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談靜〉朱光潛

2020.06.05
23519 23519

白話文閱讀理解

〈談靜〉朱光潛

(1)人生樂趣一半得之於活動,也還有一半得之於感受。所謂「感受」是被動的,是容許自然界事物感動我的感官和心靈。這兩個字涵義極廣。眼見顏色,耳聞聲音,是感受,見顏色而知其美,聞聲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同一美顏,同一和聲,而各個人所見到的美與和的程度又隨天資境遇而不同。比方路邊有一棵蒼松,你看見它只覺得可以砍來造船;我見到它可以讓人納涼;旁人也許說它很宜於入畫,或者說它是高風亮節的象徵。再比方街上有一個乞丐,我只能見到他的蓬頭垢面,覺得他很討厭;你見他便發慈悲心,給他一個銅子;旁人見到他也許立刻發下宏願,要打翻社會制度。這幾個人反應不同,都由於感受力有強有弱。

(2)世間天才之所以為天才,固然由於具有偉大的創造力,而他的感受力也分外比一般人強烈。比方詩人和美術家,你見不到的東西他能見到,你聞不到的東西他能聞到。麻木不仁的人就不然,你就請伯牙向他彈琴,他也只聯想到棉匠彈棉花。感受也可以說是「領略」,不過領略只是感受的一方面。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僅是最活動的人,也是最能領略的人。所謂領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尋出趣味。好比喝茶,渴漢只管滿口吞嚥,會喝茶的人卻一口一口的細啜,能領略其中風味。

(3)能處處領略到趣味的人決不至於岑寂,也決不至於煩悶。朱子有一首詩說:「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是一種絕美的境界。你姑且閉目一思索,把這幅圖畫印在腦裏,然後假想這半畝方塘便是你自己的心,你看這首詩比擬人生苦樂多麼愜當!一般人的生活乾燥,只是因為他們的「半畝方塘」中沒有天光雲影,沒有源頭活水來,這源頭活水便是領略得的趣味。

(4)領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於天資,一半也由於修養。大約靜中比較容易見出趣味。物理上有一條定律說:兩物不能同時並存於同一空間。這個定律在心理方面也可以說得通。一般人不能感受趣味,大半因為心地太忙,不空所以不靈。我所謂「靜」,便是指心界的空靈,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遠不沉寂的。你的心境愈空靈,你愈不覺得物界沉寂,或者我還可以進一步說,你的心界愈空靈,你也愈不覺得物界喧嘈。所以習靜並不必定要進空谷,也不必定學佛家靜坐參禪。靜與閒也不同。許多閒人不必都能領略靜中趣味,而能領略靜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閒。在百忙中,在塵市喧嚷中,你偶然丟開一切,悠然遐想,你心中便驀然似有一道靈光閃爍,無窮妙悟便源源而來。這就是忙中靜趣。

(5)我這番話都是替兩句人人知道的詩下註腳。這兩句詩就是「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①大約詩人的領略力比一般人都要大。近來看周啟孟的《雨天的書》引日本人小林一茶的一首俳句。「不要打哪,蒼蠅搓他的手,搓他的腳呢。」覺得這種情境真是幽美。你懂得這一句詩就懂得我所謂靜趣。中國詩人到這種境界的也很多。現在姑且就一時所想到的寫幾句給你看:

「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②——古詩,作者姓名佚。
「山滌余靄,宇曖微霄。有風自南,翼彼新苗。」③——陶淵明〈時運〉。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④——陶淵明〈飲酒〉。

(6)靜的修養不僅是可以使你領略趣昧,對於求學處事都有極大說明。釋迦牟尼在菩提樹蔭靜坐而證道的故事,你是知道的。古今許多偉大人物常能在倉皇擾亂中雍容應付事變,絲毫不覺張皇,就因為能鎮靜。現代生活忙碌,而青年人又多浮躁。你站在這潮流裏,自然也難免眼着旁人亂嚷。不過忙裏偶然偷閒,鬧中偶然覓靜,於身於心,都有極大裨益。你多在靜中領略些趣味,不特你自己受用,就是你的朋友們看着你也快慰些。我生平不怕呆人,也不怕聰明過度的人,只是對着沒有趣味的人,要勉強同他說應酬話,真是覺得苦也。你對着有趣味的人,你並不必多談話,只是默然相對,心領神會,便可覺得朋友中間的無上至樂。你有時大概也發生同樣感想罷?

