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疫情衝擊經濟 貧窮問題蔓延全球
2020.06.17封面專題
公共衞生+全球化
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各地經濟都遭受嚴重衝擊。國際扶貧組織樂施會早前的報告指出,全球將有超過5億人口因為疫情而成為貧窮人口。為控制病毒的傳播,各國政府紛紛封關鎖國,經濟停擺使全球6%至8%的人口陷入貧困,亦可能令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和脫貧成績倒退十年,對非洲、中東等一些地區,甚至恐怕倒退三十年。
雖然各地的疫情有受控迹象,經濟活動亦漸恢復,但全球早已變成「地球村」,融為一體,富有國家逐步解除限制措施的同時,貧窮國家的狀況亦不能忽視,更應積極提供援助,否則疫情大有可能捲土重來。
國際貨幣基金總裁格奧爾基耶娃:新冠肺炎疫情引發的「大封鎖」,今、明兩年將導致9兆美元的GDP損失,造成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之後最嚴重的經濟衰退,遠超過2008年金融海嘯,已開發經濟體、新興市場和開發中經濟體無一倖免。
世界銀行行長馬爾帕斯:疫情可能導致全球經濟陷入衰退,發展中國家經濟受打擊最大,或要面對電力、食水與衞生設施等基建項目的投資受影響。世銀迄今已向100個國家提供緊急財政援助,這些國家佔全球人口近70%;即使已提供巨額資源,仍遠遠不夠,對商業銀行不願意為貧困國家提供債務減免感到沮喪。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新冠病毒大流行將威脅非洲的進步,使長期以來的不平等現象惡化,深化飢餓和營養不良問題,使人更容易患病;擔心非洲疫情仍然處於早期階段,破壞程度可能快速升級。
國際勞工組織總幹事賴德:對於數百萬的工人來說,沒有收入就意味着沒有食物、沒有安全感,也沒有未來。全世界數百萬個商家在此次危機中苟延殘喘,他們沒有積蓄或信貸渠道,這些就是工作世界的真實樣貌,如果我們現在不幫助他們,他們只會覆亡。
疫情與貧窮的關聯
關聯一
疫情加劇貧窮問題
新冠肺炎疫情演變成全球大流行。在疫情影響下,人員流動受限、經濟活動停擺。短期而言,不少市民因為失業而收入減少,加上糧食生產及運輸停頓,令全球飢餓人口增加一倍;長遠而言,全球經濟會因此而下行,疫情危機引發家庭收入和消費減少,對全球貧窮產生的影響,比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更加嚴重。
世界銀行預計,今年全球經濟將萎縮5%,令數以萬計的人失業,影響生計;而貧窮人士的處境更為艱難,將有6,000萬人陷入每人每日生活水平低於1.9美元的「極端貧窮」之中。全球貧困狀況將自1990年以來首次惡化,可能把一些國家推回約30年前的貧窮水平。
基層勞工陷困境
全球約175個國家受到新冠肺炎的影響,部分實施封鎖邊境政策,禁止非本國人士入境;對內則關閉餐廳、酒吧和運動場等公共場所。因此國際航班數量大減,觀光業與服務業幾近停頓,而這些行業都聘用不少基層勞工,結果是弱勢族群面對持續性失業、不穩定的生活、高債務,以及無法負擔醫療的困境。
另一方面,自從強制居家避疫,學校停課,一些學生由於家庭缺乏必要資源,例如電腦、網絡、網上學習資源等等,難以繼續維持學習,造成失學和數碼學習鴻溝。這些不平等的現象,不但加劇貧富懸殊,甚至導致跨代貧窮。
關聯二
貧窮人口較易「中招」
社會經濟地位較低的市民往往較難保持社交距離,畢竟基層市民居住地方狹窄、生活環境極度密集擠迫;而基層勞工的工作性質多為服務性行業,不可能安排在家工作,部分工種亦須要與大量顧客接觸,或涉及公共衞生。政府呼籲市民在家工作或推出的「限聚令」,都未有針對這些基層市民的感染風險。
再者,欠缺各種勞工保障及經濟安全感,亦間接令基層市民「只能死,不能病」,寧願帶病上班,也不能「手停口停」,惟有曝露在高染疫風險之中。疫情爆發初期,市場上的防疫物資如口罩、消毒酒精等出現短缺狀況,僅餘物資的價格亦因此大幅飆升,市民人人自危,貧窮人士既沒時間去排隊搶購,經濟上亦難以負擔,導致出現健康不平等現象。
扶貧政策
食物銀行需求急增
所謂「患難見真情」,在這次疫情亦體現人間有愛。在失業潮持續下,大眾對食物銀行的需求大幅增加。美國最大的救濟組織「供養美國」表示,自新冠肺炎開始以來,尋求食品援助的人數增加70%;單在4月份,該組織已提供了4.33億份餐食。可是,在需求急增,而食物回收量受疫情影響卻大減的情況下,不少食物銀行都擔心長貧難顧。
