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區議會投票 審視香港選舉制度
2019.12.11封面專題
今日香港+全球化
破紀錄的七成一投票率、民主派大敗建制派的區議會選舉結果,叫許多香港市民詫異,就連研究選舉多年的時事評論員亦說「大跌眼鏡」。而此次選舉的另一亮點是,青年通過投票參與政治的意識大增;相信現在是讓大家進深認識本港選舉制度的好時機,如是次區議會的單議席單票制、明年立法會選舉採用的比例代表制,以及可影響大局的鄉事會選舉等。
新聞資訊摘錄
區議會選舉結果塵埃落定,民主派取得385席,佔總議席逾八成五,囊括全港過半區會議席;建制派得約59席,成為少數派,區選一役潰不成軍,失落議會控制權;屬「獨立及其他」候選人則取得8席。以政黨成績計,民主黨在新一屆區議會中議席大豐收,取得逾90席,成為第一大黨。
資料來源:《星島日報》2019年11月25日
東涌南區候任區議員王進洋:選民以往在區選會較重視民生,認為立法會選舉可以投泛民,區選投建制,因為想找個服務社區的人。現今港人知道政治與民生息息相關,社會情況加上過往四年自己的地區工作,令自己在選舉中勝出(擊敗民建聯的周浩鼎)。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特區政府尊重這次選舉結果,特區政府一定會虛心聆聽市民的意見,並認真反思。對於累積投票率約71.2%,創歷史新高,顯示選民很希望通過今次選舉表達他們的意見,由衷感謝市民在區議會選舉中踴躍投票。
港大社會科學學院講師丘梓勤:今次選舉,非建制派在區議會佔大多數議席,可影響立法會功能組別中,區議會(第一)及(第二)組別共6個議席,亦非常大機會決定117個行政長官區議員選委的席位,減低北京操控特首選舉的能力。
同學在學校應該體驗過選舉和投票,例如選班長和學生會代表等,無論是一人一票,或是以內閣形式參選,相信採用的形式和方法都簡單易明,但在現實社會,因着人口數量、地區之大、歷史沿革等因素,選舉制度變得相對複雜。世界各地都因應自身的情況,採用不同的方式選出其政治領袖;沒有絕對最好的方式,只有最適合,作為香港人,你認識自己地方的選舉制度嗎?了解後,不妨思考這是否最適合的制度?
區議會:
單議席單票制
香港以地方行政區劃分為十八個區,每個區再細分為多個選區,每個選區有一名區議員(當局是以人口比例來定出民選區議員的議席數量),例如中西區就分有中環、西環、山頂、大學等多個選區。
以剛完結的區議會選舉來說,共有四百五十二個議席,也就是全港有四百五十二名區議員當選。四百多個議席,是不是每個選民都要揀選四百多人呢?當然不是,因為區議會採用單議席單票制,每個選民在其登記的選區中,可以有一票的投票權,選出一名當區的候選人做區議員,以票數最多者勝出,任期四年。
小結:一人一票一議席,簡單直接的選舉制度,但未必適用於選民人口眾多的社會。
鄉郊選舉:
選村長→議員→特首
由於過去的殖民地歷史,本港對新界原居民有一套管治政策,包括在選舉方面,而鄉郊的選舉結果更影響到區議會、立法會和行政長官的產生,所以大家不可忽視一個村長的產生。
‧新界鄉村共有一千四百多個村長,他們可以競選成為鄉事會委員;
‧全港有二十七個鄉事會,主席會自動成為區議會的當然議員,即區議會有廿七個議席是由此產生;
‧另外,這二十七個鄉事會屬於新界鄉議局,而立法會功能組別中,就有一個議席由鄉議局而來;
‧現時本港行政長官的選舉辦法,是由一千二百人組成的選委會選出,當中來自鄉議局的就佔二十六席。
小結:香港在城市和鄉郊的分野上沒有太大差距,社會一直有聲音希望取消區議會當然議員制,你對此有何意見?除考慮現實中有否此需要外,亦想一想,若進行改革,會帶來的阻力和遇到甚麼困難。
立法會:
比例代表制
立法會選舉將於明年舉行,而這個選舉與區議會不同的是,採取「比例代表制」,如果同學過往有留意立法會選舉的新聞,或會聽聞不少政黨表示要研究「參選名單」這回事,因為「比例代表制」並非一人一票選出議員。
香港立法會選舉分有兩個組別,目前七十個議席分別由(1)直接選舉的地區直選和(2)間接選舉的功能組別產生,議席各佔一半,議員任期四年。
(1)地區直選:
