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細看隱逸文化
2020.04.03疫症肆虐全球,為策安全,同學現在只能無奈地待在家中,度過十四天又十四天的關鍵時刻。古代的有志之士卻甘願成為隱士,各自因不同原因走上隱逸之路,遠離塵囂,追尋自己的理想。「隱」在現代社會中亦存在,如隱蔽青年,然而他們的故事不盡是正面,甚至與不少社會問題扯上關係,跟古代的看法相差甚遠。
隱逸的意涵
中國的隱逸文化由來已久,根據《辭海》,隱士指「隱居不仕的人」。除此以外,顏師古注《漢書.律曆志》時點出:「逸民,謂有德而隱處者」,凸顯隱士都是道德高尚之人。隱逸文化和儒道思想關係密切,兩家經典都曾探討歸隱的意涵。《論語.泰伯》:「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意指天下政治清明便應出仕,政局黑暗時則應隱居;道家則強調隱居只是外在形式,更重要的是個人修為,提出「小隱於野,中隱於市,大隱於朝」,指隱士共有「小隱」、「中隱」、「大隱」三種形式,若能以恬淡的心境面對朝堂的紛擾,便能達致「大隱」的境界。
歸隱詩人
古來歸隱者眾,箇中原因亦然,只因歷來眾多有識之士滿懷報國熱誠,大部分卻逃不過「懷才不遇」的詛咒,黯然投奔山林。東晉詩人陶淵明出身名門,自小飽讀詩書,可惜一直只能擔任祭酒、參軍之類的低微官職。由於無法在官場上實現抱負,素來喜愛自然的他在彭澤任縣令八十多天後,便決定辭官歸隱田園。
唐代詩人孟浩然早年曾有志為官,但應考進士落榜,鬰鬰不得志。相傳他曾向唐玄宗朗讀自己的詩句,機會千載難逢,他讀了自己寄託懷才不遇之情的《歲暮歸南山》,可惜唐玄宗聽罷其中一句——「不才明主棄」,便氣憤難平,認為他誣陷自己埋沒人才。失去了入仕機會後,孟浩然便決意歸隱,縱情山水。
大隱於朝
陶淵明和孟浩然二人都在隱居生活中悟出自然之道,以具田園氣息的作品聞名於世。而「大隱於朝」的隱士不多,被後世尊稱為「詩佛」的唐代詩人王維正是朝堂中的隱士。他經歷了安史之亂,在動盪不安中見識到政治的黑暗,即使晚年身居要職,官至尚書右丞,也無意在朝廷上大展拳腳,而是沉醉在佛法和田園生活中,過着半隱半仕的生活,並於《酬張少府》一詩寫下「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來表明心志。
●陶淵明曾多次出仕,但都失望而回。
基督教修士
「隱士」不獨出現於中國,西方亦有例子。在基督教修道主義中,隱士亦指修道者。基督教修行制度創始人聖安東尼是著名隱士,他曾住一個在沙漠中荒廢多年的軍用城堡達二十五年,之後又在尼羅河與紅海間的克津山曠野獨修了四十五年,潛心追求靈修生活。
隱青蟄居成病態
放眼現代社會,部分人備受人際關係、求職困難、學業成績等問題影響,導致他們封閉自我,無法融入社會,美其名是「現代隱士」,香港社會則標籤為「隱蔽青年」。有調查指十二至二十九歲青少年中,約有百分之一至三為隱蔽青年,他們拒絕和人交流,大多沉迷網上世界,衍生各種問題。
日本也有類似的問題,稱之為「蟄居族」。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的定義,蟄居族指不去工作或上學,只待在家裏,幾乎不會和家人以外的人互動,並持續這個狀態長達六個月以上的人。據統計,現時日本共有超過一百萬人是蟄居族,
當中更不乏中年人。蟄居成因複雜,難以一概而論。知名動畫編劇岡田麿里曾是蟄居一族,她因被欺凌而拒絕上學,撰寫了自傳《不能去學校的我到寫出「未聞花名」「好想大聲說出心底的話」》,日本放送協會更改編為電視劇。
●岡田麿里的經歷發人深省。
現代鄉間隱士
蟄居族被迫抽離社會,但亦有人如同古代隱士般,主動選擇偏遠的鄉間生活。英國冒險家Ben Fogle走訪世界各地,探訪隱居在偏遠角落的隱士,並將他們的生活拍攝成為節目《Ben Fogle: New Lives In The Wild》。節目主人翁包括千里迢迢從加拿大到泰國森林修行的僧侶、在紐西蘭放牧的四人家庭、獨居在愛爾蘭荒野小屋的八十歲寡婦等,也許他們會被貼上「奇人異士」的標籤,但是依舊怡然自樂,在世界的一隅守護着自己喜愛的生活。
●Ben Fogle到挪威探訪首位登上珠穆朗瑪峰的女探險家Randi Skaug。
香港簡樸野人
本地山林間亦有隱士出沒,環保人士莫皓光綽號「野人」,這個名號正是他的生活寫照。他自二○○六年起回歸鄉郊生活,十逾年間一直貫徹環保理念,
在山野間開地耕作,栽種蔬果,自給自足,以節能省電為生活原則。他亦創辦了社會企業「自然脈絡」,擔任自然活動導師,在物質過剩的香港推廣簡樸生活。
●「野人」一家三口現時住在元朗八鄉的小屋中,隱居生活樂也融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