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國史教育】國史中心「星級」青年組 首設導航班備戰文憑試

2020.10.12
24158 24158

      今年參加中學文憑試中國歷史科的考生有五千多人,但當中只有約百分之一考獲最高的5**成績。為了令初中生增加修讀中史的興趣,以及令更多修讀中史的文憑試生考獲佳績,國史教育中心(香港)剛增設青年組,由年輕會員籌辦多項以中學生為對象的中史教育活動,包括本月初首次開辦的「中史DSE亮星星導航計畫」,以及明年舉行的「『細』說新語——歷史短文創作大賽」、歷史專題辯論比賽及歷史短片比賽等。

    總部位於西營盤的國史教育中心(香港)今年四月在油麻地設立分部,並邀請了十五位在文憑試中史科考獲5*或以上佳績的學生組成青年組,他們均是來自奪得「香港青年史學家年獎」或進入決選的學生。青年組組長林俊朗認為,學習中史最困難的,是要整理內容及保持批判思維,「文憑試考核的歷史接近二千年,範圍非常大,而書本較割裂式地編寫內容,所以要有獨特的溫習技巧。」

  為了幫助修讀中史的高中生考好文憑試,青年組在本月初首次開辦「中史DSE亮星星導航計畫」,青年組項目召集人周正賢表示,與坊間的補習班不同,導航班由青年組成員親自教授,「組員經歷過文憑試,能夠理解學生溫習中史時所面對的難題,令課堂更全面,更有針對性。」每期導航班共有十堂,每堂一百元,凡完成課程者均可退回一半學費,以鼓勵同學參加,課程剛推出已非常受歡迎,現只餘少量名額。

「星」級組員擔任導師

  周正賢表示,青年組明年亦會繼續舉辦「應試心戰衝綫視像分享會」及模擬考試,協助文憑試生掌握應試技巧。

他相信組員與考生年紀相若,應可用更有活力的方式分享應試心得,提高考生溫習中史的動力;而模擬試則由組員親自擬定及批改,配合解題工作坊,讓同學得到實戰經驗,為日後應付文憑試打下「強心針」。

  林俊朗亦表示,青年組正積極籌備各類比賽,包括明年舉行的「『細』說新語——歷史短文創作大賽」、歷史專題辯論比賽及歷史短片比賽等,「歷史短文創作大賽以初中生為對象,同學可以約六百字短文發揮創意,撰寫有趣的歷史題目,例如︰『你想哪個歷史人物做你的班主任?』、『你想回去哪個朝代?』等,讓學生通過有趣的方式深入了解每個朝代。」

此外,歷史短片比賽是圍繞香港歷史古迹進行的實地考察,讓同學切身接觸及認識香港歷史。

短片創作考察香港古迹

  至於歷史專題辯論比賽,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校長何漢權表示,比賽以高中生為對象,通過命題進行辯論,「由於辯論必須建基於史實,所以同學須對歷史事實及史家評論有深入認識。比賽注重邏輯辯證,是要考驗學生多角度及批判思維,經過辯論後,學生可以嘗試站在對方立場了解不同歷史觀點。」何漢權表示,比賽預計明年舉行,會以邀請賽形式邀請有興趣的學校參加。

  林俊朗認為,由於現時中史科是以單元式教學,學生未必能完整了解歷史的發展過程,只能「一知半解」,他希望青年組未來能通過多元化的歷史活動,例如本地導賞團、專家研討會等,凝聚更多志同道合的同學,擴大中心發展之餘,更可以讓同學全面認識歷史。

讀史態度︰好奇開放

  中史容易讀但奪「星」難,三名在文憑試考獲5**的中史狀元林俊朗、周正賢及張瑋宗均認為,讀史之人必須有好奇心和保持開放的態度,加上批判思維才可將中史融會貫通。若想考好文憑試,更須早點整理筆記,理解並分析各個朝代的關係,再加以評價,才可獲取佳績。

了解前因後果

  林俊朗認為,有系統地整理內容,明白前因後果十分重要。「以制度史為例,制度的名稱及內容一時三刻可能記不起。為了方便記憶,我會先理解制度出現的原因和背景,連結到制度的內容,再連結到措施實行後的影響和後果。我甚至會錄音,當故事一樣去聽。」他表示,要通透地了解朝代轉變,可以從人物的角度出發,了解他們的心態,再利用縱橫式的筆記,記下各個朝代君主的政策內容,再作出比較,才可令印象更深刻。

  除了溫習技巧外,三位中史狀元均表示,同學需要保持開放的心態和好奇心,才能達到「通史」。他們認為教科書編寫的內容,以及歷史專家的個人見識有限,並不能完整地覆蓋所有歷史。「宋代科舉制度失敗的原因眾說紛紜,有人認為是因為政策推行得太急進,亦有人認為是守舊派的實力強,因此同學不能局限於單一說法,需要挖掘更深程度的內容和吸收多角度的觀點,才能全面理解歷史。」

讀歷史修身 練批判思維

  雖然現時大部分中學都會在高中開設中史科,但近年修讀中史的人數卻不斷減少,不少學生更在中五時退修。中史沉悶、需要死記硬背及無助升學就業,都成為中學生不修讀中史的主要原因,不過,三名在文憑試中史科考獲5**佳績的中史狀元均認為,讀中史不但有趣,更可訓練邏輯及批判思維,不但有助理解社會現況,更可豐富自身經驗和修養。

職場應變 以史為鑑

  現就讀香港大學政治與法律系二年級的周正賢表示,所謂「以史為鑑」,歷史人物的想法、謀略和應變能力,可以啟發他未來在職場上發揮所長,「歷史上一些曾經失意的人物,例如蘇軾、孔子等,他們雖然懷才不遇,但沒有輕言放棄,他們不但激勵我,亦讓我吸取經驗,在生活中運用出來。」

他認為自己雖然在大學修讀政治和法律,但其實也和歷史有密切關係,「政治是歷史的某部分內容,而法律和案例也和歷史有關,所以長遠來說,對我的專業發展很有幫助。」

  剛畢業於港大法律系的林俊朗則認為,讀中史不但能夠培養邏輯思維,更可立體地認識整個民族的發展,「例如中國文化的孝道、漢代的中央集權及孔子的儒家思想等,都沿用至今。」

認識民族 深化史識

  現就讀港大文學院二年級的張瑋宗,是青年組的另一名項目召集人,他認為學習中史的最大得着,是訓練他的批判思考,「文憑試題目大多為評論題,需要運用大量史實,再提出駁論,較有挑戰性,若沒有足夠的資料論證,不能完整作答。」

他認為,深化認識是訓練批判思維的第一步,「其實每個朝代的制度都差不多,只是運用的方法及程度不同,所以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有助加強記憶,例如南北朝的怪談故事,衍生出當時士族和平民為官時的問題和限制,從而令不同的政策相繼出現。」

記者:方麗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