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主導防疫 關乎全球安危 世衞角色的爭議與限制

2020.02.26
22589 22589

封面專題

公共衞生+全球化




世界衞生組織(WHO)一直是全球公共衞生的資訊來源,特別在全球疫情嚴峻的情況下,扮演着關鍵的主導角色。作為全球龐大衞生體系網的核心,世衞每個決策都有着連鎖效應。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爆發,世界各國如臨大敵,維護全球人類健康的世衞卻被批評錯估形勢,直到全球感染人數逼近一萬,才宣布將是次肺炎列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衞生事件」,更被指涉及政治考量。世衞在今次對抗疫情的表現,令其在國際的信任上受到極大的考驗。

對抗未知的病毒,防疫工作要如何避免政治化,也是全球課題。

世衞總幹事譚德塞:在疫情面前,中國政府展現出堅定的政治決心,採取了及時有力的舉措,令世人敬佩。中國公開透明發布訊息,用創紀錄的短時間甄別出病原體,及時主動同世界衞生組織和其他國家分享有關病毒基因序列。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中國政府一直本着對人民健康高度負責的態度,採取了最全面、最嚴格的防控舉措,很多舉措遠超出《國際衞生條例》要求,中方完全有信心和能力,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

白宮首席經濟顧問庫德洛:在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問題上,我們對此刻中國還沒有接受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專家與世衞組織(WHO)人員一道前往的請求感到非常失望,而且中方訊息缺乏透明度,對此美國感到失望。

前世衞顧問克里夫特:世衞組織過於政治化,過於官僚化,醫務人員尋求解決方法時,太過於顧慮社會和經濟的問題,在處理有爭議問題時太膽小,在適應變化時又顯得太慢。技術工作加入過度政治考量,可能會傷害其健康標準制定者的權威和信譽。

前世衞總幹事陳馮富珍:世衞的預算中只有30%是可預測的資金,其他的70%,我必須拿着帽子到世界各地去乞討。當他們給我們錢時,都指定與自己的偏好相關,但這些卻未必是世衞優先考慮的事。因此,如果不解決這個問題,世衞無法像從前那樣強大。

世衞政治化?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肆虐全球的情況下,未能及時做好把關角色?

因應是次疫情嚴峻,世衞的角色更形重要,是全球焦點,但其舉措卻引起不少爭議聲音,同時亦反映世衞處事上面對的限制。

爭議1

為中國抗疫工作護航?

自疫情爆發後,不少聲音批評世衞的發言欠持平,傾向中國。例如當各國政府相繼表示計畫從武漢撤僑之際,世衞則表態不建議各國從武漢撤僑,且對中國政府的防疫能力充滿信心。此外,不少人認為世衞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正式命名為「COVID-19」,是隱諱其地理特徵(前稱「武漢肺炎」)的方式。故此,世衞總幹事譚德塞的處理手法,可能基於中、埃關係等政治因素之說不絕。



爭議2

低估疫情致反應緩慢?

世衞在疫情爆發之初發布了錯誤安全訊息,很可能加速病毒散布?鑑於肺炎疫情全面爆發,世衞組織於1月22日召開緊急會議,報告中表示全球風險為一般。但隨着感染人數暴升,直至1月28日,世衞才承認早前對肺炎疫情的風險評估上犯了錯誤,將風險評估改為「在中國風險非常高、對區域與全球為高風險」。

世衞亦未有在疫情爆發早期及時作出反應,直至1月30日才正式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列為「國際關注的公共衞生緊急事件」,又不建議對國際貿易或旅行實施任何限制,同時又敦促已採取類似措施的多個國家重新考慮。然而,不少國家都沒跟隨其建議,顯然世衞的解釋未能釋除大眾的疑慮。



限制1

依賴少數主要捐助者

世衞多年來營運資金嚴重不足,年預算甚至遠低於富裕國家的衞生部門。由於世衞過於依賴少數主要捐助者,故被質疑因政治和經濟考慮而影響其決定。在捐助者名單中,中國的排名從2016-2017年度的第六名(佔5.14%),上升至2018-2019年度的第三名(佔7.92%),僅次於美國和日本,可見中國在世衞的影響力舉足輕重。

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膠着之際,世衞不時發表具爭議的建議;作為世衞最大金主,撥款佔近25%的美國,最近便有計畫削減一半撥款,這無疑是用金錢對世衞投下不信任票;同時,這亦代表無論在政治或財務方面,世衞面對主要捐助者時,恐怕無法加以反抗。

