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預防勝治療 人工智能推動健康社會
2019.12.16封面專題
今日香港+公共衞生
隨嬰兒潮人口年華漸去,人口老化乃全球各地政府施政難題,除社會勞動力減退外,人口老化所引申的沉重醫療和社會福利開支,使庫房備受壓力,或爆發經濟危機。不過,科技發展一日千里,近年各地大力推動「AI保健」,以人工智能結合大數據,提升醫療水平和減輕醫護人手短缺的問題,改善生活質素。然而,科技突破就如兩面刃,搜集大數據不時惹私隱外泄爭議,當局推動人工智能改善醫療質素之同時,亦要妥善保障市民私隱。
團結香港基金副總幹事黃元山:AI應用,對未來全球智慧醫療保健行業發展有重大影響,不但能夠解決醫療人員短缺問題,以及他們的壓力負擔,相關技術亦能把病人的醫療記錄進行高效整合及評估,大幅提升醫治疾病的準確診斷性。
香港城市大學計算機科學系楊宗樺教授:AI保健不是單靠人工智能研究員便能成功,相信必須要有本已非常忙碌的醫生協助檢驗數據、保險公司推出鼓勵承保人用AI保健的優惠條款,而政府亦願意冒險投放數以十億元計的資金,進行多領域的研發合作,方可成事。
英國前首相文翠珊:英國將投資百萬英鎊開發人工智慧應用,以預測癌症及慢性病,通過大量資料分析,期望在癌症初期就能發現,並通知家庭醫生進行轉診建議,以快速診斷減少死亡率。
立法會資訊科技界議員莫乃光:發展AI同時須要保障私隱,但保障私隱不能成為甚麼也不做、不開放數據的藉口。
定義:
何謂「AI保健」?
「AI保健」意指應用人工智能於醫療保健,醫護界利用人工智能學習和分析大量醫療數據,從而利用科技協助診症。人工智能應用範疇廣泛,小至預約診症、飲食營養建議,大至臨牀診斷、施行手術、預防傳染病爆發,以及醫學研究等,人工智能皆可派上用場。
示例:
AI保健應用範疇
‧保健應用程式
保健程式於國際通行多年,五花八門,如有香港初創企業開發隨身營養師應用程式,採用文字辨識技術,使用者只要以手機鏡頭對準餐牌,畫面便會顯示餐牌上食物和飲品的卡路里數值。除飲食控制程式外,坊間亦有記錄病歷的程式,如醫管局推出「糖訊通」應用程式,糖尿病患者可以此記錄個人血糖水平,程式同時能分析血糖報告,方便病人和醫生監察病況。
‧輔助醫療影像判斷
台灣科研技術先進,早於上世紀九十年代已推行全民健保制度,當局掌握公私營機構所管有的電子病歷,醫療數據庫龐大。當地將建立跨院所的「AI醫療影像標註資料庫」,集合各大醫院和學校的案例和相關影像,利用AI演算分析影像資料,迅速判斷包括心血管問題和腦瘤等15種疾病,精準地輔助醫護診症。
‧電子醫療通用系統
港府和醫院管理局於三年前推出「電子健康紀錄互通系統」,過百萬名登記的市民授權公私營醫護機構通用其健康資料,如曾使用的藥物、化驗報告等,以讓醫護人員掌握其病歷,減省重複檢查,便利斷症,提升醫療效率和質素。現時團隊正籌建「病人平台」,予市民取閱個人健康資料,了解身體狀況。
實效:
推動AI保健的作用
‧紓緩醫療界人手不足
香港醫療人手短缺,公營系統「爆煲」導致醫護過勞壓力大,專科門診輪候時間亦以年計,市民或未能於最佳時機接受治療。發展AI保健,醫生可引用大數據以人工智能檢測病人報告,提升診症效率,例如美國有學者比較醫生與機器檢測的肺部X光片的準確度,結果反映後者成效更顯著。以AI輔助醫生工作,能加速斷症、減少人為失誤。
‧提升生活質素
AI保健有助醫生診症外,其「預防」作用亦不容忽視,如關於個人保健的手機應用程式供用家隨時監察身體變化,遇特殊情況即可及時就醫。英國政府去年大力推動AI保健,以AI協助早期癌症診斷,當局估計每年至少有五萬名癌症病人及早確診接受治療。市民健康改善,有助提升整體生活質素。
‧減省福利開支
應用AI可減低死亡率、延長人均壽命、改善「銀髮族」身心健康和生活質素;由此延伸,能保持勞動力,免卻社會被病患衍生的沉重福利和醫療開支拖垮。
爭議:
如何確保私隱?
