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疫」境下 不停課 催生電子學習普及化

2020.05.27
23445 23445

封面專題

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全球化+公共衞生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世界面臨前所未有的劇變,其中對教育的挑戰更為明顯。因應疫情而停課,萬千學子隔離在家中,利用網上平台學習;教師則要將平日的教材整理和重新包裝,變身為YouTuber拍攝教學片段;又或使用各種教學平台,進行即時網上視像教學。

網上教學其實並非新事物,只是在突如其來的疫情催化下,瞬間普及化,令我們向智慧城市和全面電子化的世界邁出一大步。今時今日的電子學習風氣已開,能夠作為日後優化電子教學和自主學習的參考;但不少人就此提出疑問,長此下去,電子學習會取代真實課堂嗎?老師又會否因而失業呢?

教育局局長楊潤雄:電子學習包括實時網上授課,有其可取之處,但實際應用時須有周詳考慮。一般而言,網上授課毋須依照平日的學校時間表進行,每節課亦應較正常課堂為短,而且年級愈低,課時應愈短,以保持學童的學習興趣。

香港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副教授及副系主任劉怡虹:本港推動電子學習雖已多年,但如此長時間與規模的網上學習卻是首次,無論學校、學生及家長均需時間適應,建議學校重新檢視教材內容,提供多元學習活動,並作出更適切支持,如提供家長培訓。

教育界立法會議員葉建源:疫情凸顯基層小朋友因為經濟差異,而令學習條件有缺陷。政府短期內要盡力幫助基層學童進行網上學習,推行全面、實在的網上教學計畫,每個學童停課時都可以有效地在家學習,疫情過後亦可通過網上學習輔助日常學習。

資訊科技界立法會議員莫乃光:遺憾疫情期間教育局沒有適當的指引予老師及家長跟隨,對學生特別是基層學童支援不足。政府10年前提出上網學習支援計畫,惟成效不彰;而關愛基金只是支援有參與自攜裝置計畫的學校,未有申請的學校的學生就無法受惠。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球有兩成學生因為肺炎疫情而無法上學,近3.63億的學生受影響,25%的高等教育學生要停課。疫情下,停課不但是香港學子的問題,也是世界的挑戰。

優勢

1.提升教學的效率和彈性

‧學生方面:他們可以隨時隨地通過網上觀看教學影片自學,在不明白的地方能夠再三查看,鞏固認知,藉以處理傳統課室中學習差異的問題。而且,同學可因應自己的能力、興趣、進度而調整學習節奏,選擇自己所需的學習內容和分量,甚至因應自己的學習風格,通過網上教學自行選擇適合自己的老師,無論學習效能和彈性亦會有所提升。

‧老師方面:網上的電子資料可以共享,提升教學質素之餘,亦能減輕老師工作量。可見未來,虛擬實境(VR)和擴增實境(AR)技術將使網上教學做到如實體課室般,例如即時交流、發問、投票等,彌補綫上教學的不足。



2.運用科技的個性化學習

隨着直播技術、雲端技術、視訊會議軟件和教學軟件等的廣泛應用和技術日益進步,推動了網上教學的進一步發展。在現今大數據的時代,有助收集學生在網上學習過程的數據,了解學生的進度和不足,甚至是每位學生上課時的筆記、作業、試驗、考試、參加活動等記錄都可轉化為教育大數據。

通過資料分析,能為每位學生提供更個性化的內容與進度,全方位追蹤他們的特點、學習模式,從而提高學習質素和效率,令學習過程由「以老師為中心」轉向「以學生為中心」。



隱憂

1.數碼鴻溝 不平等的學習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下,學校推展網上教學。港大最近研究發現,本港中小學生之間有極大數碼鴻溝,而網上教學愈趨普遍,或加深學生之間的學習差異。學生之間的數碼鴻溝,主要是硬件設備與網絡支援,例如一些生活貧困的基層家庭,學生未必有電腦或網絡服務,成為電子學習的「門檻」。

除了硬件配套,學生之間的資訊素養能力,從基本的中文打字、收集與整理網上資料,乃至判斷資訊真確性等,均影響到學生能否自主學習;而且,家長的資訊科技知識和運用能力參差不齊,對子女的支援程度自必有異,都會影響電子學習的參與程度和效果。



2.網上授課 私隱問題

因應停課,使其中一個網上平台Zoom成為大眾最普遍使用的程式,其特點是操作簡單,發起人只要把連結發布,便可同時容納百人參與,使用者亦可「舉手」、「按讚」、以語音或文字發問,與傳統的面授課堂相似,因此廣為教育界使用。

