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辭舊迎新
2020.01.10農曆新年將至,辭舊迎新,是眾人的期盼。先來解題:「辭」即告別之意,例如:辭別、辭行、辭歲。舊俗農曆除夕晚上,家中晚輩向長輩行禮,互祝平安,叫做「辭歲」。「辭舊」也說「送舊」,舊事辭退,新的事情到來。「辭舊迎新」,也說「送舊迎新」。
講究的對聯
傳統對聯多描繪春光明媚、花紅柳綠,一片宜人春色。上聯:綠柳舒眉辭舊歲,下聯:紅桃開口賀新年;橫批:辭舊迎新。對聯講究意象相對:「綠柳」對「紅桃」,「舒眉」對「開口」,「辭舊歲」對「賀新年」。對聯還講求平仄相對:上聯的「歲」字是仄聲字,下聯的「年」字是平聲字,合乎「仄起平收」的格律。張貼對聯,與古書豎排印刷的閱讀習慣一樣(如今印刷品多改為橫排),先上後下,由右而左。因此,上聯(末字是仄聲字「歲」)必須貼在我們目視的右邊,下聯(末字是平聲字「年」)則貼在左邊。這個千年傳統,不要搞錯!據此原則,不妨在春節期間,檢視你所見的對聯張貼位置是否合宜。
「新」出於「薪」而勝於「薪」
「過新年,穿新衣。」新與舊,是時間軸上的兩個相對點,有新有舊,有舊有新,隨着時間的轉移,新人變舊人,新衣成舊衣。新舊總是相對的。古人造字的時候,如何表達「新」的意思?多麼抽象啊!今日薪水的「薪」,就是古代的「新」。「柴薪」的「薪」本作「新」。
「新」的本字作為動詞用(用斧砍伐木材),是個形聲字,從斤,從木,辛聲。古文字中,甲骨文象人們手拿斧斤之物,砍伐樹木,用作生火煮食。古人懂得用草木柴薪生火,是一件了不起的事;進入熟食時代,柴薪是非常重要的煮食材料。要吃熟食,必須有「薪」有「火」。成語「薪盡火傳」,鮮活地展示一個畫面:古人燃燒柴火,一根緊接着一根,火苗永不熄滅。「薪盡火傳」,也作「薪火相傳」,比喻學問傳授不絕,文化傳承,綿延不盡。人們常說,一個漢字,就有一個故事。「新」是「薪」的本字,「薪」是後起字,為了區分「柴薪」與「新舊」兩義,在新字的上方,加上草花頭(艹),強調與草木類型有關,成了今日通行的「薪」。此後,「新」與「薪」各有歸屬,開枝散葉。表示新舊義的「新」字,成詞眾多,數量十分可觀。反之,「薪」字成詞則較少。
人類由以物易物,改為以貨幣進行買賣活動,是文明的標誌。打工仔每月拿到的工資,是生活開銷的支柱。月底發工資,粵語說「出糧」(粵語詞還有:「糧單」、「糧期」等等的用法),因為拿到工資,糧食就有了着落,生命就有了保障。從古代「柴薪」到今日的「薪酬」、「薪俸」、「薪金」、「薪水」和「薪資」,柴薪與金錢,形體雖異,但其重要性,卻沒有兩樣。
貪近不忘「舊」
新舊的「新」,是個形容詞,與「舊、老」相對。例如:「新春」、「新低」、「新風」、「新高」、「新貴」、「新婚」、「新居」和「新綠」等等。構詞時,表述人物的年久陳舊,說「老舊」,老舊成詞,粵語說「舊」,普通話一般說「老」,粵語和普通話各取一字,普通話說:「老同學」、「老朋友」、「老同事」。值得一提的是,廣東人善於烹煮湯品,以長時間熬煮湯料(一般放進中藥等作料),飲用後,起到滋補作用(食療),這就是流通港澳的「老火湯」。現在,廣東飲食文化的「老火湯」已經進入北方地區,普通話也接受「老火湯」這個說法。
說到「老」字,形容食物烹調時間過長,普通話會用上這個「老」字,例如:(1)雞蛋煮老了。(2)青菜不要炒得太老。在例句中,「老」都指過了火候。
著名畫家吳冠中先生(1986)說過:港人永遠在追趕新生活、新理想。眼下,來到2020年元月,讓我們充滿期盼,迎接新的一年。但願新希望、新氣象的到來,洗滌我們心中的塵垢。舊事已過,一切都是新的了。
知識窗
港台地區,新舊的舊,繁體作「舊」,內地簡體作「旧」。舊,從臼得聲,字形的下方部件,是「臼」(舂米器具)不是「田」。努力奮鬥前行的「奮」,下從田,象大鳥伸展翅膀起飛貌。古詩「奮翅起高飛」,形象鮮明。辭舊迎新的「舊」,努力奮鬥的「奮」,字形相近,但不盡相同。舅舅的「舅」,上方部件也是臼。臼、舊、舅、就、救、咎、疚、柩等,都讀jiù。
考考你
粵語說「舊年」,普通話該怎麼說?
答案:去年
林建平
●香港中文大學普通話教育研究及發展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