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居住問題嚴峻 推過渡房屋可紓困?
2020.03.25封面專題
今日香港+能源科技與環境
香港房屋問題迫切,但覓地建公屋需時,現屆政府提出興建過渡性社會房屋,《施政報告》曾建議大幅增加過渡性房屋,在未來三年提供約一萬個單位,冀紓緩居住環境惡劣及長時間輪候公屋基層住戶的困境。立法會財委會日前便通過撥款五十億元支援非政府機構推行過渡性房屋項目。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的「社會房屋共享計畫」於去年年初推出了首個新界區過渡性房屋項目「綠苑」,以紓解部分基層家庭的住屋壓力。到底過渡性房屋項目能否協助基層人士盡早「安居」?抑或只是杯水車薪?長遠又能否紓緩龐大的住屋需求問題?
新聞資訊摘錄
社會服務聯會(社聯)首個新界區過渡性房屋項目「綠苑」,讓申請公屋三年或以上的家庭或人士居住,為期三年,最多可供二十六戶入住,現有十七戶共三十七人入住。入住者須與其他家庭共居,並共用廚廁和客廳,部分公共空間設花園,讓住客種植。現時社聯的社會房屋共享計畫有九個項目,共二百多個單位已供入住。
摘自2019年12月2日《星島日報》
劏房居民:劏房居住環境惡劣,需要多人共用一個廚房和廁所,過渡性房屋起碼空間大一些,只是申請數量太少,即使符合申請資格,成功入住的機會亦不大,加上租約期滿又要另覓住所,未能減輕壓力。
仁愛堂行政總裁楊陳惠敏:入住者須清潔公共地方,也要共用廚廁,有些人不太願意共用,又或因長期病患而須用氧氣樽,不便上落樓梯,參觀地方後沒有申請。
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這類租金相對低廉的單位對市場價格有牽引作用,政府未來三年目標是提供約一萬個過渡性房屋單位,以紓緩居住環境惡劣和長時間輪候公屋基層家庭的壓力。
學者:過渡性房屋雖能紓緩長期輪候公屋及居住環境惡劣家庭的燃眉之急,但有關房屋項目投入的成本着實不少,加上過渡期太短,導致成本效益低,難以解決長期房屋需求問題,不如將有關的土地資源學者 用以重新規劃,興建可持續的居住單位。
近年不少非政府機構相繼推出過渡性房屋,以協助基層市民改善居住環境。你知道現時香港有多少類別的過渡性房屋嗎?
現況
過渡性房屋類別
1.社聯「社會房屋共享計畫」
政府與社聯合作,募集社會上閒置的物業,如地產發展商或個別業主提供現存私樓單位用作過渡性房屋,再交予有興趣的社福機構負責營運,近期相繼有私人發展商借出閒置土地予政府興建過渡性房屋,形成一股風氣。計畫現已為大約三百戶家庭提供可負擔且適切的過渡性住所,而其中三個項目亦正籌備以預製組合屋形式,提供更多過渡性單位。
2.機構自資推出社會房屋項目
社會企業「要有光」早於2012年起推出「光房光屋計畫」,鼓勵持有物業的業主以合租形式,以較低廉的租金出租單位予有迫切住屋困難的家庭,租期最多3年。單位住戶須經由社工推薦,以集中資源協助真正有需要的人士,例如政府曾借出前九龍紗廠的閒置眷屬宿舍予有關企業進行活化,成為全港首個「光屋」,至今已累積服務逾百個家庭,可視為「官民商」合作的成功例子。
3.公營機構善用閒置房屋
公營機構如房協、市建局等擁有不少可供用作過渡性房屋的資源,例如政府在屋邨重建計畫中收回的單位,往往因為土地改變用途需時而空置多年,政府鼓勵這些機構提供閒置房屋,並邀請非政府團體承接和營運。而房協轄下未補地價的資助房屋業主的出租單位,同樣可以以低於市價租予住屋有困難人士,以紓解他們的住屋壓力。
4.改裝工廈建議
前年《施政報告》提出活化工廈,容許整幢工廈免補地價改裝為過渡房屋,並放寬規劃及樓宇設計等規定,鼓勵業主與社區組織合作,解決市民短期住屋需要,同時亦可降低工廈空置率。
限制+困難
過渡性房屋難滿足要求
1.受惠基層有限
根據政府數字,現時輪侯公屋人數約為27萬,平均輪候時間創下新高,約為5.5年,因此基層市民對過渡性房屋的需求亦十分殷切。雖然社會團體正陸續推出不同的過渡性房屋項目,但提供的單位數目仍遠不足以紓緩基層家庭的住屋壓力,受惠的基層人士十分有限。
2.不符成本效益
政府預留五十億元建設成本用以興建一萬個過渡性房屋單位,平均一個單位的成本為50萬元,雖比私營房屋低得多,但由於僅屬過渡性質,有浪費資源之嫌。
另外,過渡性房屋的恒常開支亦不少,除前期政府資助的規劃及建築費用,建成後仍需資金維持營運,包括日常運作、物業管理、設施維修和保養等,營運機構更需為入住的居民提供生活支援如醫療、膳食及輔導服務,可能造成機構經營困難。
3.過渡期太短