但隨之而來的黑客入侵、盜取師生私隱、入侵電腦系統,甚至植入惡意程式等網絡安全問題,都令各界關注。香港早前有學校在網上授課時遭黑客入侵,亦有學校的課堂連結遭到外流,師生對話在不知情下遭校外人士竊聽。Zoom的保安問題早已引起國際關注,除台灣、新加坡外,美國太空總署、英國國防部、紐約市教育局亦已指示盡快停用相關軟件程式。



Mindmap:電子學習取代真實課堂?



學習教材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A



資料B

新冠肺炎疫情下,學校仍通過網上教學來「停課不停學」,有關注基層學童學習權益的組織,在上月三日進行網上問卷調查,成功訪問約三百名基層學童,有六成七表示須以手機替代電腦網上學習,半數表示困難來自手機熒幕太小難以閱讀、網絡速度慢等問題。教育局回應指,政府推行不同措施支援基層學生進行電子學習。

「關注學童發展權利聯席」就「疫情期間基層學童上網學習狀況」,成功網上問卷訪問二百八十六就讀初小至高中的基層學生,當中七成四為小學生,餘下為中學生,九成七受訪學生表示須要進行網上學習,僅百分之五認為有成效。

資料來源:摘自2020年3月14日《星島日報》

多角度思考

1.
參考資料A,說明政府在推動電子教學的角色。(6分)

2.參考資料B及個人所知,你認為電子教學會取代真實課堂嗎?闡述你的看法。(10分)

建議答題方向

1.
在資料A的漫畫中,左邊的男子提到政府提供的電子教學,說明了政府在推動電子教學上充當主導角色,例如為教師安排專業發展課程、提供支援服務、分享如何運用電子學習平台,以及實時網上授課等技巧及實踐經驗;而右邊的男子則提到政府未有提供電腦,說明了政府應對低收入家庭提供硬件支援,例如電腦和網絡服務等,減少學童因為經濟困難而造成數碼鴻溝。

2.自由作答,言之成理則可。
會:在現今先進科技下,網上教學同樣可以進行即時交流、發問、網上即時投票、分組討論,同樣可以達到實體面授教學的效果。這種網上教學模式,可以在有限的教學資源,把知識傳遞到更多的受眾。
不會:網上教學只可小程度上取代真實課堂。參考資料B,僅百分之五的學生認為網上教學有成效;特別對於低年級、低學習動機的學生,電子學習更可能成為逃避學習的機會。而且,對於照顧學習差異、重視品德情意教育、優化全人發展教學等,電子學習發揮的作用亦有局限。

學習工具

電子學習 議題摘要



這議題的本質是甚麼?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令電子學習這股風潮突然興起,教師、學生和家長一下子要面對科技、互聯網、移動通訊、課程設計等巨大挑戰,一條無形的數碼學習鴻溝也因此在許多的學生和學校之間呈現出來。

與此同時,網上教學其實並非新生事物,只是在突如其來的疫情催化下瞬間普及化,令我們向前一步邁向智慧城市和全面電子化的世界。

議題相關單元


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
全球化
公共衞生

持份者

‧學生
‧老師
‧學校
‧政府
‧網絡供應商
‧視訊會議軟件開發商
‧教育出版商

相關概念

數碼鴻溝 Digital divide


數碼鴻溝又稱之為數位落差或數碼差距,是指社會上不同性別、種族、經濟、居住環境、階級背景的人,因為使用數碼產品(如電腦)的機會不平等,令人與人之間在能力上構成的差異,等同失去通過資訊科技改善生活的機會,亦無法通過資訊科技去獲取資訊和把資訊增值。這當中的差異,有可能會使社會的兩極化更趨激烈,從而令社會財富更為不平均。

關鍵詞

‧網上教學 Online teaching
‧網絡安全 Cyber security
‧電子學習 E-Learning
‧教育改革 Educational reform
‧停課 Suspension
‧隔離 Quarantine
‧電子書 EBook
‧雲端技術 Cloud technology

你對此議題的見解為何?

﹙請填寫﹚

參考資料

‧政府新聞網:電子學習正面睇
https://www.news.gov.hk/chi/2020/04/20200402/20200402_192713_259.html

載自2020年5月27日《S-file通識大全》

文:時光 圖:星島圖片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