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考備戰玄機──前瞻高頻恒常議題:貿易保護主義
2020.04.22識者生存
全球化
由美國前總統奧巴馬夫婦成立的製作公司投資的紀錄片《美國工廠》,早前奪得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影片講述一位中國富豪到美國開設玻璃工廠,重振美國本土生產的同時,卻揭示中、美兩國在企業管理文化、工人工作態度上的落差。影片更引起各地對「反全球化」的關注。
事實上,觀乎在全球化下,全球各地的關係愈來愈緊密。但近年在全球興起的貿易保護主義,除中、美貿易戰之外,美國特朗普自上任後就退出「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否決維護經貿上的多邊合作。所以,同學可多加留意貿易保護主義對全球各地的影響。
貿易保護主義反映「反全球化」
自中、美貿易戰引發兩國互相徵收對方懲罰性關稅後,不少評論開始質疑,世界貿易組織在捍衞自由貿易上的角色。皆因世界貿易組織旨在促進全球打破貿易壁壘,推動多邊自由貿易;然而,中、美貿易戰卻明顯有違自由貿易。這反映貿易保護主義在近年全球各地蔓延。
由於貿易保護主義的背後往往提倡先重視本土利益,屬於本土主義的意識形態。這可以追溯至時任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競選及上任初期,一直高舉美國優先的主張,因而通過貿易戰對中國進口美國的貨品徵收懲罰性關稅,中國亦向美國徵收報復式關稅。
凡此種種,都有違自由貿易。皆因在自由貿易下,全球各國為了吸引不同企業在當地投資,理應減少貿易壁壘,達致產品生產國際化、勞動市場國際化、商品銷售國際化、金融投資國際化,這反映全球各國在自由貿易下提倡國際合作的意識形態。
貿易保護主義帶來的影響
隨着中、美貿易逆差擴大,美國的本土企業生產受挫,所以美國總統特朗普通過加徵中國進口美國商品的關稅,同時減稅及放寬對美國企業的經營管制,藉以吸引美國企業,例如蘋果公司回流本土生產。
經濟全球化 工業外遷發展中國家
經濟全球化令第二產業的職位空缺轉移至發展中國家,令已發展國家的基層工人失業;跨國企業如蘋果公司、GUCCI、GAP等,基於長遠持續營運的考量,往往會先追求利潤最大化,旨在以最低的生產成本及經營成本來創造最多的企業利潤。所以,不少跨國企業選擇在比較優勢的發展中國家,例如:中國、孟加拉、柬埔寨、印度等國設廠生產。久而久之,已發展國家的本土工業持續受挫。
所以,一旦取消貿易保護主義,會進一步加劇已發展國家的第二產業萎縮,當地工人同時亦會面對結構性失業。長遠而言,已發展國家的經濟結構亦會因而面臨單一化威脅。
回歸本土生產 成本高昂欠效率
然而,亦有不少企業指出,通過貿易保護主義來重振美國本土生產的理念雖好,但礙於美國的生產成本,以致工人的工作效率都不及發展中國家,所以根本難以全面返回已發展國家生產。取消貿易保護主義雖然或會影響已發展國家的本土工業生產,但卻可以通過多邊自由貿易大幅度推動已發展國家的經濟發展。
取消貿易保護主義,全球各國可以通過其比較優勢及專長發展具有競爭性的產業,這一方面令全球各地的資源可以有效運用,同時又可以促進各國經濟發展;加上在經濟全球化下,為方便全球各國的貿易,各地政府都積極放寬對金融投資的管制,因而推動外來投資者在各個新興巿場尋找投資機會。
因此,貿易保護主義可謂有違全球化。反觀,通過取消貿易保護主義,能夠減少貿易壁壘的同時亦有助不少已發展國家的跨國企業在全球各地擴展業務,增加收入。當這些跨國企業能夠從國際自由貿易中賺取更多收入之後,有助增加已發展國家的政府財政收入,亦能夠因為金融投資國際化而刺激已發展國家的經濟增長。
載自2020年4月22日《S-file通識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