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捨才有得
2020.06.23題目:
有人說「放手才是真正的擁有」,你同意嗎?
參考資料一
「土地問題」的煩惱,身為愛書人又怎會沒有?回想自己高中時期開始,在老師的熏陶下,養成了買書的習慣。有時只為了書中某一、兩頁內容,就二話不說買了才算,久而久之愈買愈多。如今就深受書滿為患之苦,睡房與客廳都塞滿了書籍、雜誌,還有影碟、筆記、剪報、紀念品……不少書購入多年,一直沒有時間翻閱,只得任由其蒙塵發黃。有朋友提議過租迷你倉儲存物件,但物件一旦放了進去,還會想找出來嗎?到頭來恐怕只會繼續縱容自己的物欲。
有的把家居清空至「零雜物」,我倒覺得太極端了。很難想像一個家,可以完全沒有盛載回憶的東西。我現在只能做到盡量減低物欲,購買之前想清楚有沒有用才付款,不會隨便因為清倉、減價而亂買。
摘自《星島日報》2020年4月16日
參考資料二
裝滿水的杯子沒有空餘的容量再添水,必須要倒掉一些(放下),才有空間再接納更多的水(真正的擁有)。
參考資料三
怎麼去擁有 一道彩虹
怎麼去擁抱 一夏天的風
天上的星星 笑地上的人
總是不能懂 不能覺得足夠
如果我愛上 你的笑容
要怎麼收藏 要怎麼擁有
如果你快樂 不是為我
會不會放手 其實才是擁有
當一陣風吹來 風箏飛上天空
為了你而祈禱 而祝福 而感動
終於你身影 消失在 人海盡頭
才發現 笑著哭 最痛
——《知足》五月天
小組討論
以5 人為一組,準備時間10 分鐘,全組的討論時間為15 分鐘,每位同學設有1 分鐘首輪發言時間。
討論點
‧甚麼是「真正的擁有」?與平常所說的「擁有」有甚麼不同?
‧「放手」是怎樣的概念?是怎樣的態度或價值觀驅使「放手」的行為?
‧這些概念或價值觀能否聯繫「真正的擁有」?
答題技巧小貼士:
✓「放手」和「真正的擁有」都是較虛無縹緲的概念,最好在一分鐘發言時已經下定義或框架,讓其後的討論不會容易失焦、偏離。
✓除了下定義,同學也宜多角度探討問題。「放手」可以是指放下一段情感、放下心結、放下成見等等,「真正的擁有」可以是擁有一段更深厚情誼、擁有更廣闊的胸懷、擁有更深入的知識等。以多角度思考問題,可以找到更多二者間的關聯,有助論點的構思。
觀點舉隅
甲同學同意「放手才是真正的擁有」
‧ 對一些事物放手,人生才有空間擁有更多、更深層次的東西。
‧ 例如在學識層面,若執着於舊有的知識,不放下成見或錯誤的見解,對新知識充耳不聞,一個人的學問就會不進則退;反之,歷史上不少科學家,很多時候都能夠放下對已有知識的執着,甚至提出疑問,才發現新定律。
‧ 很多時候人們只看眼前的利益,不願放下,怕以後會一無所有,因而忽略長遠發展。只有放下,才能有時間、精神去追求和擁有長期利益,這才說得上是「真正的擁有」。
‧ 反例:文藝復興時代,教廷一直不願放下至高無上的權威,只接受有利宗教思想的科學,企圖扼殺知識的發掘,例如不承認日心說,最後只讓人民了解教廷的思想落後和腐敗,加速教廷的衰落,不能擁有長久的穩定。
乙同學同意「放手才是真正的擁有」
‧ 有捨才有得。莊子曾說「吾人生有涯,而知也無涯」,一生有太多追求,可是人的時間有限,不能擁有所有想要的東西,因此一定要面對不同抉擇。放棄一些才能擁有一些,這也是經濟學上機會成本的概念。
‧ 例如在情感方面,有人或不願在友情和親情之間抉擇,想兩者兼得。可是,這些人有可能變得分身不暇,最後兩者不能兼顧,友情和親情都失去。放下一段友情不易,但假若因而成功修補和家人的關係,也是一種收穫。
‧ 例如在生活時間分配方面,事業和愛情上不懂抉擇,不會放下,最終「兩頭不到岸」;學習放下其中一項,專注做好另外一項,才能真正地擁有。
‧ 人經常遇到兩難,兩者都追求太難做到,惟有學習放下其一,專攻另一項,嘗試真正擁有至少一樣。
丙同學不同意「放手才是真正的擁有」
‧ 人們常說放下執着,才能獲得更多。然而,正是這種執着,才能推動人向前追求更多。
‧ 凡事沒有執着,做人處世容易得過且過,如果沒有要求和上進心,自然沒有能力得到更多;反之,如果對事情執着,不輕易放下,才會更願意花精神和時間探索更多,擁有更多和更好。
‧ 駁論:有人認為沉醉於失敗的悲傷,不懂放下,就不能重新出發去嘗試再擁有。然而,不放下這種失敗的感覺,其實更能令我們記得背後的教訓,不會一錯再錯,最後才能抵達成功的彼岸,達成真正的擁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