限制2

缺乏實際權力


世衞於是次應對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時屢惹爭議,亦揭露組織背後更深層次的問題。世衞至今的官方角色是從中國當局收集資訊,然後與全球衞生專家分享,協調各國防疫工作及提供技術支援。可是,在現行國際法下,世衞「無權將其意志強加於其他國家、凌駕政府之上」,故此,即使世衞頒布「國際關注的公共衞生緊急事件」(PHEIC),亦不會獲得更多權力或資源,如要求其他國家採取行動抗疫。

另外,對於發達地區而言,其醫療體系並不需要WHO的支援,例如美國CDC、英國NICE才是主導角色,令WHO在國際間的影響力有限。



Mindmap:世界衞生組織的爭議與限制



學習教材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A



資料B

世衞總幹事譚德塞說:「世衞決定把這場疫症列作國際公共衞生緊急事件,並非因為在中國內地出現的情況,而是因為在其他國家和地區出現的情況。我們最關注的是,病毒可能蔓延到一些醫療保健系統較弱的國家和地區。」世衞此舉意味須立即採取國際行動,可進一步動員國際資源,防範疫情向更多發展中國家乃至欠發達國家擴散;世衞也可向締約國提供進一步援助,其中包括評估控制措施是否適當。

不過,世衞也指出,「毫無理由」因為武漢肺炎就發出對中國的旅遊或貿易限制令。當發生國際衞生緊急事件,限制人流和貨物流通可能會無效,也可能會錯配資源。再者,這些限制性措施可能會妨礙必須性的援助及技術支援,妨礙商業活動,令一些受緊急事件影響的國家的經濟受到負面打擊。

資料來源:摘自2020年2月1日《星島日報》

多角度思考

1.
根據資料A,說明最近世衞在處理疫情上引起甚麼爭議。(6分)

2.參考資料B,國際組織在疫症爆發時扮演甚麼角色?在協調各國共同防疫的工作上有何限制?(10分)

建議答題方向

1.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引發的疫情,於武漢爆發,過去各大媒體都稱之為「武漢肺炎」。而世衞則多番強調「不希望新聞界或其他團體以帶有侮辱性的名字來命名該傳染病」,最後正名「COVID-19」。不少人認為世衞總幹事譚德塞可能會基於中、埃關係等政治因素,對中國有所庇護,故以這種隱諱地理特徵和國家名稱的方式處理。

2.世衞至今的官方角色是從中國當局收集資訊,然後與全球衞生專家分享,協調各國防疫工作及提供技術支援。在限制方面,世衞的決策並非單從衞生考慮出發,同時要兼顧相關建議對各地所造成的經濟影響,特別是對於主要捐款國家;另外,世衞的權力有限,即使頒布「國際關注的公共衞生緊急事件」,也無權將其意志強加於其他國家、凌駕政府之上,亦不會獲得更多權力或資源,要求其他國家採取行動抗疫。

學習工具

世衞角色 議題摘要



這議題的本質是甚麼?

由於處理國際間的公共衞生事務,牽涉眾多政府,各國為了保護自身國家的利益,在公共事務上往往難以達致共識,亦不一定願意就措施合作及配合世衞推行的抗疫計畫,變相拖慢組織的效率。由此可見,世衞在協調跨國防疫工作上的問題和局限。對抗新型未知病毒,防疫工作要如何避免政治化,是全球課題。

議題相關單元


公共衞生
全球化

持份者

‧世界衞生組織
‧世界衞生組織成員國
‧醫護人員
‧受感染病人
‧中國政府
‧旅遊業

相關概念

國際關注的公共衞生緊急事件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of International Concern(PHEIC)


國際關注的公共衞生緊急事件,是世衞認定一個傳染病或其他公共衞生事件「可能對其他國家帶來危害、且需要跨國行動應付」的標籤。PHEIC須要由世衞組織總幹事宣布,但在這之前,總幹事會召開緊急會議,並參考會議成員提出的建議,以做出最後裁決。同時,緊急會議與總幹事也會針對當下疫情提出暫時性建議,以供各國在應變時參考;這些建議通常包含了旅遊限制、貿易限制、邊境檢疫等與經濟、民生、國安息息相關的政策措施。

關鍵詞

‧世界衞生組織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冠狀病毒 Coronavirus
‧快速測試 Quick Testing
‧傳染病 Communicable Diseases
‧健康申報 Health Declaration
‧呼吸道感染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須呈報傳染病 Notifiable Infectious Diseases
‧家居檢疫 Home Quarantine

你對此議題的見解為何?

﹙請填寫﹚

參考資料

‧相信WHO? Trust WHO
http://viewpoint.pts.org.tw/ptsdoc_video/相信who/

載自2020年2月26日《S-file通識大全》

文:時光 圖:星島圖片庫、網上圖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