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獄中上樑王書〉(節錄)鄒陽
2020.03.10文言文閱讀理解
〈獄中上樑王書〉(節錄)鄒陽
(1)臣聞忠無不報①,信不見疑,臣常以為然,徒虛語耳。昔荊軻慕燕丹之義,白虹貫日,太子畏②之;衛先生為秦畫長平之事,太白食昴③,昭王疑之。夫精變天地而信不諭兩主,豈不哀哉!今臣盡忠竭誠,畢議願知,左右不明,卒從吏訊,為世所疑。是使荊軻、衛先生復起,而燕、秦不寤也。願大王孰察之。
(2)昔玉人④獻寶,楚王誅之;李斯竭忠,胡亥極刑。是以箕子陽狂⑤,接輿避世,恐遭此患也。願大王察玉人、李斯之意,而後楚王、胡亥之聽,毋使臣為箕子、接輿所笑。臣聞比干剖心,子胥鴟夷⑥,臣始不信,乃今知之。願大王孰察,少加憐焉。
(3)語曰:「有白頭如新⑦,傾蓋如故⑧。」何則?知與不知也。故樊於期逃秦之燕,借荊軻首以奉丹事;王奢去齊之魏,臨城自剄以卻齊而存魏。夫王奢、樊於期非新於齊、秦而故於燕、魏也,所以去二國、死兩君者,行合於志,慕義無窮也。是以蘇秦不信於天下,為燕尾生;白圭戰亡六城,為魏取中山。何則?誠有以相知也。蘇秦相燕,人惡之燕王,燕王按劍而怒,食以駃騠⑨;白圭顯於中山,人惡之於魏文侯,文侯賜以夜光之璧。何則?兩主二臣,剖心析肝相信,豈移於浮辭哉!
註解
- 報:報答。
- 畏:不放心。
- 太白食昴:太白星侵入了昴星座,是古代戰爭的徵兆,這裏象徵趙國將遭到軍事失利。
- 玉人:指楚人卞和,他因此事犯欺君之罪被斬掉雙腳。
- 陽狂:佯狂,假裝瘋狂。
- 鴟夷:馬皮製的袋。這是指子胥因讒言而遭殺害,死後被裹在馬皮囊裏扔進錢塘江。
- 白頭如新:有的人相處到老而不相知。
- 傾蓋如故:停車而談,初交卻一見如故。
- 駃騠:良馬名。
練習題
1. 試解釋以下畫上橫綫的字詞:(8分)
a. 臣常以為然,徒虛語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而燕、秦不寤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 臨城自剄以卻齊而存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 蘇秦相燕,人惡之燕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試語譯以下句子:(4分)
今臣盡忠竭誠,畢議願知,左右不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根據〈獄中上樑王書〉內容,判斷以下陳述。(6分)
|
正確 |
錯誤 |
無從判斷 |
A. 書信開首「臣常以為然,徒虛語耳」,目的是要否定忠信的意義。 |
Ο |
Ο |
Ο |
B. 燕、魏二主沒有因讒言而對臣子態度有所改變,反予以蘇秦和白圭賞賜,真正做到了肝膽相照。 |
Ο |
Ο |
Ο |
C. 作者在書信表現了人言可畏的道理,具有借鑑警示意義。 |
Ο |
Ο |
Ο |
4. 以下哪項對於〈獄中上樑王書〉的形容是不正確的?(2分)
A. 善用比喻,富於文采
B. 憤慨激動,悲天憫人
C. 邏輯嚴謹,結構周密
D. 用語婉轉,態度懇切
5. 作者如何在書信表現出剛正不阿、寧死不屈的性格?試說明之。(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綜合全文,作者為何要在書信中運用比物連類的寫作手法?(2分)他藉此向君主告誡了甚麼道理?(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 a.空話
b.覺悟
c.嚇退
d.中傷 - 現在臣子盡忠竭誠,說出全部見解希望你了解,大王左右的人卻不明白
- a.錯誤
b.正確
c.正確 - B
- 作者雖然身體被囚禁在牢獄之中,但是他卻並不哀求討饒,更不會獻媚迎合(1),並且在這種艱難的情況下依舊上書繼續進諫(1),字裏行間充滿了他對國家的情誼對梁孝王的忠誠(1),刻畫了一個面對死亡卻從不苟且偷生的光輝形象(1)。
- 梁孝王聽信了讒言而將作者牢於獄中,要打動他,僅靠說大道理定必難以見效(1)。因此,作者旁徵博引,縱橫馳騁,反復申說,從而使文章更極具說服力(1)。上書一開頭就以「忠而獲罪,信而見疑」的問題展開論述(1)。作者先後以荊軻、衛先生和卞和、李斯二人自比,說明即使臣下的精誠感動天地,卻仍然受到君主的懷疑。(1)作者從大量歷史的正反事例中,認識到忠信所以獲罪,在於君臣不互相信任,這樣小人就有機可乘(1)。因此,作者主張君臣之間應該互相瞭解和信任,肝膽相照,尤其是君主對臣下做到信而不疑,臣子就會樂於盡忠,捨身圖報。(1)
語譯
臣子聽說忠心不會得不到報答,誠實不會遭到懷疑,臣子曾經以為是這樣,卻只不過是空話罷了。從前荊軻仰慕燕太子丹的義氣,以至感動上天出現了白虹橫貫太陽的景象,太子丹卻不放心他;衛先生為秦國策劃趁長平之勝滅趙的計劃,上天呈現太白星進入昴宿的吉相,秦昭王卻懷疑他。精誠使天地出現了變異,忠信卻得不到兩位主子的理解,難道不可悲嗎?現在臣子盡忠竭誠,說出全部見解希望你了解,大王左右的人卻不明白,結果使我遭到獄吏的審訊,被世人懷疑。這是讓荊軻、衛先生重生,而燕太子丹、秦昭王仍然不覺悟啊!希望大王深思明察。
從前卞和獻寶,楚王砍掉他的腳;李斯盡忠,秦二世處他以極刑。因此箕子裝瘋,接輿隱居,是怕遭受這類禍害啊。希望大王看清卞和、李斯的本心,置楚王、秦二世的偏聽於腦後,不要使臣子被箕子、接輿笑話。臣子聽得比干被開膛破心,伍子胥死後被裹在馬皮囊裏扔進錢塘江,臣子原先不相信,今天才清楚了。希望大王深思明察,稍加憐惜。
俗話說:「有相處到老還是陌生的,也有停車交談一見如故的。」為什麼?關鍵在於理解和不理解啊。故此,樊於期從秦國逃到燕國,把自己的首級交給荊軻來幫助太子丹的事業;王奢離開齊國投奔魏國,親上城樓自殺來退齊軍以保存魏。王奢、樊於期並非對齊、秦陌生而對燕、魏有久遠的關係,他們離開前兩個國家,為後兩個國君效死,是因為彼此行為與志向相合,他們無限地仰慕義氣。因此蘇秦不被天下各國信任,卻為燕國守信而亡;白圭為中山國作戰連失六城,投身魏國卻能為魏攻取中山國。為什麼?確實是因為有了君臣間的相知啊。蘇秦做燕相時,有人向燕王說他壞話,燕王按着劍把發怒,賜予貴重的馬肉給蘇秦吃;白圭攻取中山國後很顯貴,有人向魏文侯說他壞話,魏文侯賜給白圭夜光璧。為什麼?兩個君主兩個臣子,互相敞開心扉、肝膽相照,豈能被不實之辭所改變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