人工智能須不斷學習讀取大量病人數據,由此衍生的私隱問題備受國際關注。Google近年與美國大型連鎖醫療機構合作一項名為「南丁格爾計畫」的項目,收集患者出生日期、住院記錄、病歷等醫療數據,但計畫背後,患者和醫生卻不知情,令人擔心私隱外泄至醫療以外的用途。針對大眾疑慮,當局必要訂定相關法律保障私隱,如以色列政府正收集數百萬份病歷,相關機構強調政策附帶保密協定,匿名處理病人資料,並表示會立法列明數據引用條款。
取代以人為本的醫療?
人工智能面世多年,大眾一直擔心終有一日人類角色被反客為主的智能取代。香港中文大學醫學講座教授沈祖堯直言,醫療以人為本,醫護與病人要以心交流,雖然人手必不及科技精準,但科技不能取代人性同理心。假如醫療系統僅餘冷冰冰的人工智能,不利病人心理健康。
Mindmap:AI保健的功能與爭議
學習教材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A
資料B
前綫醫生聯盟透露,與食衞局局長陳肇始見面期間就醫療政策及員工福利提出建議,就近日政府欲放寬本地專科培訓的門檻,聯盟稱已向局方提到,應保障本地駐院醫生優先接受專科訓練,在人力和資源許可的大前提下,才考慮給予海外來港執業的非專科醫生接受專科培訓,並逐年檢討。
香港中文大學現擬在深圳成立醫學院及附屬醫院,聯盟重申,若內地畢業生有意來港正式成為註冊醫生,必須通過醫委會的執業試,以及完成本地的實習年期。此外,聯盟亦建議公立醫院醫生獲本地專科資格後,有機會於海外地區以有薪的形式接受培訓,為期六個月至一年,並於回港後以至少三倍時間(即一年半至三年)留在醫管局工作。 聯盟又促薪酬津貼應該以基本薪金的百分比作計算,而非現時的固定金額。
資料來源:摘自2019年10月30日的一則新聞
多角度思考
1.根據資料A,描述由2018年至2048年間的人口變化特徵。(4分)
2.「放寬海外醫生來港執業有利香港社會發展」。你是否同意這說法?根據資料並就你所知,解釋答案。(8分)
建議答題方向
1.30年間,18歲以下和18-64歲組人口變化不大,反而65歲以上組別變化顯著,人口由2018年的127萬急升106%至2048年的262萬。此外,人口佔比方面,18-64歲組於2018年本佔整體人口67.8%,及至2048年跌至54%;65歲以上組別則由17.9%升至34.5%,反映人口老化問題嚴峻。
2.同學可自由作答,言之成理即可。建議如下:
‧同意者可詳解香港人口老化問題嚴重,醫療需求極大,然而醫護長期短缺,引入海外醫生正如及時雨解決問題,同時香港廣招人才,有助提升國際地位和整體醫療水平。
‧不同意者則可指出海外醫生不熟悉香港醫療體系和本地語言,臨牀效果不理想,拖低醫療質素,難以追究醫療事故,無助解決醫療問題,而且放寬標準予海外醫生來港,並以本地資源培訓,或對本地醫護不公,影響本地醫生機會。現時本土意識日漸高漲,恐先例一開,有可能把本地和外來醫護置於對立位置,長遠而言,或激化社會矛盾。
學習工具
AI保健 議題摘要
這議題的本質是甚麼?
人口老化為社會帶來沉重醫療和社會福利開支,近年國際興起「AI保健」,以人工智能結合大數據,提升醫療水平並減輕醫護人手短缺的問題,不過搜集大數據時經常引起私隱外泄爭議,當局務要立法妥善保障市民私隱,免除大眾疑慮。
議題相關單元
今日香港
公共衞生
持份者
‧醫護界
‧病人
‧病人組織
‧政府
‧科研機構
‧大學
‧跨國企業
‧藥廠
‧法律界
相關概念
嬰兒潮 Baby Boom
嬰兒潮泛指社會特定時段出生率大幅提升的現象,現時多指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二十年間(1945-1965年)出生的一代。嬰兒潮盛年之時,可為社會提供源源不絕的勞動力,但當他們逐漸步入老年,人口老化問題湧現,社會將面對沉重社福壓力。
關鍵詞
‧人口老化 Aging Population
‧大數據 Big Data
‧全民健保制度 National Health Insurance
‧糖訊通 DM Care
‧私隱 Privacy
‧電子健康紀錄互通系統 Electronic Health Record Sharing System
‧專科門診 Specialist Out-patient Clinics
你對此議題的見解為何?
﹙請填寫﹚
參考資料
‧香港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
https://www.pcpd.org.hk/cindex.html
載自2019年12月16日《S-file通識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