(為方便設題,文章略為刪改)

註①:出自於程顥〈秋日偶成〉。

註②:這是一首採蓮歌,反映了採蓮時的光景和採蓮人歡樂的心情。

註③:此句出於〈時運〉,此詩描述了詩人暮春之遊時在自然中得到的欣喜,也寫出詩人自己的心胸及品格,在自然中達到陶然自樂的情形,同時也表現了因晉末現實的黑暗、不得已的孤獨使詩人無限惆悵的情形。

註④:這首詩主要表現隱居生活的情趣,寫詩人於勞動後飲酒至醉,在晚霞的輝映之下,在山嵐的籠罩之中,採菊東籬下,遙望南山之景及心情。作者在詩中表現了悠閒自得的心境和對寧靜自由的田園生活的熱愛,以及對黑暗官場的鄙棄和厭惡。


 

 

1. 根據文章內容,將文章分成四個不同的部分,並填寫各部分的段落大意,完成下表。(8分)

部分

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

a. 第___段

 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

c. 第___段

 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

e. 第___段

 f.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部分

g. 第___段

 h.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作者為何認為一般人不能感受趣味呢?試解釋之。(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根據第二題的答案,你認為陶淵明〈飲酒〉中「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如何體現出作者所指的「靜趣」呢?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根據〈談靜〉的內容,判斷以下陳述。(6分)

 

正確

錯誤

無從判斷

a. 作者認為惟有在靜中才能看出趣味。

b. 作者認為領略和感受的意思並不相同。

c. 作者不喜歡與沒有趣味的人結交。

 

5. 文末提及「 你有時大概也發生同樣感想罷?」,作者當中運用了甚麼修辭手法?(2分)

〇 A. 誇張
〇 B. 設問
〇 C. 反問
〇 D. 呼告


參考答案

  1.  

部分

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

a. 第1段

b. 作者先指出人生樂趣是來自於活動及感受,同樣的美和聲會隨着不同人的天資、境遇而有所不同。

第二部分

c. 第2-3段

d. 作者繼而寫出天才的感受力比一般人強烈,並以朱子一詩解釋他認為世上最為快活的人不會感到寂悶,反是能領略及尋找生活中的趣味。

第三部分

e. 第4-5段

f. 作者認為領略趣味也與修養有關,並解釋人的心靈愈空靈愈能看出靜中趣味。

第四部分

g. 第6段

h. 作者認為學習靜的修養除了使人領略趣味,也對求學處事有很大的幫助。

 

  1. 首先,作者認為保持心界空靈比較容易見出靜趣(1分)。他認為「靜」不是指物界的沉寂,因為物界永遠不會沉寂的(0.5分),一般人不能感受趣味,大半因為心地太忙,存在着很多東西(0.5分)。若人的心境愈空靈,就愈不覺得物界沉寂及喧嘈(0.5分)。作者其後再補充習靜是不受地域與時間影響(0.5分),因為他認為靜與閒並不相同(1分),許多閒人未必都能領略靜中趣味(0.5分),而能領略靜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閒,並毋須進空谷或學佛家靜坐參禪(0.5分),因為在百忙喧嚷中,偶然都能丟開一切,悠然遐想,體會忙中靜趣及妙悟(1分)。
  2. 這首詩所寫出的陶淵明歸隱田園後悠閒自得的心境,與作者所認為空靈心境能見出靜趣的看法相同(1分)。作者認為在百忙喧嚷中,偶然都能丟開一切(1分),當時陶淵明離開黑暗的官場,不想與統治者同流合污,於是搬離市區,清空昔日心境內的塵俗煩擾,領略田園生活的趣味(1分)。詩人因為悠閒自得的心境,故不認為這種田園生活環境沉寂及喧嘈(1分)。另外,詩中描述了詩人於勞動後飲酒至醉,在採菊時無意中望見廬山,他覺得這些南山晚景是美好的,詩人在田園勞動生活中亦能悠然遐想,從而襯托出詩人的閒適空靈的心界(1分),當中詩人的心境達到作者所說的心界空靈,領略到忙中靜趣及妙悟(1分)。
  3. a. 錯誤
    b. 正確
    c. 正確
  1. C

 

文:葉小玲 圖:星島圖片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