過渡性房屋雖可短暫紓緩居住環境惡劣及長時間輪候公屋家庭的困苦,但過渡期僅得數年,期限一到,基層住戶仍要面對住屋問題,甚至要重新入住條件欠佳的居所。因此,有意見認為政府應進一步擴大各個過渡性房屋項目的規模,並放寬過渡期和入住對象的申請資格,同時增加土地和樓宇供應,以縮短整體公屋的輪候年期,才能對症下藥。
4.生活質素難提升
部分過渡性房屋項目,如社會房屋共享計畫要求不同住戶「共居」,包括共用廚廁,但各個家庭作息、煮食時間都不盡相同,更要共同決定誰人負責清潔、洗滌等工作,可能增加發生爭拗或財物失竊的機會,甚至釀成衝突,因此入住過渡性房屋或無助提升基層的生活質素。
5.甄選準則欠透明
由於過渡性房屋的數量有限,負責營運有關項目的社福機構甄選承租對象時,應如何訂下透明、公平的準則和優先次序,以致如何配對共居的租戶、釐定租金水平等,均須詳加考慮,免引起大眾質疑。
Mindmap:紓緩基層住屋問題方案
學習教材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A
資料B
各界觀點與角度:
‧社福機構:現時營運過渡性房屋難以達致收支平衡,基層住戶租金本已較市場價格低,而且物業管理及日常運作涉及的開支亦十分大,不少正輪候公屋的住戶中途上樓,機構須填補租金支出。
‧關注基層組織:申請入住過渡性房屋的對象主要為輪候公屋中的家庭,但過渡期只有二至三年,他們期滿後仍需面對住所問題,而且住戶在短期內頻頻搬遷,負擔亦不小。
‧立法會議員:過渡性房屋只屬臨時性質,要解決市民的住屋需要,增加興建房屋的數目才是治本之道。長遠而言,政府應該通過發展農地及適度放寬小型屋宇的高度限制,以增加房屋的數目。
資料來源:綜合各大報章報道
多角度思考
1.參考資料及就你所知,過渡性房屋可如何提升基層家庭的生活質素?(6分)
2.試提出三個可行且有效的建議,以解決香港基層家庭的住屋問題。(8分)
建議答題方向
1.
‧生理及心理方面:入住過渡性房屋後不用再擔心被逼遷和加租,身心健康得到改善;
‧經濟方面:過渡性房屋房租較便宜,水電等生活雜費減少,家庭經濟條件得到改善,能充裕應付生活其他方面的開支;
‧社區網絡方面:增加基層住戶和社福機構的接觸,使他們與居民的溝通增加,擴大社區支援網絡。
2.同學可以自由發揮作答。(建議一:在政府閒置土地上興建組合屋、貨櫃屋及水管屋等成本較低、建築時間較短的過渡性房屋;建議二:政府擔當主導角色,推動公營機構提供閒置土地予非牟利機構以增加過渡性單位;建議三:批准未補地價的資助出售房屋分租給有需要的合資格人士作為過渡性住所。)
學習工具
過渡房屋 議題摘要
這議題的本質是甚麼?
土地及房屋供應一直是香港最為嚴峻的民生問題,私樓租金連年上升、公屋輪候年期屢創新高……不少基層市民被迫棲身居住環境惡劣及不符合安全規格的劏房和板間房,對生活質素構成負面影響,反映社會對適切居所有迫切需求。
政府將過渡性房屋政策恒常化,無疑可作為基層市民輪候公屋時的另一選擇,不過短期措施效果仍然有限,加上成本控制和效益方面亦構成一定挑戰。要解決香港基層的住屋困境,長遠仍須覓地建屋,增加本地房屋單位供應,才能真正改善市民生活質素。
議題相關單元
今日香港
能源科技與環境
持份者
.政府
.公營機構
.參與的社福機構
.劏房居民
.長時間輪候公屋家庭
.關注基層的社會組織
.學者
相關概念
社會房屋共享計畫 Community Housing Movement
一項由香港社會服務聯會作為中介平台,在政府的支持下,負責承租及翻新閒置的私人單位,再分租予認可的社福機構負責營運及提供支援服務,為基層人士提供可負擔過渡性房屋的社會項目,以改善他們短期的居住環境及紓緩租金壓力。不過,社會有意見認為受惠的基層家庭數目有限,難以滿足社會整體龐大的房屋需求。
關鍵詞
‧過渡性房屋 Transitional housing
‧房屋供應 Housing supply
‧長遠房屋策略 Long-term housing strategy
‧城市規畫 Urban planning
‧活化工廈 Industrial building revitalisation
‧生活質素 Quality of life
‧公眾利益 Public interest
你對此議題的見解為何?
﹙請填寫﹚
參考資料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過渡性房屋租戶生活質素調查研究報告2019」
https://bit.ly/2SHjjkS
載自2020年3月25日《S-file通識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