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疫情傷身更傷神 保持「社交」 平衡身心
2020.06.08封面專題
公共衞生+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
面對肺炎疫情,每天都看到新聞報道疫情蔓延,社會上瀰漫着恐慌,日常生活及工作都受到影響。在人人自危的抗疫時代,有人提防「隱形傳播者」而足不出戶、謝絕探訪;有人憂心物資短缺而盲搶;有人取消一切飯聚⋯⋯可是,國際及本地學者和精神科專家紛紛警告,長期孤立與社交疏離容易引起焦慮和憂鬱,疫情衍生的精神問題或比疫情本身傷害更大。
家人作為密切接觸的命運共同體,一切皆互為影響,不同的防疫態度或會引起家庭衝突,該如何協調?疫情可能會持續一段時間,又如何在保持社交距離、減少外出之下,在心態、生活、人際關係上找到平衡?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過去兩個月,香港市民齊心努力,盡量保持社交距離,讓抗疫工作取得一定成果。我呼籲每一位市民忍耐生活上的不便,特別是海外回港正接受強制檢疫的人士,必須嚴守檢疫令。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明白市民已經有一定的忍耐力,並期望生活恢復正常,但防疫措施要張馳有道,須檢視整體經濟和公共衞生等多項因素;疫情成為新常態,市民須共同迎接此生活,日常生活方面,要有心理準備不停要戴口罩,出街距離亦要留意。
行政會議成員林正財:本港交替實施嚴格及較寬鬆的限制社交距離措施或要延至2021年底至2022年初,視乎疫苗、藥物等供應;不能長期嚴格實施,否則社會會「抗疫疲勞」。
精神科專科醫生麥永接:由三月底限聚令開始以來,不少人長時間留在家中缺乏社交支援及接觸,慢慢會產生孤獨,甚至覺得好無助,容易產生抑鬱;單身、獨居人士,或者長者都是高危人士。
國際醫學期刊《刺針》:根據以往全球重大疫情的經驗,疫情衍生的精神問題相當普遍。高達55%的沙士確診者在康復後患上創傷後壓力症、39%患上抑鬱症;於沙士期間在高風險地點工作的醫護人員,出現創傷後壓力症國際醫學期刊 徵狀的機會是其他醫護人員的兩倍。
分析新冠精神病的四大主因
原因一
疫情帶來不確定性
面對突如其來的疫症,其不確定性令市民出現各種情緒困擾。手機及社交媒體每天都看到疫情相關新聞,社會上瀰漫着恐慌。例如有人因此瘋狂購買口罩、酒精,深怕自己防護不足而染病,甚至也擔心家人出門的安全。而新冠肺炎疫情雖有稍稍緩和迹象,但各行各業的營業額下滑,伴隨而來的股市及經濟震盪,令不少市民擔心經濟轉差、失業,出現財政壓力,感到不安、焦慮或恐慌。
香港青年協會調查發現,59.4%受訪家長表示,因疫情令他們經常或間中引發壓力;73.2%更指,當無法處理壓力時,會出現負面情緒如焦慮、無奈及緊張等。
原因二
「限聚」下缺乏人際交流
為減低病毒在社區傳播風險,各地政府都遵從世衞建議——保持社交距離。港府引用《預防及控制疾病條例》制訂「限聚令」,在疫情初期禁止四人或以上的聚會;又提醒民眾應盡量與他人保持至少一米的社交距離。學生停課期間,成人亦可能改為在家工作,大家都減少外出及各類社交活動。
在疫情當下,大家對親人聚會、朋友聯誼都有所顧忌。然而,人是群居動物,尋求社交是我們的本能,一旦這個心理需求無法滿足,少不免感到鬱悶或出現孤獨等負面情緒。因為疫情關係,大部分日常都在網絡的虛擬世界中,亦剝奪了人際關係中真實的交流。
原因三
產生社交恐懼
在疫症蔓延的情況下,市民每天都要關注自身及家人如何防疫, 避免受到感染,亦令大眾的情緒增加了不少壓力。每次外出都擔驚受怕,感覺危機四伏,既要避開與人群接觸,擔心周邊的人是帶菌者;而每次外出回家後,都要做連串消毒工夫,令人時刻生活在繃緊之中,部分人索性停止所有社交生活,自行與世隔絕。
至於在前綫抗疫的醫護,每日都要應付龐大的工作量,擔心會否受到感染之餘,更怕把病毒傳給家人,承受極大的心理壓力,故寧願選擇自我隔離,造成社交恐懼的負面想法。
原因四
「困獸鬥」增相處壓力
在疫情下,全球不少地方都在推行「在家工作」和「在家上學」。市民多了時間留在家中,他們可能因為不同原因出現各種情緒困擾,例如有家庭成員因失業被逼留在家,甚至因為清潔衞生問題與家人產生爭執,增加家庭摩擦機會。
家庭成員長期困在一起,變成「困獸鬥」,或令本已有相處問題的家庭進一步惡化。各國專家陸續提出警告,民眾因疫情無法外出或工作,將使家庭暴力發生的風險增加,而家暴數據確實隨着疫情爆發在增加,例如:巴西、西班牙、希臘等國,家暴專綫的數字出現兩成以上的增長;加上疫情令社福支援暫停,家暴受害人更是求助無門,婦女和兒童是主要受害人。
Mindmap:疫情與焦慮情緒
