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居家抗疫 創商機 宅經濟 生活新模式
2020.06.10封面專題
全球化+今日香港
新冠肺炎肆虐全球,民眾日常生活大受影響,全球多國雷厲風行實施「禁足令」,社交限制重重,市面冷清蕭條,經濟大挫;然而,百業俱廢之時,卻推動「宅經濟」平地一聲雷。市民居家抗疫,雖然足不出戶,但仍要解決基本生活需要和寄情其他活動解悶,故此,外賣、網購、影音娛樂等產業需求大增,逆市崛起。
何謂宅經濟?
「宅」一字源於日語「御宅族」,意謂沉迷動漫次文化的群體,本來「宅經濟」指由動漫文化衍生的商機,如模型等,後來「宅」一字經《電車男》等日劇傳遍東亞,此字成隱蔽青年的代名詞。科技發展一日千里,網購蔚然成風,消費者購物再無空間限制,「宅經濟」指與足不出戶,利用網絡購物、消費和娛樂有關的新興經濟模式,疫情爆發後,大眾長期留家,「宅經濟」發展更形蓬勃。
騰訊總裁劉熾平:受疫情影響,令遊戲用戶及時間有較大增長,對中國以至全世界的遊戲業務都有正面影響;但見到中國市場復工後,情況已回復正常。
天后「上海弄堂菜肉餛飩」餐廳東主:餐廳座位始終有限,所以早在外賣app成行成市前已經試過找車手、速遞等推廣外賣;現時佔生意七成都是外賣單,說是外賣救了餐廳也不為過。
美聯旺鋪董事盧展豪:宅經濟令本港網購風氣更盛行、餐飲模式改變,超市及家品店則平穩發展,由於這些民生必需品行業需求增,近月也頻錄鋪位租務成交。
Twitter行政總裁多爾西:如果員工所擔任的崗位及工作情況是能夠允許他在家辦公,而他又希望能夠繼續在家辦公,我們使之實現。如果不是,當我們認為可以安全返回公司,我們將熱情親切地在辦公室歡迎大家,並採取相應防疫措施。
現況
疫情下的宅經濟發展實例
1.網購
網上購物本是大勢所趨,近年不同網上購物平台、「IG Shop」等成行成市,在肺炎肆虐下,零售業不景,卻造就毋須社交接觸的網購業逆市增長,尤其疫情初期,市民欠缺防疫用品,紛紛於網上購物,例如「HKTVmall」於2月份的每日平均定單量達32,600宗,按年升1.65倍,每月商品交易額更按年增長1.69倍至4.82億港元。
2.娛樂
社交隔離生活百無聊賴,民眾被禁足,只好居家尋找樂子解悶,其中影視串流平台Netflix儼如各國民眾居家必備之物,據其今年首季業績報告,付費會員數增加近1,600萬名,按年增加超過兩成,單是亞太區首季營運收益便達4.84億美元(約37億港元),按年增長五成。疫情期間Netflix用戶大增,致網絡流量負荷過大,歐洲地區甚至要實施畫質限制以紓緩網絡壓力。
影視平台以外,電子遊戲機亦現「一機難求」的現象,以任天堂出產的switch遊戲機最為搶手,由於疫情下遊戲機生產停頓,致二手遊戲機價格一度比一手還要貴。遊戲機銷情誇張,遊戲軟件也全球熱銷,如3月推出的《集合啦!動物森友會》,發售短短兩周即賣出1,177萬套,大破前作紀錄。
3.飲食
疫情籠罩下,市民忌憚外出用餐,以香港為例,「限聚令」實施後,政府一度強制食肆每桌最多只能坐四人,餐飲堂食生意一落千丈。市民減少外出進餐,退而求其次改以購買外送,令外賣大行其道,連帶點餐送貨平台生意額節節上升,例如foodpanda,去年11月至今年3月的生意額比上年度同期增幅近400%,單以2月計,其應用程式和網頁瀏覽量增長超過一倍,足見龐大的外賣需求。此外,亦有飲食集團推出大廚上門煮食服務,顧客只須於網上填妥資料,即可安坐家中品嘗名廚炮製的美食。
正面影響
創就業+減開支+發掘興趣
1.創造就業
疫症重擊全球經濟,零售、餐飲、旅遊業首當其衝,但造就宅經濟抬頭,為疲弱經濟注入活水,創造就業。外賣業興旺,對負責送外賣的「步兵」需求大增,如「戶戶送」於一周內聘請了1,000名外賣員。
2.節省營運開支
各地政府制訂社交隔離限制,不少僱員在家工作,雖然「彈性上班」模式流行多時,但幾近全民「WFH」(work from home),打破傳統營運模式。有管理層發現員工工作效率未有因而下降,決定推行全民遙距工作,節省辦公室租金等開支;例如香港初創企業「9GAG」便與業主解除租約,讓員工繼續WFH,每月省下20萬元支出;而美國科網巨頭Twitter亦容許員工選擇永久在家工作,增加工作彈性和靈活度。
3.便利發掘閒餘興趣
