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妙法治洪水猛獸
2020.10.09自6月至9月上旬,中國長江中下游地區、淮河流域、華南沿海等地發生嚴重水災,700多條河流水位超警戒,多個省發生暴洪,導致1998年以來最嚴重的一次汛情,全國超過7000萬人次受影響。8月19日,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開啟泄洪深孔泄洪,按其時水情顯示,三峽水庫入庫流量漲至72000立方米每秒,更是超過建庫以來最大值。身處香港這個福地,大家對洪水可能比較陌生。但其實自古以來,洪澇災害一直侵犯着中國領土,《管子》有云:「五害之屬,水為最大。」隨着中國四千年來積累的治水經驗,人們已經有不同方法和水利建設來應付這「猛獸」。
化洪水之患為水利
「洪水」一詞最早出現在《尚書‧堯典》中:「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描述了滔滔洪水漫山遍野,淹沒了人們的生活,造成很多百姓生命財產損失的情景。
相傳在四千多年前的堯舜時代,中國連年大雨,洪水茫茫一片,人們只好躲到丘陵上生活。最後,經過部落聯盟議事會議的推薦,禹承其父業,繼續治理洪水。他聯合了共工氏、伯益和后稷等許多部落,吸取了他父親治水失敗的教訓,改變單純的築堤堵水辦法,而採用疏導的策略。經過十多年的艱苦努力,終於制服了洪水。接着,禹又帶領人們開鑿溝渠,引水灌溉,發展農業,化水害為水利,奠定了中華民族發展的基業。
古人防洪自有三法
方法一 水利工程
中國以農立國,自古以來就十分重視水利,所用的辦法基本上都是疏通、堵塞相應的河道,並且加固堤壩建立分洪區等措施。中國古代有四大水利工程:它山堰、鄭國渠、靈渠、都江堰。
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成都都江堰工程,直到今天這座水利工程仍在運作。兩千年來一直發揮着防洪灌溉的作用,解決了成都平原的水旱問題,使其成為「天府之國」。
- 都江堰始建於秦昭王末年,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
方法二 水文觀測
所謂預防勝於治療,洪澇不是說來就來,而是有一定規律可尋,故此古代也十分注重水文的觀測和預警。
從唐代起,古人便在白鶴梁上以「刻石記事」的方式記錄長江的枯水水位,並刻「石魚」作為水文標誌,用以觀測水位以早作準備。
- 現在不同水文觀測站都保有十年及以上的歷史實測資料,以作出不同程度的預測。
方法三 立法防洪
古人不僅興建多個防洪工程,同時定立不同的防洪法規。金朝所頒布的《河防令》是我國現存最早一部在國家層面規定如何防洪治水的法規,當中明確規定在六月初至八月底期間,沿河府縣官員必須輪流在沿河駐守,一旦發現有河水上漲的情況,就需立刻上報,不得延誤,違者嚴懲。
此外,每年都會有官員在汛期開始之前沿河巡查防洪工作,並且監督催促地方官員維修加固堤防。
文壇也有治水專家
如果將治水這門技術放到現今的學科範疇,大致會歸納於地理、建築等專科。但其實古代不少著名大文豪,不僅文采出眾,在治水上亦有莫大貢獻。其中兩位大家一定認識!
唐代白居易在杭州任刺史時,乘船經過洞庭湖,看到「每歲秋夏時,浩大吞七澤。水族窟穴多,農人土地窄」(〈自蜀江至洞庭湖口有感而作〉)的景象,便命人疏理六井、築堤蓄水,以利灌溉。離任之時,還將治水要領寫成〈錢塘湖石記〉,刻於石上,使繼任者知曉。到最後刺史期滿離開之際,出現了「杭老遮車轍」的送別場面。
百姓依依惜別時,白居易回贈了一首〈別州民〉:「稅重多貧戶,農饑足旱田。惟留一湖水,與汝救凶年」。
另一位治水專家,就是北宋大文豪蘇軾。
蘇軾與水利的關係,當然不是因為那首膾炙人口〈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他曾在杭州、湖州、揚州等多地做官,因地制宜,科學治水。當中的代表作就在他任杭州知州時,為疏浚西湖,用湖草、淤泥在湖中築起一道貫穿西湖的長堤,後人稱之為「蘇堤」,為「西湖十景」之首。
蘇軾在水利工程上的成就不勝枚舉,除積極參與治水實踐之外,還撰寫水利著述〈熙寧防河錄〉、〈禹之所以通水之法〉、〈錢塘六井記〉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