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六十年代流行文化與電影〉也斯
2020.09.15白話文閱讀理解
〈五、六十年代流行文化與電影〉也斯
(1)一齣電影,未必就是一個時代社會文化的反映,但電影到底是某一時期社會文化的產物,電影與文化,往往有着複雜牽連的關係。若果能通過看電影,也了解多一點我們自己過去的文化,知道我們的城市是怎樣走過來的,這不是也很好嗎?
(2)五、六十年代的香港,是怎樣的社會,產生的又是怎樣的文化呢?1949年以後,大量難民湧入香港,令人口在短短數年之間,增加了一百多萬人,大部分人生活貧困、謀生不易、居住環境狹窄。在文化上,除了一向在省港澳之間共同流通的粵語文化,還湧入上海帶來的都會文化,加以香港在韓戰後工商業逐漸發展,一直與西方接觸頻密,在六十年代以後西化更強的影響下,香港糅合各種影響而發展出自己的文化來。
(3)有時文化的發展,並不僅是依循政治或經濟的模式。不光是左右派文化的衝突,更重要的原來省港澳的粵語文化與來自上海等地的都會文化如何逐步融和,加上五、六十年代香港逐步工商業化,與戰後出生一代逐漸成長,人口年輕化,鄉土觀念淡薄,家庭結構改變,傳統民族和倫理的觀念受到衝擊,西方文化影響愈重,在種種力量互相拉扯之下,形成了香港獨特的雅俗混雜的都市文化。
(4)看電影除了從電影的藝術、電影的類別去看,也可以連起當時的文化去看,幫助我們由更廣闊的角度去欣賞電影,也從電影去管窺更豐富的文化面貌。在五十年代,在流行文化方面,文字印刷的報刊與電台廣播仍然是最主要的媒介。電影裏出現的流行音樂、使用的言語、人物的造型、生活的方式、道德倫理的取向,與當時傳媒中的流行文化有密切不可分割的關係。
(5)在五、六十年代是如何發展出比較多元化的劇本來呢?我們會發覺,五、六十年代的電影劇本,有些改編自傳統戲曲,有些改編自電台的天空小說,既有電懋①的文人電影,由宋淇、張愛玲、秦羽等文人參與編寫劇本,有改編五四以來名家如巴金、曹禺的作品,也有採用當代的姚克、熊式一等的戲劇作品,其中更多的是改編自五、六十年代崛起的流行小說。
(6)香港報上的連載小說,繼承了清末民初以來報上連載小說的傳統,加添了品種、變化了文類,迎合了不同文化和年齡的讀者,也引發了新的想像。報上的連載,除了言情、武俠,還有歷史小說、偵探奇情、市井傳奇。寫作人也扮演不同的角色,如1959年創辦《明報》的金庸,既是撰寫社評政論的社長,也是連載武俠小說的叫座作者;劉以鬯當年賣文維生,既每日寫十多段言情的流行小說,又於1962年在《星島晚報》連載日後被譽為「中國第一本意識流小說」的《酒徒》,實驗創新之餘,亦對流行文化中的不良現象痛心指斥。
(7)這種雅俗文化互相共存,既矛盾又融會的現象確是香港的特色。而五、六十年代電影亦正是吸收了這豐富的雅俗文化而產生了獨特的面貌。傳媒的發展、口味的多元化、都市生活的描繪、西方文化的影響,都有助於逐步建立香港的都市文化。一些源自中國傳統的文類,如武俠小說,也在香港的文化背景中,在金庸和梁羽生等人筆下形成了新派武俠小說,如從傳統的民族大義轉向兒女私情,從黑白分明忠奸對立到探索個人的生命價值取向,從武俠招式到心理抽寫,還有俠客的年輕化率性化,打鬥場面吸收電影的視覺技巧,加上影視傳媒的普及演繹,也令這傳統文類變成都市文化的一部分。
(8)廣義的社會言情小說當然就更多牽涉到香港五十年代的社會生活和文化了。愛情故事始終是最受歡迎的,但楊天成的「追女仔」故事,以至《西點》②中比較西化(包括故事場景和主角的洋名)的依達的都市愛情,以及隨之後起的亦舒,當然都各有不同的敘事策略,針對不同的消費階層,也為電影提供了不同的材料。
(9)重新挖掘材料,認識過去,本身是一個認識今日的過程。個別電影未必就看到社會全貌,因為藝術的創作是對現實的反應而未必是反映,但實例看得更多,也就幫我們避免一概而論。電影也許可以幫我們思考香港的文化身分,但我們也得小心求證,以實例檢驗,萬不可理論先行,以偏概全。社會和文化的發展,也不一定是直線往前,許多因素,前後挪移,新舊夾雜,是研究的考驗,也可是樂趣。
(為方便文章設題,文章經過刪改)
註①:電懋是上世紀50-60年代香港一家電影製片機構,擅長拍攝時裝文藝片,全名「國際電影懋業有限公司」。
註②:《西點》,主要報導西洋娛樂趣事及翻譯了不少西方文藝時事作品,也是早期香港流行文學作家的創作園地。
練習題
1. 根據文章內容,將文章分成五個不同的部分,並填寫各部分的段落大意,完成下表。(8分)
