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無人機空中任務

2020.05.08
23331 23331

無人機師智破跨學科關卡

 

  無人機技術日趨成熟,而且愈來愈普及,近年更飛入中學校園。自前年起,部分迦密聖道中學的同學便化身無人機機師,熟練地操控無人機飛越一個又一個學習任務。一眾機師在訓練過程中,須通過數學、物理及工程等重重關卡,才能裝備自己,面對課程的終極任務——設計採水裝置。他們必須活用各範疇的知識,才能夠完成挑戰,成為出色的機師。

 


 

無人機STEM課程

  操場上傳來一陣嗡嗡聲,同學拿着遙控器,聚精會神地盯着半空,純熟地操控着無人機。迦密聖道中學的一眾年輕「機師」經過「跨學科無人機課程」的洗禮,現時已是身經百戰。他們以學校提供的十多架無人機完成了各項任務,包括測量土地面積、設計飛行路綫和設計水樣本採集系統。課程負責老師楊仲堯表示,課程參考芬蘭的教育模式,實行跨學科主題式學習,「希望課程能培養同學們的創造力、解難能力與溝通合作的技巧。」

  「跨學科無人機課程」於二○一八年開辦,首屆課程招募了十六位中三及中四同學。課程不但令同學們寓娛樂於學習,近來更獲得由台灣溫世仁基金會和芬蘭非牟利組織HundrED共同舉辦的全球教育創新大賞,備受肯定。踏入第二屆,校方今年打算增加人工智能的元素,令課程更貼近發展潮流。

從日常生活出發 飛越不同學科

  細小的無人機背後,其實涵蓋了不同範疇的知識。「課程中包含了科學、數學、資訊科技和地理等學科,也加入了生涯規劃的元素。」要成為一名稱職的機師,同學必須對相關範疇有所涉獵。

  此外,為了鼓勵同學把所學知識應用在生活上,他們須構思一個「無人機創業企劃方案」,並拍成短片。無人機雖然要「離地」飛翔,但是一眾機師都能夠從自己日常生活中觀察,「貼地」思考,提出把技術用作送遞藥物、檢查大橋及路軌、清潔大樓玻璃外牆等方案。

 

●課程的負責老師勞子傑(左二)、何素雯(右三)與楊仲堯(左三)和學生一起鑽研無人機的操控技巧。

 

精密計算 設計採水裝置

  無人機師還要肩負起一個重要任務,就是研發一個「無人機輔助地表水樣本採集系統」,並且到大埔林村河和西貢清水灣採集水質樣本。同學都不約而同地表示,設計過程相當困難,各個方面都要經精密計算,例如考慮負重和安全等問題。就讀中五的張學俊指出:「設計是整個課程中最沒有標準答案的一環,大家都失敗過很多次。」無論是電池的重量,或是機械臂的長短,他與組員都曾作出多番計算,而只要一部分的設計有些微改動,全體的設計都要更改,可謂牽一髮而動全身。

●同學必須先通過校內水池試飛的考驗,才能夠到校外嘗採集水樣本。

●到清水灣採水當天風高浪急,使同學的任務難上加難。

 

分工合作 尋求合適方案

  為創作出最完美的裝置,同學都費煞思量。研發初期,分成四組的同學都採用了水降式設計,即在無人機上加上發泡膠,令它浮在水面。不幸的是,這種設計會增加無人機的負荷,而且海面的風浪會提升無人機下沉的風險。各組同學經過多次嘗試後,最終決定改以吊籃式設計採水。中四的余慕遠和吳善桐為同組組員,他們經歷了多番嘗試與改進,才能從眾多失敗的方案中找到最理想的方案,但也從實踐中,領略到集思廣益的好處。「遇到問題時,不只是自己一個想辦法解決,而是整合各組員的意見,從而得出最好的方案。」

●余慕遠()和吳善桐都認為自己從協作過程中獲益良多。

●張學俊和組員創作出三臂式的吊籃裝置,大大改善了單臂式設計重心不穩的問題。

 

化驗礦物質 了解本地河道

  採集過水質樣本後,同學的任務仍未告終,他們還要測試水的硬度與氮含量。從實驗中,他們得出了讓人意料不到的結果:眾人適逢潮漲時前往林村河,因此在本應沒有硬度的河水中,檢測出一定的硬度。

  楊仲堯老師解釋道:「由於吐露港的海水倒灌入林村河,因此令河水含有鈣和鎂,所以實驗結果顯示水樣本中含有硬度。」在實驗過程中,同學不但能增進化學知識,還能夠對本地日常地理知識有更深入的了解,體驗到跨學科學習的樂趣。

●從日本購入的水質試劑。

●試劑的顏色愈深,代表所含的鈣和鎂愈多。

文:盧乙彬 攝:何健勇 部分圖片:受訪者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