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人造肉掀飲食新趨勢 肉食革命救地球?

2020.01.13
22359 22359

封面專題

全球化+公共衞生+能源科技與環境






隨着全球人口和經濟急速增長,傳統肉食供給或難以滿足未來的龐大需求。近年人造肉大行其道,不少科技企業紛紛嘗試研發更貼近真肉質感和味道的人造肉,包括由植物仿製的牛肉、雞肉甚至乳製品,以至實驗室培植肉,均有望紓緩由畜牧業引致的氣候變化和環境破壞等問題,成為一股飲食新趨勢。

在近期亞馬遜雨林大火及非洲豬瘟疫情蔓延的情況下,大眾更積極減少食肉,為人造肉發展帶來了巨大商機,但社會對人造肉的環保和健康價值仍存在不少爭議,要成功推動這場「肉食革命」,各方須面對甚麼挑戰?

新聞資訊摘錄

非洲豬瘟令一斤瘦肉索價過百元,亞馬遜雨林大火更掀起全球戒食牛肉的聲音,以全素為賣點的「人造肉」近月乘機崛起。業界指出,西方的人造肉挑戰「食肉獸」市場,製成品追求與肉食相同的味道及口感,讓食客難分真假,隨着人造肉愈趨普及,價格有望比肉類便宜,吸引力更大。

資料來源:摘自2019年9月4日《星島日報》

人造肉品牌負責人:隨着人造肉技術發展愈趨進步,口感與真肉幾乎一樣,當人造肉進入大型連鎖品牌的菜單後,價格將會更親民,甚至比真肉更便宜,有望成為更多消費者餐桌上的選擇。

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動物遺傳學家Alison Van Eenennaam:現時在實驗室生產人造肉需要耗用熱力、氧氣和電力等,這些過程會耗用大量能源,增加二氧化碳排放,損害生態。

香港餐務管理協會顧問莊棣華:業界在選用食物原材料時,應盡量採用一些已熟知的健康食用素材,或在餐單上以食品標籤列明成分,讓食客自行選擇。

食物安全中心:市民購買人造肉製品前應仔細參閱包裝上的食物標籤,以清楚了解產品的成分,避免攝取過量鈉、脂肪以及人工添加劑,對健康造成不良影響。

分析:

人造肉崛起的誘因

1.環保考慮

早前亞馬遜雨林大火的事件在全球掀起了一陣減食肉的風潮,進一步推動人類改變飲食模式。事實上, 農業和畜牧業導致二氧化碳排放增加、生態環境失衡,進一步加劇氣候變暖,後者更會造成土地沙漠化。去年年中一份由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107位科學家撰寫的報告指出,人類減少吃肉將能大幅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因此,人造肉的出現便為大眾提供了另一項能改善環境的飲食選擇。

2.素食主義興起

近年社會流行素食主義,人們愈來愈注重健康飲食。根據世界衞生組織報告,一些紅肉和加工肉類如牛扒、漢堡、香腸等容易引發心血管疾病和增加患癌風險,因此,以植物蛋白製成的素肉便受到一些素食者青睞,當中不少人認為人造肉含有高蛋白質,其脂肪含量亦較低,能滿足消費者追求更健康飲食的需求。

3.維護動物權益

為了滿足人類對肉類的龐大需求,不少農場採取工業化的養殖模式,飼養動物的環境擁擠且惡劣,在豢養或屠宰的過程中,動物甚至會遭受虐待,嚴重損害牠們的權益。隨着社會要求善待動物的聲音愈發高漲,利用植物蛋白或動物細胞培育而成的人造肉更容易獲大眾接受,造就了人造肉的崛起。

4.保障食物安全

動物在屠宰的過程中容易受污染,人造肉則能避免動物病毒如大腸桿菌、寄生蟲及抗生素等威脅,保障食物安全。例如最近在中國爆發的非洲豬瘟,導致豬肉供應短缺,疫情更蔓延至亞洲其他地區,豬肉價格幾度暴漲,造成食物供應及安全危機。因此,人造肉的普及能降低大眾對肉類食物的需求,杜絕食物安全的問題。



爭議:

發展人造肉有問題?


1.環保效益

發展人造肉可減少畜牧業規模,長遠有望紓緩相關產業帶來的溫室效應問題,以及由動物排泄物、肥料、飼料等引致的土壤和水資源污染。然而,不少學者同時指出,利用細胞培植的肉類雖不會釋放大量甲烷和一氧化二氮等溫室氣體,但培植過程須耗用大量電力和能源,同樣會增加二氧化碳排放。此外,現時較為流行的素肉多採用植物蛋白如大豆、花生等作為製作原材料,但大量種植意味着需要砍伐更多樹林,可見轉食人造肉對氣候和自然環境仍然有危害。

另一方面,雖然人造肉可避免由飼養動物及種植時使用殺蟲劑引致的污染問題,但於實驗室培養人造肉時,無可避免會產生一些有機或化學分子,而這些物質一旦殘留水中,或會影響生態甚至人類健康,由此可見,人造肉的製造過程或會產生新的污染問題,社會應多加注意。

