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愛自拍
2014.04.02舉起手機,隨時隨地進入自拍模式,Selfie熱潮如今正席捲全球。美國《時代周刊》新近發表的「自拍城市」排行榜發現,自拍現象已無國界之分,幾乎所有城市都可找到自拍身影,香港當然不例外,上榜的荃灣便是全港最熱衷自拍的地區。全球自拍成風,熱潮背後,有不少值得思考的地方。可有想過,每天頻繁自拍,有何目的和意義?可會影響自我認識和人際關係?自拍的舉動看似無傷大雅,但實情又是否如此?
全球化+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
主題:全球化帶來的影響與回應+自我了解+人際關係
探討問題(按教育局指引)
‧全球化有甚麼特徵和發展趨勢?
‧全球化使文化和價值觀趨向單一抑或多元?帶來相互排拒還是融和、演進?
‧全球化的擴散是促進國際間的了解,抑或加劇了種族、宗教、文化和政治實體之間的衝突?
‧青少年的自尊受甚麼因素影響?它與青少年的行為和對未來的期望如何相關?
‧香港青少年怎樣反省人際間的衝突和與人建立關係?
‧現代社會的人際溝通方式如何影響青少年與他人的關係?
‧有哪些流行而顯著的趨勢會對時下香港青少年構成挑戰和機遇?他們如何回應這些趨勢?
Selfie一詞,本來是社交媒體的自造字,是「自拍」或「自拍照」的意思,尤其專指用智能手機或網絡鏡頭自拍,並上載到社交網站的照片。
去年Selfie在英語世界已紅得發紫,被大眾使用的頻率遠較前一年增長170倍,難怪會被選為「年度風雲字」並被收入牛津詞典內,牛津詞典亦預言,洶湧的自拍趨勢未來仍會持續。最近美國《時代周刊》公布的「自拍之都」排行榜,可說印證了這一看法。
Selfie風潮走勢凌厲
年初,《時代周刊》為了找出最多人自拍的城市,依據照片社交網站Instagram內40萬幀以Selfie為標籤的照片,整理出全球459個最愛自拍的城市排名。結果令人意外,全球最多人自拍的城市,是菲律賓的馬卡蒂和帕西格,十大排名的城市則廣泛分布於美國、馬來西亞、以色列、英國、意大利和菲律賓等國家(表一);至於香港,則以最多自拍者的荃灣區排第212位。雖然排行結果受限於Instagram在每個地區的使用程度,未必完全反映實際情況,但無可爭議的是,自拍已是一種全球現象,在統計榜上的459個地市,不管生活文化和習慣如何南轅北轍,卻幾乎都可找到自拍的身影。
自拍風潮 席捲全球
Selfie在全球大熱,不管明星政要,還是普羅大眾,人人都在這波Selfie浪潮玩得不亦樂乎。這股自拍風潮,到底為何會席捲全球?
1)科技普及
自拍不是新鮮事,即使菲林相機也有自拍功能。如今不同的是,附有高質前置鏡頭的智能手機愈益普及,加上手機的簡易應用程式,令自拍和上傳照片動作得以一氣呵成,進一步鼓勵更多手機用戶隨時隨地自拍,然後隨即把照片上傳到社交網站和朋友分享。
2)表現自我
愈來愈多人習慣用自拍記錄生活,由早上起開始,吃過甚麼、到過哪兒、做過甚麼事,事無大小,都習慣先自拍一張。究竟為何要頻繁地自拍?
自從自拍工具變得便利,自拍變成最方便的生活記錄,但多數人都愛上自拍,更大原因是在於自拍過程帶來的自我滿足感。有別於他人為自己拍照,自拍的過程完全操控在自己手中,可以隨心所欲,自由調整拍攝角度,甚至自己想要呈現的形象。透過不斷拍攝自己,有助於自我認同,增強自我存在感之餘,也是一種自我認識和自我表達的方式,尤其對於習慣成為主角的ME世代來說,自拍更可無時無刻令自己成為眾人焦點,強化自我認同感。
3)社交儀式
把自拍照上傳到社交網站,然後期待他人點讚,這連串行為,已逐漸發展為一種維繫人際關係的社交儀式。把自拍照上載到社交網站供朋友瀏覽,本來就包括了「自我揭露」(self-disclosure)的部分,這心態其實和傳統朋友之間,彼此透過自我揭露來建立友誼關係的方式相近。有趣的是,雖然網絡常說「有圖有真相」,但每張上載的自拍照,背後都涉及一個「願意公開的自己」和「別人眼中的自己」,卻往往未必是一個最「真實的自己」。
4)宣傳成分
年輕人喜愛自拍,原因可能因為需要他人的認同,但名人或政要的「自拍」,卻大多數基於自我宣傳的考慮。去年Selfie熱潮席捲全球,部分原因正由於不少明星政客的參與,利用自拍掀起話題,進一步帶動Selfie效應。例如明星公開自拍照,可以增加親民的形象,美國第一夫人米歇爾公開她和愛犬的自拍,同樣有公關形象的考慮。不過最近更經典的事例,莫過於奧斯卡頒獎禮安排一眾群星大玩自拍,作為手機品牌的置入式宣傳。
小心拍出禍
