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能科技 抗疫好幫手
2020.03.16封面專題
公共衞生+全球化
面對來勢洶洶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和治療是當下最迫切的任務,社會各界紛紛出手,務求令疫情盡早結束。雖然新冠肺炎傳播的範圍遠遠超過SARS時期,幸好人類的科技水平亦較當年大步邁進。
過去的智能科技只是「孤島系統」,資訊封閉在一處難以共享,而在現今大數據、人工智能、機器人、人臉識別以及互聯網等技術日漸普遍的情況下,通過智慧共享,可串連防疫單位、醫療院所;無論在疾病偵測、病毒分析、疫苗研發、疫情控制及疾病治療上,智能科技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新聞資訊摘錄
面對來勢洶洶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中國人以網絡新智慧來抗擊,開展新的生活方式,大數據、人工智能(AI)等尖端技術,以及十幾年來積累堅實的互聯網基礎,成為扭轉疫戰的利器。無人機、機器人、遠距視像、互聯網,都被醫院與教學都大量應用:以AI技術為核心的智能CT影像評價系統,大大縮短檢測時間;百度通過大數據,提供第一手的抗疫及防疫訊息;網購普及,方便了數以億計無法出門的民眾。
摘自2020年2月23日《亞洲週刊》
具體而言,大數據有助於及時準確掌握疫情動態,訊息透明可防止恐慌,及時有效的疫情狀況公開可增強公眾信心;高維多源大數據可幫助追溯傳染源,把可能的傳染源盡早盡快鎖定隔離;基於大數據的疫情監測分析和發展趨勢預測,可為醫療資源、生活資源等調配提供更加精確、有效的決策依據;大數據可實時監測復工對疫情的影響,為趨勢判斷和復工安排提供決策依據;大數據結合人工智能和雲計算,有助遠程診斷治療、開展在綫教育。
摘自2020年3月1日《中國新聞社》IT頻道
新冠肺炎令港人生活大受影響,但持續近一個月的「疫」境,啟發不少港人「創科抗疫」的念頭。有老人院引入視像機械人,院內長者可通過機械人與家人遙距相見;同一個機械人更可充當食肆樓面,為食客量體溫、帶位,並奉上菜單,減少接觸傳播病毒機會。有研發團隊利用紅外綫及熱成像技術製作防疫機械人,從人群中準確偵測發燒病人,並記錄近距離接觸者。不少人擔心辦公室中央空調「播毒」,有節能技術公司遂加強中央空調防疫功能,監測室內空氣質素,提示用家定期更換及消毒濾網。
摘自2020年2月20日《星島日報》
分析高科技抗疫的四大應用範疇
應用1
無人機:預防疫情擴散
在這次防疫過程中,無人機的應用相當廣泛,包括防疫宣傳廣播、巡視及運送物資。最近有段視頻走紅,內容是內地有人利用無人機巡查村子內部情況,觀察在戶外聚集和不戴口罩的村民,並通過咪高峰傳送語音,告誡他們立即返回室內和戴上口罩。
無人機不僅可以進行空中巡查和噴灑消毒液,一旦發生特殊情況,還可以搭載10公斤以內物資,進行定點投放。使用無人機運送,一方面可有效消除道路限制及小區封閉等因素的影響,縮短緊急物資的運送時間;另一方面可有效避免運送人員與醫務人員接觸,減低交叉感染機會。
應用2
大數據:有效追蹤疫症
追蹤感染人士並實施隔離,是最有效防止疫情擴散的方法。內地政府和企業通過人工智能、深度學習等技術,再配合社交訊息、消費數據、交通部門等大量數據進行科學分析,得出感染人士的「流動軌迹」。若患者確診後沒有自我隔離而外出,只要配合人臉識別,要把他從人海中區別出來亦不難。
而且,配合相關大數據,甚至可推算出疾病傳播路徑,追溯傳染病源頭和預測疫情發展態勢。例如加拿大的健康監控平台BlueDot,蒐集全球新聞、疾病資訊及各類官方聲明,追蹤一百多種感染病,經分析後給客戶提供預警,因此早在去年大除夕就曾警告將有疫情爆發。
應用3
紅外綫熱成像體溫感測:快速準確
體溫檢測能夠快速並準確地在人群中找到疑似患者,減少疫情在公共場所傳播。現時在機場或出入境關口使用的紅外綫熱成像體溫感測攝影機,可通過音訊警報、視訊警報來監控防疫,未來亦將會大量在公共場所、交通樞紐和商場等地運用,因這系統能夠在一定面積內同時對3至5人進行「無接觸式遠距」體溫監測,可輔助工作人員在較大客流量的情況下,快速發現體溫異常者。
