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上繳或下放 善用利是錢

2020.02.21
22552 22552

題目:
有些父母會收起子女的利是錢,有些會在過年後交予子女。你認為父母應該怎樣處理孩子的利是錢?


參考材料一

農曆新年是小朋友的大日子,因為他們都會收到利是。
有些父母可能要孩子全數「上繳中央」,幫他們代為保管,或因家庭經濟需要而用孩子部分的利是錢補貼新年的額外開支。孩子感到失望是可以理解,你可以向他們解釋當中的原因,跟他們分享家庭的經濟狀況。如代孩子將利是錢存入銀行保管,亦可藉此解釋儲蓄的好處。坦誠讓孩子知道原因會令他們較容易接受,也可培養孩子的同理心。
不過在情況許可下,父母可以將部分利是錢交給孩子,其實金額多少並不是最重要,而是給孩子機會學習他們怎樣分配利是錢。

摘自投資者及理財教育委員會「錢家有道」網站

 


參考材料二


 

參考材料三

無論利是多與少,家長最擔心的一定是小朋友亂花錢,更會趁這個時候教小朋友理財概念,從小培養正確的價值觀。
有專家提醒,利是錢是代表長輩給予小朋友的祝福,故擁有權應屬於孩子,家長則可扮演共同管理的角色,助小朋友善用金錢。但他提醒,期間家長必須與子女保持溝通,例如可以一起拆利是,並記錄每年的利是錢金額,又可以一起討論利是錢將來的用途,增強透明度,以免子女覺得利是錢上繳後就「一去無回頭」。

摘自《大公報》2019年1月30日

 


 

小組討論

以5 人為一組,準備時間10 分鐘,全組的討論時間為15 分鐘,每位同學設有1 分鐘首輪發言時間。

討論點

‧長輩派利是的原意是甚麼?
‧通常父母會怎樣處理利是錢?為甚麼他們會這樣做?
‧父母怎樣看子女收到的利是錢?子女的看法又怎樣?
‧理財概念是怎樣形成的?

答題技巧小貼士:

✓題目沒有指定「二選一」,而是問「應該怎樣處理」,所以可提出各種不同做法。
✓丙的看法和乙有點相似,實質是「同中求異」。討論過程中,丙可表明「部分認同」乙,然後強調自己的不同,以示自己曾經消化過他人的觀點。

 


 

觀點舉隅

甲同學 認為應該收起利是錢
‧ 每到新年,父母的開支都會大增,例如辦年貨、買新衣等,還要封利是給親友的子女,所以父母收起利是錢來補貼支出也很合理。
‧ 不少父母會以利是錢代子女投資和購買教育基金或保險,這些長遠投資都是為子女着想,而且投資了的金錢名義上仍然屬於子女。
→ 結論:一方面沒有違背利是錢作為長輩給小朋友祝福的理念,同時也能教育子女等待更好回報的理財觀念。
‧ 只要和子女妥善溝通,解釋清楚收起利是錢的用途,也有教育子女理財的效果。

乙同學 認為可將利是錢交給子女
‧ 利是錢是長輩給小朋友的祝福,名義上是屬於子女的,所以應交予子女。
‧ 只要父母和子女一同管理利是錢,不但不怕子女亂花錢,更可按子女年紀教導不同的理財觀念。
→ 舉例:子女年紀小,父母可以定下規則和金額,例如「錢分三份:儲蓄、消費、捐助」,可由子女自己決定如何消費和捐助對象。
→ 舉例:子女年紀稍大,父母可以教育「需要」和「想要」的分別,以及投資、回報等複雜觀念,再和子女共同決定利是錢的分配。

丙同學 認為應按子女年紀作不同分配
‧ 歸納甲、乙看法:無論是上繳或下放,最重要的是溝通。
‧ 反駁乙:子女年紀不同,所教的觀念當然不同。但當中「共同管理」部分,處理方法有很大程度的不同。
→ 舉例:子女年紀小,父母應該收起大部分利是錢,用作儲蓄或投資。子女未必理解投資機制,要待子女成長才能說明。
→ 舉例:子女年紀稍大,即使到了中學,亦未必能作出正確的投資決定,必須由父母處理。但此時父母應下放更多利是錢,讓子女學習為自己的理財決定負責。

 

文:柯穎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