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量入為出 收支平衡 審視《預算案》的理財觀
2020.03.11封面專題
今日香港
財政司司長在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公布派錢一萬元,市民高興雀躍,財爺民望也隨之彈升十七分之多;不過,政府在經濟預期因新型冠狀病毒肆虐而下行的情況下派錢,亦引來不少爭議之聲,擔心對社會、經濟和民生的正面作用只得一時,在公共財政的運用上並不及格。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派錢的唯一考慮是實際環境,目標希望通過現金發放計畫,讓大家齊心合力,推動消費撐起經濟。
立法會議員張超雄:來港不足七年的新移民大多為基層,疫情下受的影響最為嚴重,但他們無法受惠於派錢措施,相反,移民了外國的港人卻能受惠。
羅兵咸永道香港稅務合夥人崔慶昭:政府應針對有需要人士提供紓緩措施,不應全民派錢,若每人派一萬元,相當於七百億元,對政府開支而言是沉重負擔。
電台聯播節目聽眾王先生:我經濟承擔非常大,一人收入要養活三個人,我歡迎派錢,希望可以及早領取一萬元現金。
民意研究所名譽總監鍾劍華:派錢措施帶動陳茂波的民望,但持續與否要視乎社會深入討論預算案後的反應,及政府防疫抗疫的表現。
認知
公共財政的處理目的
公共財政的措施或政策,簡單來說就是指政府的財政收入和支出,如何收取、如何開支,政府的處理手法反映其理財原則和態度,這方面全球各地政府的做法都不一,但是大家對公共財政的處理之目的都離不開以下三樣:
‧利民紓困,建立公平社會,拉近貧富懸殊的距離
‧刺激消費,推動經濟發展,讓社會達致富足
‧建設社會,提升城市競爭力
為了達致以上目的,各地政府因應時宜都會使出不同的招數,而香港今次被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有機會大流行的負面訊息籠罩的當下,政府就選擇了全民派錢,而且金額是歷來最多的一萬元。
消息一出,大部分市民都十分興奮,香港民意研究所就最新一份《財政預算案》的民意調查,市民對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的評分由預算案公布前的26.6分,升至公布後的43.5分,該所總監鍾庭耀表示,陳茂波的民望在預算案後升了約17分,是歷來財政司司長中前所未見。然而,社會上亦有不少爭議聲,質疑派錢措施對達致以上目的有多大成效。
派錢爭議一
有違理財原則?
「審慎理財、量入為出」一向是本港在公共財政方面的理財原則,甚至被寫入了《基本法》之中。
本港過去曾經有向市民派發現金,例如在二○一一年時全民派發六千元,去年向合資格人士派發四千元,不過都是因為本港有豐厚的財政盈餘下,與市民共享的做法。
是次全民派錢,涉及逾七百億元,而且是在預料財政將會出現巨大赤字的情況下執行,於是就被質疑違背審慎和量入為出的理財原則。
反思:
你認為香港公共財政的理財原則中,所謂的審慎應該是怎樣?是不是在任何時候都不應該出現赤字?審慎理財與「守財奴」的分別又是怎樣?
派錢爭議二
利民紓困之全面性?
疫情打擊下,香港逐漸有企業裁員、倒閉等消息出現。舉例,化妝品零售商莎莎裁員百分之三、富臨集團旗下約二十間餐館暫停營業,二千名前綫員工要放無薪假、香港航空宣布計畫裁員約四百人、國泰航空有二萬多名員工放無薪假……
首先,對於開工不足,甚至被裁的市民來說,一萬元是杯水車薪,因為在經濟向下行的趨勢下,他們對短期內能找到工作的機會並不樂觀。
其次,這一萬元的發放亦有設限,對未符合資格的市民來說,自然怨聲載道。
反思:
動用七百多億元,增加財政赤字的代價,但真正能夠幫助有需要的對象嗎?需要幫助的人,一萬元的金額又是否足夠?派錢措施對紓緩經濟困難的幫助有多大?還是對緩和民怨有較大功效?這樣對社會又有何好處?
