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左傳‧隱公三年‧周鄭交質》左丘明

2020.06.19
23608 23608

 

文言文閱讀理解

《左傳‧隱公三年‧周鄭交質》左丘明

  鄭武公、莊公為平王卿士①,王貳於②虢③,鄭伯怨王。王曰:「無之。」故周鄭交質。王子狐為質於鄭,鄭公子忽為質於周。

  王崩④,周人將畀虢公政。四月,鄭祭足⑤帥師取溫⑥之麥;秋,又取成周⑦之禾。周鄭交惡。

  君子曰:「信不由中,質無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禮,雖無有質,誰能間之?苟有明信,澗谿沼沚⑧之毛⑨,蘋蘩薀藻之菜,筐筥⑩錡釜⑪之器,潢汙行潦之水,可薦於鬼神,可羞⑫於王公。而況君子結二國之信,行之以禮,又焉用質?風有采蘩、采蘋⑬,雅有行葦、泂酌⑭,昭忠信也。」

註解

  1. 卿士:周朝執政官。
  2. 貳於:偏重。
  3. 虢:西虢公,周王室卿士。
  4. 崩:去世。
  5. 祭足:即祭仲,鄭國大夫。
  6. 溫:周朝小國。
  7. 成周:周地。
  8. 沼沚:小池塘。
  9. 毛:野草。
  10. 筐莒:竹製容器。
  11. 錡釜:飲具。
  12. 羞:進奉。
  13. 〈采蘩〉、〈采蘋〉:出自《詩經‧國風》,兩首寫婦女採集野菜以供祭祀的詩。
  14. 〈行葦〉、〈泂酌〉:出自《詩經‧大雅》,前者寫周祖先宴享先人仁德。

 

練習題

1. 試解釋以下畫上橫綫的字詞:(8分)

  1. 周人將虢公政     ________
  2. 明恕而行        ________
  3. 之以禮        ________
  4. 誰能        ________
  5. 於鬼神       ________

 

2. 試語釋以下句子。(3分)

信不由中,質無益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根據《左傳‧隱公三年‧周鄭交質》的內容,判斷以下陳述:(6分)

 

正確

錯誤

無從判斷

a. 鄭莊公兩次入侵東周之地,強逼平王立質,咄咄逼人。

b. 文章說明自春秋起始的東周,從平王東遷立國,就天下大亂禮樂崩壞。

c. 〈周鄭交質〉這篇文章反映了《左傳》尊王攘夷的思想。

 

4. 以下哪一項對文章的陳述是不正確呢?(2分)

〇A. 敍事樸實

〇B. 議論周嚴

〇C. 開門見山

〇D. 引經據典

 

5. 作者認為周天子與鄭莊公通過交換人質來緩解矛盾的方法可行嗎?(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作者認為周鄭之間交惡,哪一方的責任較大?何以見得?(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 a. 交給
    b. 互相體諒
    c. 約束
    d. 離間
    e. 祭祀
  2. 信誓如果不是發自心中,交換人質也沒有用。
  3. a. 正確
    b. 正確
    c. 錯誤
  4. C
  5. 作者認為交換人質來緩解矛盾的做法是不可靠、也不可取(1)。因為周鄭之間並沒有誠信之心(1),又不依「禮」行事(1),所以雙方即使交換了人質也不能維持他們之間的關係(1)。最後作者強調了恪守禮儀、忠於信義才是雙方建立關係的關鍵(1)。
  6. 在〈周鄭交質〉中,作者側重於批評周王室(1)。作者稱周鄭為「二國」,就含有諷刺的意思(1)。寫周平王的虛詞掩飾,鄭國的強橫(1),周平王卻裝模作樣,都完全違背了常理和禮法(1)。作者認為這種局面的出現是因其不能以信服人、以禮馭下造成的(1)。

  鄭武公、莊公相繼為周平王的卿士,平王要把莊公的政權分一半給西虢公,莊公因此埋怨平王。平王說:「沒有這回事。」於是周鄭交換人質。王子狐到鄭國當人質,鄭公子忽到周當人質。

  平王死後,周人準備把政權交給西虢公。四月,鄭國大夫祭足率兵割取周溫地的麥子;秋天,又割取了周都城的穀子。自此周鄭交惡。

  君子說:「信誓如果不是發自心中,交換人質也沒有用。如能彼此瞭解諒解,用禮來約束,雖然沒有人質,又有誰能離間呢?如真有誠信,即使是山澗溪谷池沼沙洲的野草,浮萍蘩草水草水藻之類的野菜,筐筥錡釜的器具,池中路旁的積水,都可祭祀鬼神,可進獻王公。更何況是君子締結兩國的信約,依禮來行事,又哪裏用得著交換人質呢?國風有〈采蘩〉、〈采蘋〉兩篇詩,大雅有〈行葦〉、〈泂酌〉兩篇詩,這都是在表明忠信的重要啊!」

 

 

文:時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