宏觀國際層面,全球超過4.36億家企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衝擊。世界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合作制定計畫,允許較貧窮的國家要求,減免向二十國集團成員國的貸款債務,直至今年年底,讓較貧窮的國家有能力向受影響的國民提供津貼及援助,以解決燃眉之急。
Mindmap:疫情與貧窮的關聯
學習教材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A
資料B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幹事格奧爾基耶娃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引發的經濟危機,規模是「史無前例」,且導致全球經濟停擺,並且進入衰退,情況將遠差過十多年前的金融危機。
格奧爾基耶娃在世界衞生組織(WHO)記者會稱,今次疫情對經濟造成的損害,較2008年至2009年的金融危機更加嚴重。在IMF歷史上,從未見過世界經濟陷入停頓的情況,以及各國對緊急貸款的需求急速增長的局面,現時已有90個國家希望獲得緊急貸款援助。格奧爾基耶娃又指,IMF將與世界銀行等機構,協力緩解疫情對經濟造成的傷害,並指組織準備好一萬億美元的「戰略儲備」,有需要時會提供援助。她呼籲各國以醫療開支為優先次序,並指全球最脆弱國家必須得到保護。
資料來源:摘自2020年4月5日《星島日報》
多角度思考
1.參考資料A,描述新冠肺炎對貧窮國家與高收入國家的影響有何不同。(6分)
2.參考資料B及個人所知,你認為國際組織在解決疫情所帶來的全球貧窮問題上,擔當着甚麼角色?(8分)
建議答題方向
1.從資料A所見,新冠肺炎令全球的經濟總收入下跌20%,從而增加了5.4億貧窮人口;當中的貧窮人口增長主要出現在東南亞、中東、非洲等發展中國家,總人數約5億,佔整個增幅貧窮人口的9成,相反,歐洲等發展國家及其他高收入國家的影響則相當輕微。
2.
‧統一貧窮綫標準:國際組織如聯合國、世界銀行等,擁有更多資源,能夠深入研究後劃出符合大部分國家國情的貧窮綫,各國可依此統一標準統計國家貧窮人口,各國目標一致,制訂相關扶貧政策,並通過國際組織互相分享扶貧經驗。
‧提供資源協作:國際組織資源較多,亦具國際協作及監察能力,能針對全球貧窮問題成因而提出針對性的解決方法,如資料提及,聯合國呼籲全球最富裕國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嚴重的地方協助籌募資金等,避免出現地區政府扶貧不力的問題。
學習工具
疫情與貧窮 議題摘要
這議題的本質是甚麼?
健康與貧富一直掛鈎,這些社會問題存在已久,只是在疫情下被進一步深化,帶出疫情與社經地位的關係,以及抗疫措施下的「健康不平等」現象。全球早已變成「地球村」,各國融為一體,富有國家逐步解除抗疫限制措施之際,須注視貧窮國家的狀況,並應提供援助,否則疫情大有可能捲土重來。
議題相關單元
公共衞生
全球化
持份者
‧貧窮人口
‧慈善組織
‧失業人士
‧跨國企業
‧國際組織
‧非政府組織
相關概念
健康不平等 Health Inequities
根據過去的統計顯示,患病、死亡的人數, 都是在貧窮社區偏多,絕不是一個「疫情肆虐、人人平等」的情况。事實上,過去已有充分的證據證明,社會因素包括:教育程度、就業狀況、收入水平、性別和種族,都對人類的健康狀況有顯著影響。在所有國家,不論其發展程度如何,不同社會群體的健康狀況均存在巨大差異;個人的社會經濟地位愈低,健康不良的風險就愈高,這就是「健康不平等」。
關鍵詞
‧跨代貧窮 Intergenerational Poverty
‧貧窮綫 Poverty line
‧貧窮門檻 Poverty threshold
‧貧富懸殊 Disparity
‧施政效能 Governance efficiency
‧經濟全球化 Economic Globalization
‧跨國企業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
‧非政府組織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你對此議題的見解為何?
﹙請填寫﹚
參考資料
‧樂施會:新型冠狀病毒緊急援助
https://www.oxfam.org.hk/tc/what-we-do/humanitarian/novel-coronavirus-relief-efforts
載自2020年6月17日《S-file通識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