宅經濟發展成熟,市民毋須出門已能於網上購得心儀產品,比以往出外購物省時便捷,有利市民利用閒餘時間發掘興趣。疫情期間,不少人通過網購及視頻教學,親自下廚,又或參加網上遙距直播課程,善用閒餘時間。
負面影響
難轉型+增隔閡+經濟爆破
1.部分行業難轉型
宅經濟如雙面刃,市民安坐家中可解決生活所需,但部分行業實際上難以轉型,或於宅經濟洪潮下被淘汰。以娛樂為例,網上影音串流平台盛行,戲院生意無疑受影響;人人一機在手,市民對遊戲機中心和網吧需求自然下降。
2.社交問題
宅經濟另一問題在於「宅」,在家雖可購物、學習、工作,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因而減少,導致社交隔閡,如同「孤獨經濟」。長遠而言,民眾於私人領域各掃門前雪,社會失去凝聚力,蓬勃的公共領域,甚至公民社會亦難以維持。
3.經濟泡沫
有評論認為宅經濟僅屬曇花一現的「瘟疫財」,隨着疫情日漸紓緩,民眾對相關行業的需求勢將減退,例如疫情期間中國手機遊戲用戶大增,但「騰訊」透露各地陸續復工後,用戶遊玩時數及消費已回復正常,假如商家此時大力注資宅經濟行業,如增聘人手擴充廠房,未來或遇泡沫致虧蝕。
Mindmap:宒經濟帶來的影響
學習教材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A 節錄自一篇新聞
臨近光棍節(11月11日),商品消費集團推出優惠吸客網上瘋狂購物。綠色和平發表港人網購行為及心態調查,港人網購平均年花費6,360元、18件衣物,80%購自淘寶網,但網購衣物中平均4件有1件穿一至兩次便丟棄,帶來嚴重浪費及環境污染,有40%人認為光棍節網購優惠日,容易受吸引衝動消費造成浪費。他們表示,對網購「中伏」感麻木,逾半人對網購而產生浪費有負面情緒,包括感無奈、後悔或失望。逾半網購受訪者稱雖然淘寶貨品質差劣,但因價錢便宜,會繼續在淘寶網購。
資料B 一則新聞
2017年特別受到矚目的是一位六歲的YouTuber Ryan,他以開箱玩具吸引全世界的小孩和家長觀看,賺進美金1,100萬元,隔年他從第八名一躍成為YouTuber全球收入冠軍,賺進高達美金2,200萬元。「網紅經濟」席捲全球,根據全球領導性網紅行銷媒合平台Influencer Marketing Hub在2019年的預估報告,全球KOL的行銷規模上看65億美元,影響力龐大到足以成為一個產業,而且市場估值連年成長,2019年的市場規模約是2017年的兩倍。
多角度思考
1.根據資料A,指出並解釋兩項有關網購的弊處。(6分)
2.參考資料和就你所知,互聯網購物和傳統購物模式有何分別?(8分)
建議答題方向
1.網購產品非常便宜,而且消費者一鍵即可購物,成本極低,故容易因一時衝動購入不需要的產品致浪費。此外,過度網購亦會污染環境,如棄置的包裝廢料,及運送貨物時,
交通工具引起的環境污染等。
2.同學作答時宜歸納不同範疇,再比較網購與傳統的分別。
學習工具
宅經濟 議題摘要
這議題的本質是甚麼?
新冠肺炎疫情嚴峻,世界各地民眾受社交隔離令限制未能出門,人人留家消費反推動「宅經濟」逆市興起,影視娛樂、網購等行業大行其道。雖然宅經濟可解決市民居家抗疫日常所需,但於社會層面或會形成社交隔閡,不利大眾投入社會。
議題相關單元
全球化
今日香港
持份者
‧政府
‧商界
‧餐飲業
‧科研界
‧市民
‧業主
‧娛樂界
相關概念
社會資本 Social Capital
社會資本指社會人際間為共同利益而動員的無形資源,衡量社會資本的概念包括社會網絡廣闊程度、團體互助能力、社會凝聚力,以及大眾社會參與度等。
關鍵詞
‧彈性上班 flextime
‧串流平台 streaming media
‧經濟泡沫 economic bubble
‧社交隔離 social distancing
‧在家工作 work from home
‧網購 online shopping
‧宅經濟 stay-at-home economy
你對此議題的見解為何?
﹙請填寫﹚
參考資料
‧肺炎疫情 :居家防疫造就的「另類宅經濟」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business-52300931
載自2020年6月8日《S-file通識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