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伶官傳序〉歐陽修

2020.03.06
22683 22683

文言文閱讀理解

〈伶官①傳序〉歐陽修

(1)  嗚呼!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原莊宗②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2)  世言晉王③之將終也,以三矢賜莊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④;燕王,吾所立⑤;契丹,與吾約為兄弟,而皆背晉以歸梁⑥。此三者,吾遺恨也。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莊宗受而藏之於廟。其後用兵,則遣從事⑦以一少牢⑧告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驅,及凱旋而納之。

(3)  方其係燕父子以組⑨,函梁君臣之首⑩,入於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亂者四應⑪,倉皇東出,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至於誓天斷髮,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迹,而皆自於人歟?

(4)  《書》曰:「滿招損,謙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舉天下之豪傑莫能與之爭;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⑫,為天下笑。夫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豈獨伶人也哉!作《伶官傳》。

註解

1. 伶官:伶,戲子,或唱戲雜技演員,供皇室娛樂表演的人物。

2. 莊宗:李存勖(勖,粵音「旭」),李克用長子,初襲父封為晉王。公元九二三年滅梁後,即帝位,國號「唐」,史稱「後唐」。莊宗即位後,貪圖享樂,寵信伶官,最後導致後唐覆滅。

3. 晉王:李克用,因鎮壓黃巢起義有功,初獲封為隴西郡王,後又升封晉王。

4. 梁,吾仇也:指後梁太祖朱溫,他原是黃巢起義軍將領,後降唐,與李克用一起鎮壓黃巢起義,因而賜予「全忠」名字,並封為梁王,後來篡唐自立「後梁」。朱溫多次對李克用開戰,更曾設計謀陷害他。

5. 燕王,吾所立:指燕王劉守光的父親劉仁恭。他原是幽州低級軍官,李克用攻取幽州後,以他為留後,並請命於唐,授他為盧龍節度使。後來劉仁恭叛變,打敗李克用,雙方因而結下仇怨。

6. 契丹,與吾約為兄弟,而皆背晉以歸梁:李克用曾於公元九〇五年與契丹首領耶律阿保機結盟,並結為兄弟,約定聯合出兵,消滅朱溫。後阿保機背約,與朱溫通好。

7. 從事:官名,原指州刺史(地方長官)轄下的僚屬,文中泛指一般屬吏。

8. 少牢:古代祭祀時,牛、羊、豕全備的叫太牢;有羊、豕而無牛的叫少牢。

9. 方其係燕父子以組:公元九一二年,李存勖攻破范陽,俘虜燕王劉守光及其父劉仁恭,次年把二人殺死。

10. 函梁君臣之首:公元九二三年,李存勖攻破開封,梁末帝朱友貞(朱溫第三子)及其部將皇甫麟先後自殺,李存勖將他們的首級用木匣子裝起來。

11.一夫夜呼,亂者四應:公元九二六年,貝州軍士皇甫暉等,因夜聚賭不勝遂作亂,邢州、滄州等地駐軍隨後亦相繼叛變。

12. 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伶官郭從謙作亂,率軍攻入宮中,李存勖中流箭而死。


 

練習題

1. 試解釋以下畫上橫綫的字詞: (8分)

a. 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 負而前驅,及凱旋而納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 方其係燕父子以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伶官傳序〉的開首運用了甚麼寫作技巧?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晉王臨終前把甚麼交給莊宗? (1分)

此物分別代表了晉王的甚麼「遺恨」?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摘錄原文說明莊宗誓報父仇的決心,以及怎樣繼承父親的遺志。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後唐由盛轉衰的轉捩點是甚麼?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文章結尾運用了甚麼寫作技巧來提出告誡?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 a.推究、考查原因  b.你的父親  c.收藏  d.繩子

 

2. 文章開首運用了開門見山(1)的寫作技巧,提出「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的論點(1),並隨即以莊宗得天下和失之者的例子作為論據(1),「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引起下文的詳細論述。

 

