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大手術機械人 全球首例治腸癌
2020.09.22中文大學醫學院今年五月成功引用內鏡手術機械人,進行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治療大腸癌病人,是全球首例。中大表示,有關技術是一種比微創更先進的無創(1)內鏡介入治療,可用於醫治早期的消化道癌症。團隊至今已成功運用新系統,為六名病人進行大腸ESD,當中沒有出現穿孔個案。
中大賽馬會微創醫療技術培訓中心主任趙偉仁表示,目前已有六名病人順利接受有關手術治療早期大腸癌,他們均沒有明顯併發症,手術時間平均八十八分鐘,病人於術後一天可以開始進食,並於術後兩天可出院。他指出,傳統ESD導致病人大腸穿孔的風險達六成,而新系統的操作較簡便,能讓醫生拉高切割平面,提供最佳視野進行ESD,連新手亦可順利完成。新系統現時仍屬臨牀(2)研究階段,團隊將繼續招募合適的病人參與測試。
字詞解釋
(1)無創:手術的方式,利用技術以最小的傷口大小進行手術,大大降低術後的痛楚。
(2)臨牀:醫生直接接觸病人,觀察病人的狀況以得到研究結果。
文化知識
古代手術器具
中文大學醫學院研發無創內鏡治療,醫治大腸癌,比起微創和傳統開刀手術更先進,大大減低病人的傷口痛楚和術後對外觀的影響。在古代醫療科技未先進,手術用的工具亦是包羅萬有。
古代最早的手術刀是「砭鐮」,以砭石打磨成刀;「砭針」亦是以砭石打磨的針狀工具。《山海經》記載砭針可用作治療腫瘤:「高氏之山,其上多玉,有石可以為砭針,堪以破癰腫者也。」砭鐮和砭針分不同大小尺寸,以便應付不同病症。上品的砭石具有安神和調理氣血等的作用,因此當時中醫學都會用砭石工具。後來銅器、鐵器普及,人們便開始用銅、鐵等金屬製成針、刀和剪刀的手術器具,外形與現代的外科手術工具相似。
時至今日,內臟手術毋須每次都從外開刀,留下礙眼的疤痕;而手術的方式亦可由病人決定,如微創和無創。病人在手術後更快康復,回復正常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