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永久的悔〉季羨林

2020.06.12
23561 23561

白話文閱讀理解

〈永久的悔〉季羨林

(1)我這永久的悔就是:不該離開故鄉,離開母親。

(2)我出生在魯西北一個極端貧困的村莊裏。母親的娘家姓趙,窮得同我們家差不多,所以母親一個字也不識,活了一輩子,連個名字都沒有。

(3)家裏日子是怎樣過的,我年齡太小,說不清楚。反正吃得極壞,這個我是懂得的。按照當時的標準,吃「白的」(指麥子麵)最高,其次是吃小米麵或棒子麵餅子,最次是吃紅高粱餅子,顏色是紅的,像豬肝一樣。「白的」與我們家無緣。「黃的」(小米麵或棒子麵餅子顏色都是黃的)與我們緣分也不大。終日為伍者只有「紅的」。這「紅的」又苦又澀,真是難以下咽。但不吃又害餓,我真有點兒談「紅」色變了。

(4)但是,小孩子也有小孩子的辦法。我每天早晨一睜眼,跑到大奶奶跟前,清脆甜美地喊上一聲:「奶奶!」她立即笑得合不上嘴,把手縮回到肥大的袖子,從口袋裏掏出一小塊饃饃,遞給我,這是我一天最幸福的時刻。

(5)記得有一年,我拾麥子的成績也許是有點「超常」。到了中秋節,母親不知從哪裏弄來點兒月餅,給我掰了一塊,我就蹲在一塊石頭旁邊,大吃起來。在當時,對我來說,月餅可真是神奇的好東西,龍肝鳳髓也難以比得上的,我難得吃上一次。我當時並沒有注意,母親是否也在吃。現在回想起來,她根本一口也沒有吃。不但是月餅,連其他「白的」,母親從來都沒有嘗過,都留給我吃了。她大概是畢生就與紅色的高粱餅子為伍。

(6)「白的」、月餅難得,「黃的」怎樣呢?「黃的」也同樣難得。但是,儘管我只有幾歲,我卻也想出了辦法。到了春、夏、秋三個季節,我就到莊外去割草,或者到人家高粱地裏去劈高粱葉。我二大爺家是有地的,經常養着兩頭大牛。我這草和高粱葉就是給牠們準備的。每當我背着一大捆草或高粱葉走進二大爺的大門,我總能蹭上一頓「黃的」吃。到了過年的時候,自己心裏覺得餵牛立了功,又有了勇氣到二大爺家裏賴着吃黃麵糕,因為一年只在過年時吃一次,物以稀為貴,於是黃麵糕就貴了起來。

(7)我上面講的全是吃的東西。為甚麼一講到母親就講起吃的東西來了呢?原因並不複雜。第一,我作為一個孩子容易關心吃的東西;第二,所有我在上面提到的好吃的東西,幾乎都與母親無緣。除了「黃的」以外,其餘她都不沾邊兒。我在她身邊只呆到六歲,以後兩次奔喪回家,呆的時間也很短。現在我回憶起來,連母親的面影都是迷離模糊的,沒有一個清晰的輪廓。特別有一點,讓我難解而又易解:我無論如何也回憶不起母親的笑容來,她好像是一輩子都沒有笑過。家境貧困,兒子遠離,她受盡了苦難,笑容從何而來呢?有一次我回家聽對面的寧大嬸子告訴我說:「你娘經常說:『早知道送出去回不來,我無論如何也不會放他走的!』」簡短的一句話裏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傷啊!母親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遠方,盼望自己的兒子回來啊!然而這個兒子卻始終沒有歸去,一直到母親離開這個世界。

(8)對於這個情況,我最初懵懵懂懂,理解得並不深刻。到了上高中的時候,自己大了幾歲,逐漸理解了。我暗暗地下定了決心,立下了誓願:一旦大學畢業,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養母親;然而沒有等到我大學畢業,母親就離開我走了,永遠永遠地走了。古人說:「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話正應到我身上。我不忍想像母親臨終時思念愛子的情況;一想到,我就會心肝俱裂,眼淚盈眶。當我從北平趕回濟南,又從濟南趕回清平奔喪的時候,看到了母親的棺材,看到那簡陋的屋子,我真想一頭撞死在棺材上,隨母親於地下。我後悔,我真後悔,我千不該萬不該離開了母親。世界上無論甚麼名譽,甚麼地位,甚麼幸福,甚麼尊榮,都比不上呆在母親身邊,即使她一字也不識,即使整天吃「紅的」。