自拍雖然快樂又好玩,但玩出禍的事例近年亦屢見不鮮。還記得去年在前南非總統曼德拉的追悼會上,美國總統奧巴馬、英國首相卡梅倫及丹麥首相施密特三人齊齊面帶笑容玩自拍嗎?場面實在失禮。拍照本應無傷大雅,但如果無視場合,或過分沉迷,隨時會釀成失控悲劇。
1)自拍成癮
手機可以成癮,自拍同樣潛在上癮危機。英國一名19歲青年Danny Bowman,因為沉迷自拍,常因自拍遲到,連一堂課時間亦難忍心癮,要偷走三次到廁所自拍,最後嚴重影響學業而被迫退學。休學後,想不到情況更糟,Danny每天都在家自拍,為了擁有模特兒身形還減重13公斤,後來更因為對自拍照愈看愈不滿而仰藥自殺,幸最終被救回。可見自拍一旦成為心癮,可能會引發各種極端想法和危險行為。
2)負面認知
別以為以上病態沉迷只是個別例子。美國面部整形和重建外科學會最近一項調查顯示,自從自拍風潮興起,整容的需求愈來愈多,在2,700名參與調查的醫生中,三分一表示愈來愈多病人因為太在意上載到社交網站的自拍照而整容,其中年輕女孩佔多數。當照片上傳到社交網站,少不免會受到各方評頭品足,尤其年輕人對朋輩的言語非常在意,因為他們都想在朋友間展現出最美的一面,如果把網上批評無盡放大,便會經常跌進自我批判的陷阱中,增加對自身樣貌的不滿。
3)無視場合
無視場合自拍的過失,連美國總統都會犯,可見當自拍一旦成為生活習慣,會因為只看到自己而忽略了身邊的人。以下是一些備受爭議的事例。
‧香港渣打馬拉松去年發生了自拍意外。有選手在起跑時,因為要自拍,但手機不慎掉了,彎身執拾時卻把身後的跑手絆倒。大會一度考慮禁止選手在比賽中自拍,後來因為執行有困難改為勸喻選手自律。
‧紐約布魯克林大橋上有人企圖跳橋自殺,正當警察和消防趕到現場戒備時,《紐約時報》記者卻發現有一名女士竟以自殺場面為背景,舉機自拍,記者把她的行逕拍下,並刊登在報章封面,並配以「自拍-自私」的標題,成為自拍不看場合的又一經典例子。
‧為了挑選有趣的自拍角度,意大利米蘭一名學生不顧後果,坐上布雷拉美術學院的一座仿製雕像《喝醉的薩提爾》的左腿上,結果坐斷雕像大腿,引起大眾非議。
相關概念:自我概念(Self-concept)
指個人對自己的一種看法和感受,包括對自己行為、能力或價值觀的認知、態度和評價。自我概念亦由身體形象、自我認同、性別認同、自尊等部分結合而成,彼此互為影響。一般來說,自我概念又可分為三「我」︰
‧主觀我(Subject self)︰個人對自己的主觀觀感,為自我知覺的自我,即「我認為自己是怎樣的人」;
‧理想我(Ideal self)︰個人對自我的理想形象,即「我希望自己是怎樣的人」;
‧社會我(Social self)︰個人投射於他人面前的自我形象,是個人想像他人對自己的整體看法,即「我相信其他人認為自己是怎樣的人」。
自我概念在成長的過程中,會透過和他人的互動發展而成,會影響個人的行為,也會受外界的反應而有所改變,所以是一個持續發展的動態歷程。
相關辭彙
‧自尊 Self-esteem
‧自我形象 Self-image
‧自我認同 Self-identity
‧自我評估 Self-estimate
‧自我揭露 Self-disclosure
‧社群支持 Social support
‧社會價值觀 Social value
‧社會網絡 Social network
‧重要他者 Significant others
‧虛擬社群 Virtual community
‧自我認識 Self-understanding
Mind Map:自拍心態和病態行為
學習教材
自拍行為 改變溝通模式
資料回應題
細閱漫畫及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波蘭集中營博物館前,他們作蒼茫望遠狀,自拍一張;在葬禮上,祖母就在身後的棺材裏,他們作「哭笑不得」狀,自拍一張⋯⋯用時下流行語來說,人類已經無法阻止愛好自拍的人們(selfie)了!最近,在照片分享網站Tumblr上,一組美國自拍愛好者以街頭流浪者為背景自拍的照片引起熱議,讓人們再度審視自拍背後的倫理問題。
摘自2014年2月14日《上海文匯報》P6
多角度思考
1.試指出漫畫中的自拍方式有何問題。
2.何謂「自拍背後的倫理問題」?試根據漫畫及資料加以解釋。
建議答題方向
1.躺在路軌上,以行駛中的火車作為背景自拍,行為本身罔顧自身和他人的安全。
