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民間信仰瘟疫誌

2020.03.27
22927 22927

    在講求科學的年代,為了對抗疫症,大眾每天勤洗手,消毒酒精不離身。但是在古代社會,百姓對疫症所知甚少,因此自古以來,瘟疫都和鬼神之說掛鈎,孕育了不少宗教信仰以及傳統習俗。無論是本地廟宇,乃至中日兩地,都有不少民間故事和疫症息息相關,將這些傳說歸納起來,可以結集成一本獨特的民間「瘟疫誌」。

 


 

長洲北帝廟

    與祈求身體健康有關的廟宇,遍及香港各區。具二百多年歷史的長洲北帝廟建廟的緣起,便與一場瘟疫有關。長洲的原居民大部分是來自惠州、潮州及廣州的漁民,以捕魚為生的他們信奉海神。由於北方在五行中屬水,南方的水源自北方,因此北帝便被南方人奉為水神。在乾隆四十二年間,長洲有疫症流行,當地漁民便到惠陽,迎北帝神像到長洲鎮壓,瘟疫隨之消失。因此,島民便興建了北帝廟,並每年舉辦太平清醮,酬謝北帝神恩。

●長洲太平清醮已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北帝相傳是三千年前商朝的一名王子,幼時修道,元始天尊邀請他列入仙班。商朝末年,魔王橫行天下,元始天尊派遣北帝下凡平定亂事,與魔王的大龜大蟒決戰,最終北帝不負所託,獲封為玄天上帝。

 

 


 

車公平瘟疫

    車公廟每到正月初三都人頭湧湧,廟中供奉的車公,原來是平定瘟疫的功臣。當年新界有瘟疫,沙田瀝源地區的疫情尤其嚴重。當地鄉民逐研究典藉,發現宋朝車大元帥不只平賊有功,其所到之處,瘟疫即止。村民遂向西貢蠔涌車公廟借車大元帥神像出巡,期望車公能震懾瘟疫。不過,西貢鄉民只願意借出車公孫兒神像。沙田村民將神像抬返疫區,再圍繞各村巡遊,疫症果然停止,其後村民便集資建廟供奉車公。

●車公誕原為正月初二,但因初三是赤口,不宜拜年,所以善信多在初三到車公廟參拜。

● 車公是南宋的將軍, 南宋末年,蒙古入侵,車大元帥護送宋帝昺南下到香港避難,其後在西貢病逝,後來獲道教奉為神明。

 


香港鼠疫歷史 濟公廟

    一八九四年間,香港爆發鼠疫,中環、灣仔、西營盤一帶成為疫區,死亡數字驚人。灣仔區居民深信濟公活佛能夠驅趕瘟疫,所以紛紛到濟公廟內參拜,不久疫情便受控。當時,紅磡的疫情亦相當嚴重,該區居民得知濟公顯靈,平息了港島的疫情,於是連忙請出濟公到紅磡一遊,結果疫情亦很快平息。濟公廟原址在灣仔,及至八十年代,因為要興建合和中心——當時全港最高的建築物,所以便遷至上環,現時和百姓廟共用同一廟宇。

●濟公本性李,名修元,是宋朝人,相傳是降龍羅漢化身。他在杭州西湖靈隱寺剃度出家,不死守佛教戒律,飲酒食肉,又經常裝瘋賣傻,所以有「濟癲」之稱。

 


 

端午重陽

    中國的傳統節日如端午節和重陽節都和瘟疫有關。農曆五月,天氣漸轉炎熱,播毒蚊蟲蒼蠅開始活躍,因此古時人們稱五月五日為「惡月惡日」。重陽節則源於躲避瘟疫,據南朝文人吳均所著的《續齊諧記》記載,東漢人桓景的村落發生瘟疫,死者無數,他幸得高人指點,登高飲酒,倖免於難。此後,重陽節當天人人都會登高暢飲,其後才發展出登高祭祖的習俗。

「瘟神」說

    香港人有時罵人會用「瘟神」,原來「瘟神」是有根有據的。在東亞民間信仰中,基於對瘟疫的無知和畏懼,在不同地方,都有不同的「瘟神」。「五瘟使者」是中國著名的瘟神,他們為人間降下疾病;「疫病神」則是日本的瘟神,當地人相信疫病神會幻化成外表蒼白的老人,潛入家中,散播致命的疾病。因此各地民眾都敬拜瘟神,希望疾病遠離。

 


 

京都祇園祭

日本三大祭事之一的京都祇園祭,有超過一千年歷史。當時瘟疫在全國蔓延,因此人們在京都立起代表當時六十六國的長矛,希望能夠驅除惡靈。時至今日,祇園祭已經成為了京都七月熱鬧的節慶活動,當中的「宵山」和「山鉾巡行」更是吸引了大批國內外遊客。「山鉾」是指神所乘坐的「山車」和「鉾車」,前者是普通花車,後者則是載有小屋和長茅的花車。在宵山當日,

山鉾集中在市中心,主要街道都會變成行人專用區,遊人邊在街頭的小攤檔之間穿梭,邊欣賞花車上被點亮的燈籠,甚具風味。宵山後一天,便是祇園祭的重頭戲——山鉾巡行,一座座美輪美奐的山鉾沿着京都主要街道行走,場面盛大壯觀。

●日本神社販賣的御守能保祐學業、財運、健康等不同範疇,是日本獨有的護身符。位於岡山縣的日本第一熊野神社有約五十種健康御守,全面保護身體各器官和系統的健康,令人嘖嘖稱奇。

 

 

文:盧乙彬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