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入八大競爭放緩 平均1.4人爭一席

2020.07.24
23779 23779

第九屆中學文憑試結果揭曉(1),今年考獲「3322」升讀大學基本門檻的考生比率與去年相同,但人數減少至一萬八千多人,在八大聯招學額維持約一萬三千個情況下,競爭亦有所放緩,平均一點四人爭一席。考試及評核局秘書長蘇國生指,今年誕生七名七科5**狀元,包括一男一女於數學延伸部分取得5**榮膺(2)「超級狀元」。

蘇國生又透露,今年共誕生四男三女、合共七名在七科甲類科目考獲5**的「狀元」,其中有一男一女更在數學延伸部分(M1/M2)考獲5**,成為「超級狀元」;另有十五男、十四女六科考獲5**成為「榜眼」,其中一人更於丙類其他語言科目考獲甲等成績而成為「超級榜眼」。

字詞解釋

(1)揭曉:公布使人知悉。

(2)榮膺:稱揚人受官任職之辭。

文化知識

科舉進士

文憑試放榜,雖然今年受疫情影響,考試一波三折,但仍有學生取得優異成績。傳媒愛用「狀元」來稱呼考獲好成績的考生。「狀元」、「榜眼」、「探花」這些名稱,來自古代的科舉制度。

以明清時期為例,士人要參加科舉考試,必先進學,並要通過學校的考試及格,才能參加科舉考試。明清科舉亦採三級考試制:「鄉試、會試、殿試」。「殿試」由皇帝主持,另設讀卷官若干人;殿試及格者稱為「進士」,分三甲,第一甲三人,賜進士及第,依名次稱為「狀元、榜眼、探花」,而三甲能直接授予翰林院官職,所以能考得三甲者,必有過人之處。

翰林院負責修書撰史,起草詔書,為皇室成員侍讀,擔任科舉考官等,地位清高,是成為閣老重臣以至地方官員的踏腳石。翰林學士始終是社會中地位最高的士人群體,集中了當時知識分子中的精英,社會地位優越,所以在該處任職,可說是讀書人一生努力的目標。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