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端午節「糭」要說屈原

2020.06.23
23624 23624

細訴端午:千古賢臣屈原

  今個星期四就是端午節,坊間都說端午節的原由是紀念屈原在汨羅江跳江殉國,習俗一直流傳至今,大家都會萌生「端午節就是要賽龍舟和吃糭」的想法,甚至為糭創製新口味吸引大眾購買,水晶糭、燕窩糭,款式包羅萬有。其實在屈原之前就已經出現吃糭和划龍舟習俗,而糭從古到今既有它的商機,亦保留了中國文化意義,用以紀念英雄人物的高尚情操。

 

端午節之前的端午節

  端午節划龍舟是為了尋找屈原屍身,同時嚇走魚類,以免魚兒吃掉屈原身體,其實屈原生前已經有競渡的風俗,是既有的祭祀傳統,屈原《楚辭‧九歌》就有一句「駕飛龍兮北征,邅吾道兮洞庭」,正是說屈原坐龍舟向北航行。

  而早在屈原時代前,農曆五月就被稱為「死月」,產生了很多禁忌。周代經文《禮記》說過夏至陽氣極盛,夏至之後就轉為陰氣增加,而夏至就在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之前。先民為了辟邪,會進行民族活動,例如祭糭和吃糭。

  屈原死後,最早在西晉《風土記》看到人們會用黍米包成「角黍」糭,並將糭納入為端午節食品,以紀念屈原。既然端午節遠在屈原以前就存在,那為何現在屈原成為了這個節日的代表人物?

端午節之源非屈原之死

  中國著名學者聞一多指出,端午節可能形成於遠古時代,人們對龍產生畏懼而將龍置為信仰對象,但一個習俗隨着時代變遷會使人遺忘原有的歷史意義。假若沒有新的歷史意義注入,該習俗就會隨時間消逝,在民間失傳。

  時至今日,難以追溯端午節紀念屈原的真正因由,但顯然晉代賦予了端午節日一個新的意義,由原本崇拜龍變成紀念英雄人物,而糭也成為百姓保護屈原屍身,推崇他高尚情操的象徵食品。後世都在端午節紀念屈原,那定必有他過人之處,才會成為約定俗成的傳統,流傳至今。

  • 聞一多曾發表〈端午考〉及〈端午節的歷史教育〉,研究端午節的由來和習俗。

擔任二千多年文人代言人的屈原

  屈原是史上第一位有名字記載的詩人,可是若單單如此,絕不足以說服後人紀念他二千多年,成為節日文化的象徵。回顧他的一生,會發現他與後代的文臣與詩人雅士的經歷甚為相似。

以國為家同甘共苦

  屈原本身受到楚懷王任用,主張改革,後來因為楚懷王聽信讒言而兩次將他流放,期間寫出千古流傳的〈離騷〉。他將才華洋溢的自己比喻成外貌動人的美人,「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草木由盛轉衰落凋謝,恐怕美人(自己)亦逐漸老去;後句又呼應「眾女嫉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正是因為美人太漂亮,惹來其他人妒嫉,造謠說她是邪惡的人,用以比喻自己受到小人誹謗而不被重用。

  其時,屈原眼看國力衰退,捨不得離開家國,任由家國覆滅,仍希望朝延將他傳召回去,在危難裏協助君主。可惜繼位的楚頃襄王又不願採納賢臣意見,割讓地方予秦國以致皇室成員都要逃難,最終秦國攻陷楚國,屈原極度憂傷而自盡殉國。

  • 去年六月,音樂劇《屈原》就以屈原投江前的最後一天為題,演出屈原殉國前的精神狀態。

屈原象徵中華文化之美

  屈原的詩歌是愛國主義和浪漫主義的源頭,加入神話和奇境元素,有別於《詩經》諷喻朝政、訴說民間愛情或單純歌功頌德。正因為他忠於國家,希望君王重用他的心非常熱切,深得後世讀書人欣賞,我們不難發現往後朝代的詩人都以詩抒發懷才不遇之情、國破家亡的鬱結,他們都有一個報國夢。

  屈原的詩歌成就高,他的行為和情操值得文人敬佩,引發共鳴,這也許就是他為何變成端午節的一個文化符號,也是其精神流傳後世的價值,賽龍舟、吃糭讓後人有迹可尋,記住這種正面意義。


 

糭會與時並進流傳千年

  正如現代的糭都一樣會迎合大眾所需,古代的糭也會因應當地環境和口味的變化,而對材料有所調節,甚至脫離紀念傳統,以糭送禮。

  古人定下的文化象徵可能非代表最原本的歷史,卻具有傳承的影響力,賦予節日的價值,食物也是一個媒介,讓後人牢記屈原象徵的正面思想,並引以為鑑,反思時政。蘇軾亦曾在〈屈原塔〉中寫「楚人悲屈原,千載意未歇」,千年後仍吃糭賽龍舟紀念他,「屈原古壯士,就死意甚烈」一句,讚美屈原不苟求富貴而追求理想的節操。

糭多變化 淪為商品

  那麼現今又有多少人真的清楚端午節紀念屈原的歷史呢?屈原身處戰國時代距今實在太久遠,現代人或許難以感受對屈原殉國的可惜和憐憫,甚至吃糭已經成為新一代的公式:「端午節=吃糭+划龍舟」。

  假如人們逐漸遺忘端午節文化意義,沒有共鳴,糭的存在價值就只降為商品,於是人們的喜好變成它的價值,商家推出不同的款式,吸引人們去嘗試,從味道入手,試圖從滿足節慶規範中獲利。

結果,可以預想未來的糭只是一種可有可無的食品,而端午節終究淪為帶來休閒時光的公眾假期,甚至消失。

糭文化各國可見 屈原只有中國有

  事實上,除了中國,其他國家都有糭這類食物,但材料和吃糭的原因顯然不同。例如日本端午節雖然是從中國流入,但後來淘汰了中國「避邪」之意而變得具有日本本土特色,如將日子更改為新曆五月五日,懸掛鯉魚旗;慶祝節日的意義也改變為祝福家中男孩健康成長,更會在家中放五月人偶。

  若一種食品不具備歷史價值,終是經不起時間考驗。比如說,街頭小食糖葱餅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流行,是三十年代由中國潮汕地區傳入來的手工藝食品,但不具歷史文化意義又不如米飯一樣是日常所需,故現在街頭都難以找尋這種美食。

  時至今日端午節仍然要吃糭,和看龍舟大賽,因為我們自小學習這是一個紀念屈原的節日,所象徵的就是中華文化推崇的理想情操。

 

千年流傳衍新義

  文化象徵一旦掉失,中華文化會漸漸褪色,所以才會有一些有心人士願意繼續進行文化保育。現今的端午節漸漸變得平淡,在年輕人心目中或許成為了一個節日的公式,每年都重複活動,他們對當中的歷史文化不以為然。而糭,也似乎只有商業價值,那些有心人士又能否賦予新文化意義予端午節,好讓它傳承?這顯然不能一時半刻用隻字片語決定,文化是整個社會群體一同創造的。

  不過,這三千多年來,端午節經歷了時代的變遷,已然超越了時間的限制;至今依然繼續傳承,我們依然會吃糭和看龍舟比賽,吸引外國遊客觀賞,依然有人不厭其煩地說史、說文化,認識過去曾有如此無私的偉人。相信這種傳統與歷史意義仍能百世流芳,繼續發光發亮,說不定終有一日會衍生另一重意思。

 

文:梁恩瑜 圖:星島圖片庫、網上圖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