部分 |
段落 |
段落大意 |
第一部分 |
a. 第___段 |
b. _____________________ |
第二部分 |
c. 第___段 |
d. _____________________ |
第三部分 |
e. 第___段 |
f. _____________________ |
第四部分 |
g. 第___段 |
h. _____________________ |
第五部分 |
i. 第___段 |
j. 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作者在第二、三段中指出香港存着甚麼特色的文化?(1分)
他又指出由於哪些歷史因素影響香港有這種特別的文化?(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作者在文中寫五、六十年代流行小說與電影之間存在甚麼關係?試闡述之。(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根據〈五、六十年代流行文化與電影〉的內容,判斷以下陳述。(4分)
|
正確 |
錯誤 |
無從判斷 |
a. 作者認為分析文化發展的其中兩個方向,可以是依循政治或經濟的模式。 |
〇 |
〇 |
〇 |
b. 作者認為藝術的創作不宜當作分析香港流行文化的發展。 |
〇 |
〇 |
〇 |
5. 你同意作者所說「個別電影未必就看到社會全貌」嗎?試解釋原因。(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部分 |
段落 |
段落大意 |
第一部分 |
a. 第1段 |
b. 作者帶出電影未必是社會文化的反映,但看電影可以了解自己城市文化的觀點。 |
第二部分 |
c. 第2-3段 |
d. 作者分析五、六十年代的香港擁有雅俗混雜的都市文化之歷史及社會因素。 |
第三部分 |
e. 第4段 |
f. 作者點出五十年代的流行文化與當時的電影及其他傳媒之間存在着緊密關係。 |
第四部分 |
g. 第5-8段 |
h. 作者闡述五、六十年代的電影劇本與當時文人、流行小說之間的改編關係,藉此解釋香港雅俗文化共存的原因。 |
第五部分 |
i. 第9段 |
j. 作者認為電影也許有助思考香港的文化身分,但宜抱着小心求證材料的心態研究社會文化的發展。 |
- 作者認為香港存着雅俗混雜的都市文化(1分)。他認為不單是左右派文化衝突,香港這種獨特文化是來自1949年的移民潮,其時帶來粵語文化及來自上海的都會文化(1分),加上香港在韓戰後工商業逐漸發展(1分),人口年輕化,鄉土觀念淡薄,家庭結構改變,傳統民族和倫理的觀念受到衝擊(1分),港人接受了更多西方文化的影響(1分),因此慢慢形成雅俗混雜的香港都市文化。
- 作者在文中寫五、六十年代流行小說與電影之間存在緊密的關係(0.5分),因為當時不少電影劇本是改編自當時的流行小說。(0.5分)這些流行小說於當時文字印刷的香港報刊上連載,例如言情、武俠,還有歷史小說、偵探奇情、市井傳奇。(0.5分)加上,正因報刊傳媒的發展、流行小說讀者口味的多元化、小說中對都市生活的描述及西方文化的影響(1分),令到一些中國傳統的文類中加入了香港都市文化的元素,(0.5分)例如在金庸和梁羽生等人筆下形成了新派武俠小說、廣義的社會言情小說呈現都市男女愛情的情況(0.5分)。正因流行小說針對不同的消費階層(0.5分),也為電影提供了不同的材料(0.5分),加上影視傳媒的普及演繹(0.5分),令當時不少電影承載着香港雅俗共存的文化(1分)。
- a. 正確
b. 錯誤 - 同意。「社會全貌」必須能客觀地呈現當時社會的意識形態,讓後人能真實地理解文化語境。(1分)首先,我認同作者所提及一個地方的文化發展亦可能來自於多方面,如地方的政治或經濟,電影或是文化產物,但個別電影未必能全然呈現出社會政治或經濟等多方面的情況(1分)。另外,我亦認為個別電影所呈現的內容可能會受到觀眾的取向,以及電影製作者的主觀價值觀而有所影響(0.5分),如果導演及電影未能忠實地呈現香港社會的面貌,只是單純記錄眼中的香港,就會如作者所說只是對現實的反映(0.5分),這樣亦代表了個別電影未必能客觀地呈現當時社會普世價值觀及文化語境(1分)。
(言之成理,則可給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