但參與者寥寥,業界對此反應平淡。疫情使旅遊業陷危急存亡之秋,如業界僅視生態遊為救亡水泡,借親近自然之名賺快錢,忽略長遠規劃,漠視保育、了解大自然和促進社區發展的重要,當疫症一過,旅遊業重回昔日「正軌」,生態遊隨時成「棄子」。
建議:如何平衡發展經濟和保育?
‧公眾參與:政府和旅遊業界規劃生態遊前,應諮詢社區意見,讓公眾和受影響人士參與決策,又宜制訂政策限制遊人人數或規劃保護區,以免當地居民生活受滋擾。
‧提供經濟誘因:生態遊短期收益不及購物團,政府推動生態遊時,應提供經濟誘因予旅行社,例如補貼、免費培訓或稅務優惠,從而吸引旅行社辦團。
‧制訂法例規範:生態脆弱,必須以制度保護,政府可引入生態遊導遊牌照制或認證計畫,設立專業門檻;並應積極評估和監察環境變化,適時更新保育法例,如規範遊客活動,以維持地區的生態承載力,達致可持續發展。
‧加強教育:保護環境人人有責,除規限旅遊業從業員外,政府和環保團體亦應教育大眾保育意識,提醒遊人生態遊的守則。
Mindmap:生態遊發展優勢與阻力
學習教材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A 節錄自一篇新聞
一名嫁到香港的內地婦女日前在社交媒體「小紅書」發帖,分享她在香港芝麻灣撿海星、海參的經歷,遭網民炮轟。今日再有網民發現該名內地婦女在「小紅書」上分享在西貢荔枝莊的同樣經歷,除了詳述挖掘海洋生物攻略,她更分享煮食、煲湯的食譜,包括以海星煲湯、蒸毛蜆等,網民在帖文中留言質疑海星是破壞生態得來,亦有網民以《郊野公園條例》提醒該女子,惟她竟回覆指捕捉海星等海洋生物是可以,又指「那不是野生動物,那是貝殼類。」
資料B 節錄自一篇新聞
坪洲居民尹小姐,直言大量遊客到坪洲對當地居民有相當大困擾。她指,平日下午12時到坪洲的渡輪,乘客量只有半船,但今日朋友稱12時許的船全船爆滿,「今日已見到有人冇戴口罩,其實我哋都驚」,加上「地下又有口罩」,認為在疫情期間,「大家唔應該周圍走」。
尹指,其居所靠近山邊而非大街,但仍有不少遊人如「睇樓團」般,走到民居時窺探屋內情況,「係咁𥄫你屋企,奇觀囉、動物園囉當係,未見過呀嘛!」令居民感到不安。至於早前的「搶廁紙」潮,尹就指曾見過有遊人在碼頭拿着廁紙合照「打卡」然後上船,「咁已經夠誇張啦!」對於不少遊客到坪洲後不戴口罩,尹就呼籲「首先戴返口罩啦,同埋都係留喺屋企啦!」
多角度思考
1.資料A和B反映遊人湧至郊野旅遊帶來甚麼弊處?(4分)
2.參考資料和就你所知,有何方法可減低就你在題1所指的問題?(8分)
建議答題方向
1.資料A反映遊客缺乏保育意識,破壞生態;資料B則反映大量遊客在疫情下到離島坪洲旅遊,有人未有戴上口罩,有人窺探民居,滋擾當地居民生活。
2.
‧針對遊人缺乏保育意識,當局可加強公眾教育,例如與環保團體合作宣傳保育的重要,又或於學校課程教授相關知識和守則;另一方面,當局應制訂保育法例以保護自然生態,派員巡查和監察富生態價值的地區,又可引入生態遊導遊牌照制,減低遊人對環境的影響。
‧針對遊人滋擾社區的問題,當局推行生態遊時,應廣納公眾參與決策,諮詢社區意見,又宜評估地區承載能力和交通配套,制訂政策限制遊人人數或規劃保護區,以免居民生活受到滋擾,影響日常生活。
學習工具
推生態遊 議題摘要
這議題的本質是甚麼?
疫症重創旅遊業,危機當前,有人提倡推動本地生態遊救急。本港雖有豐富生態資源,然而若無適當長遠政策引導,加上配套不足、合資格導遊短缺、大眾保育意識薄弱⋯⋯若強推行生態遊或會弄巧反拙,短期或可振興旅遊業,但長期卻會令環境不勝負荷。
可持續發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可持續發展指發展既要滿足當刻社會需要,同時亦應減少浪費和污染,以免損害後代福祉;而發展關鍵在於協調經濟、社會共融和保護環境三個互為影響的要素。
關鍵詞
‧生態遊 Eco-tourism
‧生物多樣性 Biodiversity
‧旅遊業議會 Travel Industry Council of Hong Kong
‧保就業計畫 Employment Support Scheme
‧環境承載力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公眾參與 Public Participation
‧綠色生活本地遊鼓勵計畫 Green Lifestyle Local Tour Incentive Scheme
參考資料
‧ 《選定地方促進生態旅遊的支援政策》,立法會秘書處資料研究組,2019年5月31日。
https://www.legco.gov.hk/research-publications/chinese/1819rt08-policy-measures-to-promoteeco-tourism-in-selected-places-20190531-c.pdf
載自2020年10月14日《S-file通識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