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悠閒暢遊鹽田梓
2020.01.17鹽田梓的前世今生
近年來,每逢假日的西貢遊人極多。如想感受大自然但又喜歡寧靜一點,距離西貢碼頭十五分鐘船程的鹽田梓,絕對是不錯的選擇。為推動當地發展,近年村民積極推動不同保育和教育工作,延續鹽田梓的傳統特色。登上小島,沿途既可看到昔日的鹽田風光,還有許多散布島上、創新的獨特藝術作品。遠離繁囂之餘,亦可感受藝術與大自然的互動。
歷史悠久 煥發生機
鹽田梓位於西貢區,至今已擁有三百年歷史。「鹽田梓」又叫「鹽田仔」,顧名思義,鹽田是生產鹽的地方。這裏曾有多達六畝的鹽田,鹽產量足以供全西貢之用,可見當年的繁盛。不過,後來由於市區發展迅速,村民紛紛外遷生活,盛極一時的鹽田梓一度淪為無人居住的小島。放棄曬鹽後,鹽田亦轉變為魚塘。近年來,經過村民多番努力後,部分荒廢了的鹽田得以復修,二〇一五年更獲頒「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傑出獎」,鹽田梓塵封已久的曬鹽技術不僅重見天日,更得以繼續傳承下去。
島上的原居民為客家陳氏家族, 以曬鹽和捕魚為生。雖然這是一條傳統客家村落,但全村人都信奉天主教,所以遊覽鹽田梓時,可以感受到客家文化、天主教文化和豐富自然生態共冶一爐的獨特風貌,非常難得。
●鹽田梓從島上的鹽田而得名。
著名地標
鹽田梓面積不大,不過島上有兩個很出名的地標──教堂和學校。尤其是教堂,不但歷史悠久,而且造型獨特,吸引不少人慕名前來「打卡」,相當值得一看。
聖若瑟小堂
作為傳統客家村落,鹽田梓看似與西方的天主教風馬牛不相及,但其實早在十九世紀,此地不但已有意大利傳教士傳教,全島村民更都領洗奉教,並捐出一大塊空地給教會以興建小聖堂和學校。
於一八九〇年落成的聖若瑟小堂,就正正見證了這段歷史。作為鹽田梓村的地標,小堂糅合了天主教和客家村落的特色。前端為聖所,長形的小堂兩邊放置了兩排木製跪座。在羅馬式建築的教堂正門外,另建有一道向南的側門,體現了客家建屋文化中坐北朝南的習俗。直至現在,小堂於每年的五月份仍會舉行一年一度的聖若瑟主保瞻禮,讓村民通過宗教活動維繫感情。
●聖若瑟小堂獲評為二級歷史建築。
●小堂內部簡樸清幽,切合周遭寧靜的自然環境。
澄波學校
文物陳列室的前身為鹽田梓村內唯一一所小學——澄波學校。澄波學校是傳統村校,為鹽田梓和附近村落的小朋友提供教育。學校規模雖然細小,但師生關係密切,是村民間共同的美好回憶。在學校停辦後,村民把課室改建成文物陳列室,展出村內的客家特色文物。
●文物陳列室內展出了各種不同的客家文物,包括稱為「激死蟻」的埕,以凹槽注水設計防止螞蟻爬入埕內。
●文物陳列室內還保留着從前村校的學生課本和習作。
以藝術連結人與自然
由上年開始,鹽田梓展開了為期三年的藝術計畫,目標為將小島塑造成一所開放式博物館。早前舉行的「鹽田梓藝術節2019」大獲好評,請來多位本地藝術家,創作特色各異的藝術品,散布在島上的不同角落,遊人閒逛的時候,隨時會有驚喜。
鹽田梓.鄉情
散布於島上不同建築的窗框上、共有一組七件的玻璃彩繪,呈現了昔日村民在村內生活的重大點滴,包括嫁娶、天主教生活,以及從前客家婦女日出而作的工作情景,讓參觀者從色彩豐富的畫面,感受往日鹽田梓的鄉情。
●玻璃彩繪散布於島上不同建築,例如圖中的村屋窗框上。
鹽.光折射
同學們知道鹽的結晶是立方結構嗎?有藝術家以此為創作靈感,用鏡面不鏽鋼製成不同大小和形態的正方顆粒,模擬鹽結晶的模樣和折射光綫的特點。此外,藝術家亦將村民的回憶刻在「鹽粒」上,象徵只要每人都願意出一分力,通過折射,便可一同照亮這個家。
●藝術家將村民的回憶刻在藝術品上。
流波.行雲
鹽田梓村民為傳統客家人,通常由男性負責出海捕魚,女性負責田耕。每當漁民帶着漁獲上岸,便會因看到碼頭上的石躉,知道能夠安全歸家而感恩。藝術家以之前被颱風「山竹」吹倒的島上老樹,重組成一張以海浪與雲霧的形態為藍本的長椅,訴說村民與大自然共存的故事。
●大家可坐在長椅上,感受昔日村民與自然共存並生的體驗。
●負責設計「流波.行雲」的藝術家黃卓健(圖右)向遊人講解作品的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