3. 晉王臨終前把三枝箭(1)交給莊宗。這三枝箭代表了晉王的三項「遺恨」,分別是對梁太祖朱溫設計謀害的仇恨(1)、扶植燕王劉仁恭卻遭打敗的怨恨(1),以及記恨契丹首領背信歸梁(1)。

 

4. 莊宗珍而重之對待父親留下的箭,「受而藏之於廟」接受了並收藏在宗廟(0.5),以後出兵打仗,便派手下的隨從官員,用豬羊去祭告祖先(0.5),從宗廟裏恭敬地取出箭來(0.5),「盛以錦囊,負而前驅」,把箭裝在漂亮的袋子中(0.5),命人揹着在軍前開路(0.5),「及凱旋而納之」打了勝仗回來,仍舊把箭收藏於宗廟(0.5)。「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入於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莊宗用繩子綁住燕王父子(0.5),用木匣子裝着梁國君臣的頭(0.5),走進祖廟,把箭交還到晉王的靈前(0.5),告訴他生前報仇的志向已經完成(0.5)。

 

5. 莊宗繼承父親的志向,面對強敵,不敢鬆懈,艱苦奮戰(1),終於俘虜了燕王父子,又打敗了後梁,意氣盛壯(1),然而「仇讎已滅,天下已定」,當報仇雪恨目的達到後(1),莊宗壯志已酬,變得意志鬆散,沉迷酒色,寵任伶官(1),逐漸積下禍患根源,導致國內叛亂,君臣倉皇逃散,最後莊宗更被自己所寵幸的伶官所殺(1)。

 

6. 文章結尾運用了引用論證(1),借用《書》曰:「滿招損,謙受益」加強說服力,並運用對比論證(1),提出「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教訓(1),告誡君主應以史為鑑,謹記國家政權「得之難而失之易」的道理,呼應開首強調「人事」對於國家興亡的關鍵作用(1)。

 


 

語譯

〈伶官傳序〉歐陽修

嗚呼!盛衰的道理,雖說是天命決定,難道說不是人事造成嗎?推究莊宗所以取得天下,與他所以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了。世人傳說晉王臨死時,把三枝箭賜給莊宗,並告訴他說:「梁國是我的仇敵,燕王是我推立的,契丹與我結為兄弟,可是後來都背叛我去投靠了梁。這三件事是我的遺恨。交給你三枝箭,你不要忘記你的父親報仇的志向。」莊宗接受了箭並收藏在祖廟。以後莊宗出兵打仗,便派手下的隨從官員,用豬羊去祭告祖先,從宗廟裏恭敬地取出箭來,裝在漂亮的絲織口袋裏,使人揹着在軍前開路,等打了勝仗回來,仍舊把箭收進宗廟。

當他用繩子綁住燕王父子,用小木匣裝着梁國君臣的頭,走進祖廟,把箭交還到晉王的靈座前,告訴他生前報仇的志向已經完成,他那神情氣概,是多麼威風!等到仇敵已經消滅,天下已經安定,一人在夜裏發難,作亂的人四面響應,他慌慌張張出兵東進,還沒見到亂賊,部下的兵士就紛紛逃散,君臣們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不知道哪裏去好;到了割下頭髮來對天發誓,抱頭痛哭,眼淚沾濕衣襟的可憐地步,怎麼那樣的衰敗差勁呢!難道說是因為取得天下難,而失去天下容易才像這樣的嗎?還是認真推究他成功失敗的原因,都是由於人事呢?《尚書》上說:「自滿會招來損害,謙虛能得到益處。」憂勞可以使國家興盛,安樂可以使自身滅亡,這是自然的道理。因此,當他興盛時,天下的豪傑,沒有誰能和他相爭;到他衰敗時,數十個伶官就把他困住,最後身死國滅,被天下人恥笑。禍患常常是由一點一滴極小的錯誤積累而釀成的,縱使是聰明、有才能和英勇果敢的人,也多半沉溺於某種愛好之中,受其迷惑而結果陷於困窮,難道只有伶官是所溺的成分嗎?於是作《伶官傳》。

 

 

 

 

文:蘇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