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師與學校會否被AI取代?
2020.01.10題目:有了人工智能(AI),學生可以在家中以「人工智能課堂」自學,再不需要學校和老師了。你認同這個看法嗎?試討論並達成共識。
參考材料一
日本教育部明年起將引入會說英文的人工智能(AI)機械人,來協助全國約五百個課室的學生學習英文,以提升學生和老師的英文水平。
「市面上的人工智能機械人具備各樣功能,例如糾正每個學生的英文發音,這是老師難以做到的。」負責國際教育的官員補充:「人工智能是試點計畫的其中一個例子,我們正研究其他方法,例如利用平板電腦應用程式(App)學習,及讓英文為母語的老師在網上授課。」
日本在英文教育上面臨不同問題,包括很難找到合資格的英文老師、各學校又普遍缺乏經費另聘受過訓練的語言教學助理等,故望利用科技彌補不足。
摘自《星島日報》2018年8月22日
參考材料三
研究創新科技的權威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一直致力使AI普及化,同時建立富創意、同理心、道德及共融的公民社會。該院校媒體實驗室媒體藝術與科學副教授Cynthia Breazeal博士指出,全面的AI課程需讓學生學習科技知識之餘,也要培育設計思維及道德倫理觀。
英華書院陳汝堅老師在ICT課堂中,巧妙地加入AI軟件「微軟小冰」的顏值鑒定功能,誘發初中生的學習興趣,繼而教授較深奧的「機器學習」及訓練程式辨認物件,如貓或水果等,延續學習的原動力。陳老師更在課堂加入應用科技時要關注的道德議題,及早灌輸正確地使用AI科技的思維。
摘自香港教育城電子報《國際AI教育趨勢:創意思維與倫理》
小組討論
‧在學習的過程中,老師和學校擔當着甚麼角色?
‧人工智能在教育上能夠怎樣代替老師和學校?
‧有哪些工作是人工智能不能代替老師和學校的?
討論點
以5人為一組,準備時間10分鐘,全組的討論時間為15分鐘,每位同學設有1分鐘首輪發言時間。
答題技巧小貼士:
✓今期題目是「共識題」,考生必須表現「爭取共識」的意識。
✓討論尾聲,可以歸納各人立場、詢問不同立場者會否讓步。
✓不同立場者,表現「在共識的前提下,惟有主動讓步以達成一致看法」亦可取。
甲同學
認同人工智能可代替老師和學校
‧人工智能在不同範疇都有廣泛應用,是全球趨勢,教育亦不例外。
‧事例:日本缺乏英語教師,故引入人工智能機械人教授英語,加上網上授課系統,授課場地不再只限於學校課室。
‧老師的角色是傳授知識,學校是學習場地;參考上例,人工智能不但能發揮同樣功能,更可解決特定困難。
‧駁論:有人說老師還肩負道德和倫理教育,而人工智能未必具備人性。倫理教育並非不可以通過人工智能系統教授,前提是程式設計要夠好。
乙同學
不認同人工智能可代替老師和學校
‧教育不只是硬知識的傳遞,老師更肩負道德和倫理教育,以及解答學生的疑惑。
‧舉例:人文科目的審美觀、宗教科目的哲思、數理科目的求真精神,更甚是老師的個人生活經驗,都是從人性的角度出發。
‧駁甲同學:即使人工智能可以模擬人性,但始終不及老師「身教」,發揮「以人影響人」的直接效果。
‧老師身教,其「傳承」意味(例如學校歷史故事口耳相傳、「師徒」形象),也是人工智能未必能就個別情況而作出相應程式設計所達成的。
丙同學
不認同人工智能可代替老師和學校
‧在教育的場景中,學校提供的不只是場地,更是群體生活的環境。
‧駁甲同學:在家以人工智能學習,無法複製群體生活經驗。學習群體生活例如社交,也是學校其中一個功能。
‧教育不只是硬知識的傳遞,更多是現實情景中,因應學生群體的不同反應而要相應調節、因材施教。
‧駁甲同學:人工智能或者能通過程式設計而作出不同回饋,但在變化萬千的現實生活中,老師的「人的角色」和學校的「真實場景」,是程式未能取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