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古代防寒大法

2020.01.14
22376 22376

    氣候暖化,天氣時冷時熱,不過古時中國以二十四節氣為準,為日常生活做好準備,下周一就是「大寒」,古人是怎樣禦寒的呢?


 

衣:集腋成裘 皮草保暖

    古人在寒冬下外出,總不能攜帶笨重的火爐,只能靠冬衣保暖。大戶人家多穿着以動物毛皮製成的衣服,稱為「裘」, 如較為名貴的貂皮和豹皮,以及較常見、被視為粗品的羊毛皮。現在所用的成語「集腋成裘」中,「裘」說的正是以動物毛皮製成的衣服,指積聚眾多狐狸腋下難得之小塊白皮毛,製成珍貴的白狐裘。成語後來用作比喻積少成多,集眾人之力以成一事,則是中文運用的演變。貧窮人則穿着以亂麻及舊絮製成的長袍。

●以動物皮毛製成的裘在古代十分普遍。

    說起富貴人家的皮裘,《紅樓夢》有一則著名小故事。第五十二回「俏平兒情掩蝦鬚鐲 勇晴雯病補雀毛裘」中,話說寶玉有一件孔雀毛大衣破了個洞,由於太珍貴,沒有工匠敢胡亂縫補,結果晴雯帶病半夜為寶玉縫補,本身快要痊瘉的身子,又再病倒了,令寶玉感動不已,二人感情進一大步,所以「晴雯補裘」這一段亦多成為戲曲和畫作的題材。


 

食:圍爐取暖 飲食進補

    說起冬季美食,不少人會想到火鍋,一班朋友圍爐「烚下烚下」最滋味。別以為火鍋是現代發明,早在八百多年前的宋代,已有吃火鍋的記載。宋人林洪在冬季遊五夷山,在雪地裏得到一隻兔子,卻無廚師可以烹製,便將火爐放在桌上,上面放置一鍋水,把切成薄片的兔肉放進去涮。調味方面也十分講究,以酒、醬及椒料調成汁,配以兔肉進食。

•火鍋不論在甚麼時代都大受歡迎。

清帝火鍋宴客
    煮法簡單、食用方便的火鍋,一直大受歡迎。到了清代,火鍋開始興盛起來,不論民間還是宮廷,都可見其蹤影。清代帝王的冬季食單上,便有野味火鍋、羊肉火鍋及生肉火鍋等。皇帝也愛以火鍋宴客,乾隆皇帝曾辦五百多桌宮廷火鍋;嘉慶皇帝登基時,則用了一千五百多個火鍋來擺「千叟宴」,規模令人驚歎。

    中國人講求「春夏去濕, 秋冬進補」,到了寒冬,靠飲食習慣改善身體狀況十分平常,所以也有「早喝人參黃芪酒、晚服杞菊地黃丸」的說法,而進補食物方面,常見的有燒酒雞、藥燉排骨、人參雞等。廣東人則會以瓦鍋蒸煮糯米飯,糯米味甘,性溫,比普通米含糖分高,具有禦寒滋補功效。另外,紅棗、桂圓和湯圓等都是冬日滋補糖水。

•冬天吃滋補食品進補,令身體暖和。


 

住:獨有建築 另類暖氣系統

    室內暖氣解決現代人防寒的問題,古代也有「暖氣系統」,如紫禁城一些主要宮殿外設有火窖,暖氣通過地下火道傳送到建築物下方,令室內變得溫暖。火窖灶口設在殿外廊子下,坑洞約有一米多深。昔日康熙、同治及光緒帝的婚房坤寧宮東暖閣,就可見到這種保暖設施。與放置在室內的火盆相比,設火窖及火道令屋內環境較為整潔及衞生,亦可令整座建築物變得和暖。
溫室花「椒」取暖
    即使不用火,古代皇帝也有方法取暖。漢代未央宮設有溫室殿,作為皇帝冬天的住處。殿內特別之處,是以花椒和泥塗抹牆壁,具有保溫及防蟲蛀的功效,以現代眼光看來,好像有點難以置信呢!殿內也有其他保暖設備,例如牆面披掛錦繡,亦有屏風及毛毯等。
手爐精緻如藝術
    以前生活沒有暖包和暖蛋,但有專供暖手用的手爐。以銅製的手爐,內燒木炭,爐上有提梁,冬日可捧於手內取暖。以前的衣服多是闊袍大袖,手爐可置於袖中或懷中帶着,所以又有「袖爐」、「捧爐」的名稱。手爐造工精細,多為大戶人家所用,在取暖之餘也可作為觀賞之物。除了暖手的爐,古代還有足爐,可放置在座位前,腳踏在其上取暖。另外,宋朝亦有一種特殊的保暖用具,叫做「湯婆子」,作用類似於熱水袋,又稱「錫夫人」、「腳婆」。

•沒有暖包的年代,富家小姐會把手爐捧在手心中取暖。

•手爐設計及手工精緻,可作藝術品觀賞。


 

行:暖轎 暖耳 出行不怕

    天寒地凍外出,實為苦差一件。古時以轎代步,冬天的時候,會以帷幔遮蔽,可防寒,稱為「暖轎」;相反,夏天之時則會以紗圍繞,遮擋太陽之餘又透氣,稱為「涼轎」。至於日常外出的時候,帽子是必備裝備,如在五代至宋朝,騎馬出門時會頭戴風帽,禦寒且擋風沙;到了元朝,不少人以皮暖帽、銀鼠暖帽保護頭部,在很多畫作都可看到。至於明代,有記載皇帝賜予入朝百官「暖耳」,即如現代人所用的耳套,而且多用狐皮之類的物料製成,保暖程度加倍。

文學中的冬天
    北方冬天下雪,漫天飛雪的美景,當然成為文人墨客筆下的題材。可是寒冷的天氣,日常生活過得一點都不容易,對貧苦百姓來說,更是艱難,寫實的題材,與描寫雪地美景的詩詞,大相徑庭,當中最著名的作品,要數到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賣炭翁〉。
    炭在古代是最常用的燃料,但當皇宮裏需要物品,就派人去市場上拿,是公開掠奪。其中「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一句,說明寒冬已經很難捱,老翁為了生存卻祈願天更冷一點,才可令炭賣得好價錢。全詩揭露了老百姓受剝削,也同時表現出了作者對下層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文:胡嘉儀、區美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