使用機械人監測儀器除了可減輕工作人員的負擔,快速查出體溫不在正常範圍的人,另一好處是,可減低人與人之間的近距離接觸,相對能減少傳播機會。
應用4
智能系統:提升治療效率
雖然新冠病毒感染確診主要依靠病毒核酸檢測,但肺部的醫療影像檢查對於病情的診斷仍是不可或缺。當有待診斷人數超出現有醫療資源的情況下,不少待診者需要輪候數小時等待CT檢查。有見及此,有企業開發了一套新冠肺炎CT影像人工智慧處理系統,平均需1.33秒便能檢出新冠肺炎CT影像,大大提升診斷時間和減輕醫護人員壓力。
有指今次疫情將會推動機械人在醫院自動化,尤其於隔離病房應用方面,以減低不必要的醫護感染。美國正以醫療機械人對付疫情,它配備了攝像頭、咪高峰和聽診器等醫療器械,醫生可通過操縱機械人來進行日常的檢查、施藥等,從而降低被傳染的風險。
Mindmap:運用科技對抗新冠肺炎
學習教材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A
資料B
政府推出「香港抗疫資訊頻道」Telegram頻道,以期更直接、更快捷向市民發放有關2019冠狀病毒的政府資訊。「香港抗疫資訊頻道」發放全面和最新的政府抗疫資訊,如感染個案數字、受影響公共服務、抗疫須知等。公眾可使用Telegram應用程式,通過t.me/HKFIGHTCOVID19訂閱。
此外,政府2月初在網上設立平台統一發放疫情訊息,如設立「本地情況互動地圖儀表版」和專題網站,便利市民掌握相關資訊。互動地圖由發展局、地政總署、智慧城市聯盟義工合力開發和管理,政府資訊科技總監辦公室、衞生防護中心、醫院管理局和相關政府部門提供數據支援。自推出以來,桌面版和手機版合共有超過750萬瀏覽次數。
資料來源:摘自2020年2月21日香港政府新聞網
多角度思考
1.試說明資料A運用了甚麼智能技術來應對疫情?(4分)
2.參考資料B及個人所知,你認為政府在推行科技抗疫上有何困難?試列舉三項。(8分)
建議答題方向
1.這個「遷徙系統」通過電訊商提供的數據、衞星系統、社交訊息等大數據,結合人工智能,能夠清楚得出市民在不同地區的流動情況,可有效地追蹤受感染人士,以及追溯傳染病源頭和預測疫情發展勢態。
2.自由作答,言之成理則可。
‧一、數據採集手段原始,質量較低,如在採集時採用手工填表、打電話等方式,無法保證數據的真實性,導致後續數據分析的準確性存疑;
‧二、數據流轉存在隱私泄露的風險,特別是關乎病人的私隱,相對地更加敏感;
‧三、數據流轉難以實現,不同企業和政府部門的數據呈現「孤島」形態,未能做到高效整合,以應用於疫情治理。
學習工具
科技抗疫 議題摘要
這議題的本質是甚麼?
現今的大數據、人工智能、機器人、人臉識別以及互聯網等,通過智慧共享,資訊串連防疫單位、醫療院所;無論在疾病偵測、病毒分析、疫苗研發、疫情控制及和疾病治療上,不同範疇的科技應用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說得上是「高科技抗疫」。
議題相關單元
公共衞生
全球化
持份者
‧創新科技企業
‧病毒研究專家
‧病患者
‧醫護人員
‧各地政府
‧疫苗生產商
‧市民
相關概念
智慧城市 Smart City
智慧城市指充分利用資訊和通訊等新科技,整合不同系統以優化其管理、運作和功能的城市。智慧城市強調以人為本,提升市民的參與度和可持續生活素質,是未來城市發展的趨勢。而智慧科技、物聯網、雲端運算等可應用於城市生活的每個範疇,並互相串連而產生協同效應,但要有整體規劃和策略,及大量開放的數據作為基礎。
關鍵詞
‧醫療科技 Medical technology
‧傳染病 Infectious disease
‧疾病控制 Disease control
‧人臉識別 Face perception
‧人工智能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大數據 Big Data
‧機器人 Robot
‧開放數據 Open data
你對此議題的見解為何?
﹙請填寫﹚
參考資料
‧香港疫情互動地圖
https://chp-dashboard.geodata.gov.hk/covid-19/zh.html
載自2020年3月16日《S-file通識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