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捨「義」取「生」?
2020.01.14題目:
孟子曾提過「捨生取義」,但有人認為失去了生命,就不能再彰顯正義,因此應在生和義之間選擇生命,你同意嗎?
參考資料一
我要強調的是,當孟子說做人應「捨生取義」時,他的前提是「兩者不可兼得」。只有當「生」與「義」產生衝突並且不得不二擇其一時,我們才需要,亦應該捨生取義。
「但我生活中遇到兩種欲嘅衝突,最多都係喺『食多一件蛋糕』同『要着到嗰條裙』之間,或者喺『同阿基去打波』以及『同阿琪去拍拖』之間,點有機會遇到『生與義』或『生與尊嚴』嘅兩難處境呀。」
是的。我們大多數人都不需要在平時面對生與義的抉擇。但孟子要說的是,當和「公義」或「尊嚴」不能並存時,如果連「生存」那麼重要那麼值得追求的欲都應該捨棄,那麼對於一些比「生存」更小兒科得多的「欲」,如名利、如面子、如職權、如生意興隆、如交通便利等等,是不是更應該置後呢?
摘自《星島日報》2019年12月19日
參考材料三
齊大饑,黔敖為食於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屨,貿貿然來,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嗟!來食 ! 」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曾子聞之曰:「微與!其嗟也可去,其謝也可食。」
語譯
齊國發生嚴重災荒。(富人)黔敖熬了粥擺在大路邊,用來給路過飢餓的人吃。過了很久,有個飢餓的人用袖子蒙著臉,拖著鞋子,昏昏沉沉地走來。黔敖左手拿著食物,右手端著水,說道:「喂!吃吧!」(饑民)抬起頭瞪大他的眼睛,盯著他,說:「我就是因為不願意吃帶有侮辱性的施捨,才落到這個地步!」於是(黔敖)跟在後面道歉,最後(飢餓的人)因為沒有吃的餓死了。曾子聽到這件事後說:「不要這樣啊!黔敖無禮呼喚時,當然可以拒絕,但他道歉之後,則可以去吃。」
摘自《禮記‧檀弓下》
小組討論
以5 人為一組,準備時間10 分鐘,全組的討論時間為15 分鐘,每位同學設有1 分鐘首輪發言時間。
討論點
1. 生和義各有甚麼好?為何古人經常強調義比生重要?
2. 捨生取義對個人和社會有甚麼正面或負面影響?
3. 換成捨義取生,又會帶來甚麼影響?
答題技巧小貼士:
✓支持捨生取義的古語很多,尤其是範文中孔孟也有提及,但同學不宜只引用這些句子而不作闡述,反而應着重句子背後的意義和精神為何是正確或應該實踐。
✓捨義取生看似不符合道德精神,但只要能從其他角度指出其可取之處,那麼言之成理亦可。
觀點舉隅
甲同學 不同意生命先於道義
‧ 很多先哲提出捨生取義並非沒有其道理的。固然,生和義同樣重要,沒有人想失去其中一項,但假若只能二選一時,就應先保存道義。
‧ 沒有人會想無端失去生命,但如果為了生存而無所不用其極,破壞道德倫理,就會失去人性。
‧ 這樣的人,如同很多背信棄義的人,如秦檜、吳三桂等,勢必遭受世人謾罵,即使一個人能承受如此壓力,他也失去生命價值和意義。
‧ 引用名句: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 有殺身以成仁。」
‧ 結論:即使我們不是聖賢,但也應有志氣、追求仁義,所以應如孟子所說,要殺身以成仁,捨生取義。
乙同學 同意生命先於道義
‧ 失去生命,不但對自己造成傷害,對社會他人亦未必有好處,所以保存性命要緊。
‧ 舉例:古時一些義士,如抗元名士文天祥,他寧死不屈,捨生取義,不但喪失自己性命,國家也救不了,對個人、社會也沒有益處。
‧ 反之,春秋時期的越王勾踐,敗於吳王夫差後,為了保存性命,不惜為吳王做盡所有苦差,雖身受屈辱和失去國家,但卻能換取之後的自由,因而做到反敗為勝。
‧ 結論:投降看似為個人利益拋棄家國大義,但只要能夠保持初心,那麼君子報仇,十年未晚,先保存性命,才能為之後的大義而努力。
丙同學 同意生命先於道義
‧ 生命誠可貴,沒有生命,甚麼也做不成,更遑論彰顯仁義,所以我會選擇生命。
‧ 舉例:從不少古文中,我們都看到主角選擇捨生取義,例如荀巨伯探望患病朋友,即使胡人攻城也冒着生命危險,不拋棄朋友,最終感化胡人。
‧ 可是,生命只有一個,每次都以之冒險並非明智之舉。
‧ 孟子說人要找回本心,不要為了一些如「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等利益而忘記義。但沒有生命,又如何找回本心呢?
‧ 結論:選擇生命,並非要背信棄義,而是讓自己學習做到不要見利忘義,這樣才能以身作則,彰顯正義和公義,為社會帶來正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