(9)這就是我的「永久的悔」。

(為方便設題,文章略為刪改)

 


 

練習題

 

1. 根據文章內容,將文章分成四個不同的部分,並填寫各部分的段落大意,完成下表。(8分)

部分

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

a. 第___段

 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

c. 第___段

 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

e. 第___段

 f.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部分

g. 第___段

 h.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文章前面大部分內容都是寫吃,你認為作者能否呼應文章的主旨?為甚麼?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試歸納「我」感到永久的悔的原因。(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根據〈永久的悔〉的內容,判斷以下陳述:(6分)

 

正確

錯誤

無從判斷

a. 媽媽無法買「黃的」食物給「我」吃,所以我新年時都會到二大爺家裏賴着吃黃麵糕。

b. 「我」年幼時總有方法令自己不用捱餓,最喜愛吃奶奶給的一小塊饃饃。

c. 「我」在母親身邊只待到六歲,最後母親因為思念兒子過度而含恨離開了人世。

 

5. 作者運用了哪一種描寫方法來描寫母親的形象?(答案可多於一個)(3分)

〇A.肖像描寫

〇B.語言描寫

〇C.心理描寫

〇D.行為描寫

 


 

參考答案

  1.  

部分

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

a. 第1段

b. 作者點出自己感到永久的悔的原因是與離開故鄉和母親有關。

第二部分

c. 第2-4段

d. 作者借對「白的」、「紅的」、「黃的」食物的印象,刻畫出自己幼時和母親身處的貧困生活環境。

第三部分

e. 第5-6段

f. 作者借分月餅及到二大爺家裏賴着吃黃麵糕的事情,寫出當時母親在拮据生活下的辛酸,並對自己忽略母親的養育之恩表達悔意。

第四部分

g. 第7-9段

h. 作者交代母親與兒時食物的關係,並抒發自己終身悔疚當時沒有回到家鄉探望及報答年邁的母親。

 

  1. 我認為作者能夠呼應文章的主旨,因為作者寫吃這個題材都是與母親相處片段及對她的「悔意」有關。(1分)首先,對於當時家貧年幼的「我」來說記憶最深刻的是「吃」,作者由「吃」中側面寫出母親因當時生活艱辛而不能餵飽孩子的無奈與辛苦(1分)。文中作者寫到好吃的「幾乎都與母親無緣」,這也刻畫了母親為了自己的孩子甘願默默地犧牲。(1分)文中前面部分寫吃,其實是為後文寫自己對母親的思念及悔意做鋪墊(1分),如今即使「我」每憶起那時「吃」的事,都發現自己少時年幼無知,忽略母親,惟現在已經無法回報母親的犧牲及養育之恩(1分),這正好交代作者為何會對母親感到「永久的悔」(1分),回應文章的主旨。
  2. 首先,「我」感到「永久的悔」的原因是「我」在母親離世後感到深切的思念(1分),同時亦為自己無法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和及早留在她身邊感到強烈的悔恨。(1分)「我」長大後才知道母親養育自己的艱辛(0.5分),而且想到原來年幼所吃的好吃食物,母親幾乎都沒有吃到,他亦對於自己少時年幼無知忽略母親而悔恨(0.5分)。其次,「我」認為自己不該離開故鄉,不該離開母親(0.5分),因為母親原來一直都深深盼望自己的兒子回來,但「我」始終都沒有歸去(0.5分),「我」對於自己無法及早體會母親等待的辛酸及思念而感到無盡的悔意(1分)。
  3. a. 正確
    b. 無從判斷
    c. 錯誤
  4. B、C、D

 

文:葉小玲 圖:星島圖片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