2.健康風險

不少人認為人造肉比傳統肉類食品更健康,但亦有人指出人造肉亦是一種高度加工的食品,因為不少製造商為了保持產品的口感和增加逼真度,在製作過程中會使用植物油,同時加入添加劑、防腐劑等,若人體攝取過量含鈉的調味料和添加劑,一樣會增加患上心臟疾病的風險,對人體健康構成隱憂。此外,由於新興的實驗室培養肉仍處於研發階段,未能有效評估其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因此長遠仍存在風險。

3.傳統認知

雖然人造肉技術近年發展迅速,研製成本亦大幅降低,其外觀、口感、味道與一般真肉亦十分接近,但仍有不少人對人造肉的營養價值和口感抱持質疑態度,認為從實驗室培育出來的人造肉始終不及真肉口感來得「自然」,例如過去的中秋節,有內地人造肉公司推出「人造肉月餅」,有試食者指月餅缺少「肉香」,而且大部分人亦表示仍以傳統月餅為首選,反映要改變大眾對肉類的傳統認知仍有一定難度。

Mindmap:人造肉發展現況與隱憂



學習教材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A

全球各國對肉類市場的需求龐大,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預計,未來肉類產品將會出現缺口,中國作為全球肉類消費量最多的國家,其消費量將會持續增加,到了2030年,中國肉類產品的供給缺口將達到3,800萬噸以上。



資料B

人造肉近年掀起熱潮,並愈來愈多元化,其中一種為實驗室培植出來的「試管肉」,即是抽取動物的幹細胞,再加入筋膜、營養素及其他添加劑,然後置於容器中慢慢培養為肉塊。美國有科學期刊於2017年發布了一份關於美國人對人造肉類接受程度的調查,有近七成受訪者認為「可以一試」,但僅得三分之一人願意長期食用或認為人造肉有機會取替肉類,而拒絕進食人造肉的人則佔兩成。

不少人表示,擔心人造肉會引致健康問題,亦有人認為由實驗室培植出來的人造肉違反自然,日後甚至可能出現「試管人肉」餐廳,引發道德倫理問題。

資料來源:綜合各大報章報道

多角度思考

1.
參考資料及就你所知,指出及說明人類持續消耗肉類引起的兩個問題。(6分)

2.有意見認為「人造肉將來可望完全取代真肉」,你在多大程度上同意此說法?解釋你的答案。(8分)

建議答題方向

1.
‧肉類產品供給出現缺口:全球肉類消費量屢創新高,根據資料A,全球肉類消費量最多的首五個國家及地區,包括中國、歐盟、美國等,其2018年的總消費量達到20,645萬噸,未來肉類生產將會跟不上龐大的肉類需求,導致供給出現缺口。
‧農耕地和水資源短缺:全球人口急速增長,若人類繼續以現時速度消耗肉類,畜牧業和農業規模將會擴大,導致可耕農地和水資源面臨嚴重短缺,加劇全球饑荒問題。

2.同學可以自由發揮作答。(同意──環保效益:人造肉可避免畜牧業和農業帶來的全球暖化問題;滿足肉食需求:解決人口增長引致的糧食危機,填補肉食供給缺口;不同意──不符經濟效益:現時生產人造肉的技術耗時,加上成本高昂,難以大規模生產;健康風險:實驗室人造肉含有多種添加劑,降低營養價值;飲食習慣難改變:大眾對傳統肉食的認知難以改變,要在市場普及有困難。)

學習工具

人造肉趨勢 議題摘要





這議題的本質是甚麼?

人類對肉食需求一直有增無減,導致畜牧業規模日益擴大,成為溫室氣體的主要排放源,加劇全球暖化。由於全球暖化和糧食危機等問題迫在眉睫, 加上早前亞馬遜雨林大火掀起戒肉熱潮,使人造肉受到各國市場關注。

近年新興科技不斷完善人造肉的質素,甚至媲美天然肉食,可紓緩氣候變化和解決糧食供應問題,既符合人類發展模式,亦有助實現可持續發展,不少人視之為傳統肉食的替代選擇,但發展人造肉的同時仍須考慮其可能引發的健康風險和環保效益等問題。

議題相關單元


全球化
公共衞生
能源科技與環境

持份者

‧消費者
‧動物維權組織
‧環保團體
‧人造肉研製人員
‧餐飲企業
‧投資者

相關概念

人造肉 Artificial meat


人造肉共分為「植物肉/素肉」和「培養肉/試管肉」兩種,前者是由植物蛋白質製成的仿製肉,經加熱、擠壓和冷卻等工序使其具有真肉的外觀和口感;後者則是利用動物的幹細胞培育而成的肉製品,過程中會加入不同的營養劑和添加劑,以貼近真肉的質感和味道。為了降低大眾的肉食需求,以應對氣候變化和人口增長危機,各國科企近年紛紛投資開發人造肉市場。

關鍵詞

‧素食主義 Vegetarianism
‧食物安全 Food safety
‧氣候變遷 Climate change
‧飲食模式 Dietary patterns
‧動物權益 Animal rights
‧人口危機 Population crisis

你對此議題的見解為何?

﹙請填寫﹚

參考資料

‧豬瘟火災掀戒肉潮 人造肉乘勢崛起
https://bit.ly/2R2gHwU

‧聯合國《氣候變遷與土地報告》
https://bit.ly/33w6D1K

載自2020年1月13日《S-file通識大全》

文:銀 圖:星島圖片庫、網上圖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