2.所謂倫理問題是指,行為違反了倫理道德。自拍雖然是個人行為,但如果在影響到他人及自身的私隱、為他人造成必須承擔的風險、或違反一般大眾接受的倫理價值觀的自拍行為,都屬於自拍倫理問題。漫畫中的自拍行為沒有理會自身和他人安全;在集中營博物館前擺出搞怪姿勢自拍,以及在祖母葬禮上以搞怪表情自拍,都是不尊重場合的自拍行為,尤其自以為無傷大雅的搞怪自拍,當照片上傳到網站後,在別人眼中,這些自拍都會被詮釋為是對死者的不敬。至於在街頭和流浪者合照,則涉及可能未經他人同意便把合照公開,暴露他人私隱的道德問題。
延伸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自拍作為一種「全民行為」受到各行各業人們的喜愛,無論是總統、名人還是平頭老百姓,只要你用的是帶攝像鏡頭的手機,那麼誰也無法阻擋自拍帶給你的樂趣。調查資料顯示,54%的網路使用者曾將自拍照傳到網上,如今僅僅在圖片編輯美化軟體Instagram上就有6,200萬有標記的自拍照片,如果去統計臉譜網和推特上的自拍照,那更是如汪洋大海一般了。
心理學博士Pamela在解釋「自拍」文化時說道:「可以把自拍理解為一種衝動,這是一種專屬於人類生物本能的行為,自拍這種行為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人類傳統處理社交關係的方式,自拍是一個人特有的驗證模式,在潛意識當中,我們須要用自拍這種行為來探索在社交關係中的被認可度。」
而對於自拍行為究竟是積極還是消極,一項來自英國的研究證明其有利有弊。研究發現,那些頻繁將自拍照片發到臉譜網的人的行為一定程度上毀壞了現實中與人之間的關係。最親密的朋友和親屬之間的交流幾乎都不是通過社交網路分享照片而達成溝通的。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自拍豐富了我們的社交生活,尤其是非常容易地建立起與陌生人之間的關係。
摘自2013年12月18日《國際在》專稿
多角度思考
自拍行為如何影響現代人的溝通方式?你認為這是好事嗎?
建議答題方向
自拍行為對現代人溝通方式的影響︰
‧頻繁上載自拍照,可以加強和朋友的即時聯繫,讓朋友之間知道彼此更多最新狀況,尤其有助和分隔異地、或長年沒有見面的朋友保持聯繫。
‧通過公開自拍照,豐富了社交生活,令陌生人或初認識的人更容易在網上互動,建立起友誼。
‧過於頻繁的自拍或過度依賴社交網站作為主要溝通渠道,反而會破壞現實中重見面交往的人際關係。
是否認同自拍是好事,同學可根據個人經驗自由作答,思考方向可以集中在溝通的方式和內容比較,以自拍的分享方式,是增進了朋友之間的了解和信任,抑或令現代人際關係流於更表面,阻礙深入溝通?思考的同時可考慮不同年齡層是否有不同的溝通方式,自拍會否減弱或加強不同年齡層的溝通等等。
參考資料
網頁
‧世界自拍城市排行榜
http://time.com/selfies-cities-world-rankings/
‧SELFIECITY研究
http://dominiku.indus.uberspace.de/selfies/selfiecities/www/main-page/#intro
‧自拍文化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7/new/dec/20/today-o5.htm
書刊
‧《自我認識.自我負責》
作者︰翁霓 出版︰頂淵文化
載自2014年4月2日《星島日報》《S-file通識大全》
- 女友6號換鏡DC——專業反芒自拍
- 自拍神器12級美白
- 學生創意App自拍「問症」
- 牛津字典評定Selfie成年度風雲字
- 12.5倍變焦自拍利器
- 沙特婦「起義」 自拍爭開車權
- 陳妍希晒自拍照抗惡評
- 旗艦自拍機——九種風格一Take過
- CASIO——美顏自拍神器
- 支援NFC袖珍無反——180度自拍
- 影樓自拍情懷新潮
- 俄漢攀滬摩天樓 自拍傳網上
- 國產4G旗艦——5MP前置自拍
- 世界自拍之都 荃灣九龍上榜
- 6吋T2 Ultra——自拍美顏添靚妝
- SISTAR為觀眾自拍掀高潮
- 天涯DC——大光圈自拍Easy
- 纖薄巨Phone廣角自拍
- 曼谷平靜 市民與兵玩自拍
- RX100 III——口袋機王 名鏡自拍
- 八九十後開業創自拍體驗館
- 群星巴西「玩自拍」
- 城城曼玉為熊貓瘋狂自拍
- GiGi攬熊貓博士萌爆自拍
- EX-ZR1500——平玩美顏自拍
- 猴子自拍照惹版權爭議
- 微型無反——自拍靚相Share
- Sammi君臨天下玩自拍
- Selfie自拍新細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