派錢爭議三
可以刺激經濟?
財爺派錢,目的之一是刺激市民的消費意欲,通過市民消費幫助商戶增加收入渡過難關。
專家計算過,如果這七百多億元全部用作消費,以本港去年零售銷售價值總額為四千三百一十二億元計,可貢獻零售總額約一成六。
反思:
香港市民在收到一萬元後,如何使用並無限制,相信七百多億元並不會全被用作消費,或許是用於儲蓄和投資,如此這般,派消費劵的效果會不會更好?除此之外,派錢刺激消費的功效是一次性的,雖然不會長遠對公共財政帶來負擔,但可否令刺激消費得到持續的果效?
Mindmap:《財政預算案》派錢目的與爭議
學習教材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A
資料B
資料C
多角度思考
1.根據資料,香港特區政府近年在薪俸稅方面,常作出甚麼的措施和安排?(4分)
2.就你在題1所指,你認為與其常作這樣的措施和安排,直接減稅會否更佳,對經濟發展更有利?為甚麼?(8分)
建議答題方向
1.根據資料A及B,香港近年都有退稅措施,而且寬減稅款的百分比上限有所提高,例如今次薪俸稅就有百分之一百的退稅。
2.同學可以自由發揮作答。建議如下:
‧直接減稅,例如減少稅率,是改變稅制,涉及公共財政的改革;
‧相對全球其他地方(參考資料C),香港的稅率已經很低(薪俸稅及利得稅),這亦是香港人拼搏工作的動力,以及吸引外來投資的原因,使香港經濟的發展有較理想的環境;
‧然而,稅率並不是愈低愈好,因為太少的稅收有礙政府運用資源去建設社會;
‧在有龐大盈餘及有需要時,作出一次性的稅務寬免措拖,對社會整體發展更有利。
學習工具
全民派錢 議題摘要
這議題的本質是甚麼?
最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出爐,公眾的焦點都集中於向全民派錢一萬元,財政司司長也因此獲得了掌聲,但站在處理公共財政的角度看,派錢並非理想的措施,大家須要思考派錢背後會帶來甚麼影響,以及有否比派錢更理想的做法去達致紓困的目的。
議題相關單元
今日香港
持份者
‧香港特區政府
‧財政司司長
‧香港永久居民
‧本港新移民
‧商戶
‧立法會議員
相關概念
審慎理財 Financial prudence
香港政府對公共理財經常強調要以「審慎理財」為原則,這個原則存在已久,早在回歸前的港英政府時期已被奉行,更被寫在《基本法》內:
《基本法》第107條:「香港特別行政區的財政預算以量入為出為原則,力求收支平衡,避免赤字,並與本地生產總值的增長率相適應。」
「量入為出,避免赤字」就是要特區政府審慎理財,但審慎是不是用得愈少錢就愈好呢?當然不是,行政會議成員、金管局前總裁任志剛曾在其個人網誌發表「香港公共財政管理」一文,指特區政府無正確理解相關條文:「過去十年來,政府一直採取『守財奴』政策,導致大量盈餘出現,拖着經濟後腿,可說是穩健有餘,進取不足,亦不合時宜」,言下之意指,政府支出要用得小心之餘,也要應使得使。
關鍵詞
‧公共財政 Public Finance
‧退稅 Tax Refund
‧財政赤字 Fiscal Deficit
‧貧富懸殊 Wealth Disparity
‧城市競爭力 Competitiveness
‧疫症大流行 Pandemic
你對此議題的見解為何?
﹙請填寫﹚
參考資料
‧你不可不知的香港公共財政
https://www.hkedcity.net/etv/resource/7243363004
‧港台視點:全民派錢?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wLUuwXs5XE
載自2020年3月11日《S-file通識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