學習教材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
為了解本港市民對是次疫情的風險感知及心理行為反應,中大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於今年1月24日至2月5日,以問卷訪問1,168名市民,主要結果如下:
1.風險感知
市民對疫情的風險感知屬於高水平,88%受訪者自覺有很大機會感染新型冠狀病毒;認為新型冠狀病毒可致嚴重症狀的受訪者比例亦達98%。
98%受訪者對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表示焦慮;受訪者的平均焦慮指數為8.82分,反映他們的焦慮已達臨界點(一般而言,7分或以下屬正常、8至10分屬臨界異常、11分至21分屬異常)。
2.資訊來源
差不多所有(99.5%)受訪者都會留意疫情的最新發展,當中有8成會主動尋找有關資訊,如有多少人確診,及受感染後應如何處理。最多受訪者認為來自醫生的疫情資訊最可信,達85%;其次是新聞廣播,達56%。
3.預防措施
約90%受訪者加強了個人衞生,如戴口罩、潔手及注重咳嗽和打噴嚏時的禮儀,並避免前往內地。避免乘搭公共交通工具、避免社交活動及避免外出等保持社交距離的措施,雖被視作有效預防感染卻較難實踐,只有36%至86%受訪者能夠做到。
資料來源:中大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
多角度思考
1.參考資料,解釋市民為何在疫情下會感到焦慮?(6分)
2.參考資料及個人所知,從個人、家庭和朋輩三方面,提出紓緩疫情焦慮的方法。(10分)
建議答題方向
1.疫情帶來生活壓力及情緒困擾,包括經濟狀況、要籌措防疫物資感憂慮、因限聚令缺乏社交感到孤單無助,甚至是子女停課引致家庭問題等,易生抑鬱情緒。
2.
個人:嘗試轉換心情,減少追蹤新聞及社群媒體,從事其他活動轉移注意力,例如運動,若感到擔憂或情緒低落,絕對要找人傾訴;
家庭:嘗試理解其他成員緊張的原因,除非科學上不合理,否則亦宜遷就,也可多關心身邊親友;
朋輩:保持「社交」,就算不能約朋友出來,亦可以科技定期跟朋友於網上「聚會」,例如視像電話、WhatsApp等等。
學習工具
疫情焦慮 議題摘要
這議題的本質是甚麼?
根據中大醫學院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最近發表的調查顯示, 有9 8 % 受訪者對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表示焦慮,受訪者的平均焦慮指數為8.82分,反映他們的焦慮已達臨界點。疫情對普羅大眾帶來各種的不安跟焦慮,而疫情有可能會持續一段時間,防疫時期更加要維持情緒健康。在保持社交距離、減少外出的情況下,大家要在心態、生活、人際關係上找到平衡。
議題相關單元
公共衞生
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
持份者
‧上班族
‧家長
‧學生
‧長者
‧醫護人員
‧隔離人士
相關概念
新冠壓力症候群 COVID stress syndrome
因為新冠肺炎疫情而感到精神受困擾的人士,專家學者稱為「新冠壓力症候群」。目前正在進行一項研究,針對美國和加拿大7,000名一般民眾做心理測試。研究人員已經初步發現:加拿大和美國的民眾,目前已經有25%民眾符合「新冠壓力症候群」症狀,這些症候群表現在日常行為,例如常常追蹤疫情情況、產生易怒、情緒不穩、對於身邊接觸的物品感到不安、上班、上學的態度有所轉變等等。
關鍵詞
‧社交距離 Social distancing
‧認知行為治療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焦慮 Anxiety
‧情緒健康 Emotional health
‧強迫症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社交恐懼 Social anxiety
‧家庭衝突 Family conflict
‧人際關係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你對此議題的見解為何?
﹙請填寫﹚
參考資料
‧減少聚集新規定的常見問題
https://www.coronavirus.gov.hk/chi/social_distancing-faq.html
載自2020年6月8日《S-file通識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