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舌尖上的化學

2020.01.03
22307 22307

實驗室變身廚房 動手做分子料理

  化學實驗室內,兩位身穿實驗袍的同學攪拌着果汁,一段時間過後,液體居然成了一顆顆與魚子無異的晶球,有着啫喱般的質感,咬下時更會溢出果汁。在伯裘書院的「綠創達人」課程中,同學能夠親自動手製作分子料理。原來這種只在高級餐廳桌上出現的料理,並不如我們想像中神秘,而食品科技背後包含的不少有趣化學原理,更是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科創時段 實踐課堂知識

  翻開化學教科書,書上總是寫滿了各種化學元素、五顏六色的溶液,還有層出不窮的化學反應,同學難免會感到枯燥。若果能夠有機會動手做實驗,把從課堂中學到的知識實踐出來,相信定能使學習添上趣味。為了鼓勵同學以「動手做」的方式學以致用,伯裘書院特別在三年前設立課外科創時段,六組課程涵蓋了工程、科研、編程及食品科技等範疇。中一同學須在第一個月體驗所有課程,然後在餘下學年參與其中一個。課程將日常生活與課堂知識結合,助同學實踐所學的理論與概念,探索課本以外的更多可能。

綠創達人 探索食品科技

  分子料理的烹調方法繁複,看似只有名廚或化學家才能掌握當中的奧秘,但其實不然,像自二○一八年起開設、以探究食品科學為主題的課程「綠創達人」就揭開了它的神秘面紗。任教老師張洁怡深知中一同學甚為饞嘴,因此特意以貼近生活的食品科技為主題,「希望將生活的元素加入課題,讓同學發現科學的趣味。」由於堅信「實踐」是科學精神關鍵的一環,只有通過不斷嘗試,才能夠探求真理,所以張老師在短短一個學年內就設計了近二十個與食品有關的實驗,例如提取士多啤梨的DNA、測試食品中的維他命C和以食物色素製作飾物等,使同學從動手做的過程中學習更多化學知識。

●張洁怡(圖左)及賴富偉老師(圖右)都認為,做實驗可令同學更投入學習。


分子料理:「魚子醬」

  製作分子料理「魚子醬」是課程內其中一個既神奇又有趣的實驗,各式各樣的飲料居然在實驗過後變成一顆顆晶瑩剔透的魚子,到底箇中原理為何?

實驗所需材料

1. 把四分一茶匙的海藻酸鈉倒進飲料中,同時慢慢攪拌,直到混合物變為稠狀的溶液為止。由於海藻酸鈉在低溫下會更快溶於水,所以可以把杯子放在冰塊中攪拌。

2. 把四分一茶匙的氯化鈣加入食水中,然後拌勻。 

3. 用滴管把海藻酸鈉溶液滴進氯化鈣溶液中,一顆顆「魚子」便成形了。

「幻彩繽紛魚子醬」大功告成!

 

神奇的晶球化作用

  負責示範實驗的中五級學生黎慧蕎和林燕璇恍如魔術師般,改變了食品的形態,把液體變成晶球。這個讓人驚詫的過程原來名為「晶球化作用」:一旦海藻酸鈉接觸到鈣離子,便會產生化學作用,形成一層薄膜,包覆着內裏的物質。因此,兩者的混合物變成一粒充滿液體的晶球,口感如同台式飲品店的「爆珠」。除了增進化學知識,張老師亦指出,「希望能通過實驗喚醒同學對環保的關注,思考如何從源頭減廢。」

●黎慧蕎(圖左)和林燕璇聚精會神地攪拌溶液。

●晶球化技術常被應用於分子料理上,近年更有英國大學生運用此技術,設計出能夠安心吞下的「水球」,有望在馬拉松的補給站上面世,以減少使用膠樽和紙杯。

從摸索中學習

  實驗的步驟雖然不多,但是需時甚長。由於兩位同學都沒有借助機器,所以每一步都只能夠親力親為。二人都表示把海藻酸鈉溶液攪拌至啫喱狀這個步驟最為吃力,「因為要攪得均勻,並且沒有氣泡。」張老師笑說,為了培養同學的探究精神,她沒有從一開始就告訴他們化學物的分量和實驗的要訣,而是要他們自己慢慢摸索。

  至於這實驗的關鍵,就在於海藻酸鈉的溶解度:不少物質的溶解度會隨着溫度上升而提高,但海藻酸鈉卻正正相反,溫度愈低,溶解速度愈快,所以實驗要在低溫中進行。兩位同學最初並不知道這要點,把海藻酸鈉置於室溫中攪拌,耗費了大量時間也無法拌勻。後來二人邊做邊學,從摸索中學習,慢慢摸出個所以,結果不但掌握到實驗的關鍵,更體會到科學的奧妙之處。

●兩位同學在學校開放日擔任分子料理工作坊的司儀與統籌,她們都認為機會難得。

●對於能一嘗製作分子料理的滋味,參加者都感到十分興奮。

文:盧乙彬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