全港共分為港島、九龍東、九龍西、新界東、新界西五個區域,以比例代表制產生共三十五個議席,特色是投票對象不是個人,而是名單(通常每張名單有兩至三個候選人,並有先後排名次序),舉例:
‧甲區要選出五個議席(議員),假設有效票是二十五票,就以二十五除以五,得出結果是每份名單只要拿到五票就會獲得一個議席。
‧投票結果是:A名單得14票、B名單得7票、C名單得到4票。
‧按結果,議席分配是:
~A名單得到兩個議席(兩個5票),名單中排名第一、二的參選人當選;
~B名單得到一個議席(一個5票),名單中排名第一的參選人當選;
~最後,以「最大餘額法」來分配議席,即計算A、B、C三張名單的得票餘額,分別為4、2、4,因此最後兩個議席屬於A名單排名第三和C名單排名第一的參選人。
(2)功能組別:
共三十五個議席,分別由以下方法產生:
‧按行業劃分的功能組別,例如會計界、醫學界、飲食界和區議會(第一)等等,合資格的登記選民在登記界別有一票投票權,在該界別選出一名議員;
‧勞工界選民來自註冊的工會會員,每個登記選民有三票投票權,選出三名議員;
‧區議會(第二)(亦即超級區議會界別)有五個議席,是二○一二年起新增的議席,由區議員提名,以名單參選(比例代表制),全港地區直選選民投票選出。
小結:此選舉制讓細黨派、小眾聲音都可以進入議會,各行各業都有其發聲代表,好處是平衡各黨派的利益,但也有機會拖慢了議政和決策時間,影響社會前進。
Mindmap:香港選舉制度
學習教材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A
資料B
今屆區議會選舉建制派失去超過200個議席,僅剩59席。而民建聯情況最嚴峻,由有近120名區議員,急跌至21人。不少建制派抱怨選舉不公。民建聯主席李慧琼表示,接獲大批市民投訴區議會選舉不公,要求跟進。
議員蔣麗芸表示,有選民投訴自己的名字在未取選票前已被劃去、有人重複排隊、有人未出示身分證已獲得選票等。她認為當局須要嚴肅對待,又認為應積極考慮改用電子點票,減少人手點票出錯。就選舉爭議,蔣麗芸計畫在立法會舉行投票問題申訴會,將邀請政府官員出席。
資料來源:「民建聯:接獲市民投訴區議會選舉不公」
《星島日報》2019年11月27日
多角度思考
1.根據資料A,指出各地採用的選舉制式有何異同。(4分)
2.有意見指,香港的選舉可學效外國民主國家的選舉制,試從資料A中揀其中一個選舉制,與香港立法會選舉採用的「比例代表制」作出利弊的比較。(6分)
3.根據資料B,你認為本港的選舉制度應採用電子點票嗎?(6分)
建議答題方向
1.較多國家/地方採用簡單多數制,其次是比例代表制,而美國和法國兩個民主大國則分別採用選舉人票制和兩輪多數制,日本亦有其特色,採用比重多數制。
2.同學可以自由發揮作答。(建議:與美國的選舉人票制比較。先分述兩種制度的利弊,例如香港的比例代表制可以讓細黨派、不同意見者也有機會進入議會;而美國的選舉人票制亦可以平衡各大小州份的權力和利益,但弊處則是會出現總票數高但有機會落敗的現象,如2016年希拉莉就是這樣輸給特朗普。)
3.同學可以自由發揮作答。(建議:列出電子點票的好處和壞處,指出關鍵是測試要達到最少的誤差率才可實施。)
學習工具
選舉制度 議題摘要
這議題的本質是甚麼?
今屆區議會選舉投票率創歷史新高, 趁着大家對選舉的關注,延伸探討今日香港在不同選舉中使用的不同制度,了解箇中特色和利弊,再思考外國民主社會的選舉方法,作出分析比較。
議題相關單元
今日香港
全球化
持份者
‧香港特區政府
‧本港市民/選民
‧從政人士
相關概念
地區直選 Geographical constituency
香港合資格市民可以登記做選民,在分區以一人一票形式投票選出認為可以代表自己在議會發聲的議員,是為地區直選,然而在香港,這樣的選舉並非市民一直以來都有的權利,模式也幾經轉變。一九九一年,香港立法機關首次引入地區直選,採用單選區雙議席制;一九九五年,引入單議席單票制;至回歸前的臨時立法會,轉用比例代表制,自九七後沿用至今。
不過,香港在直選模式方面轉變之快,似乎不太被欣賞,學者馬嶽在其著作《選舉制度的政治效果:港式比例代表制的經驗》指出:「法國在一個世紀內轉變了三次選舉制度,但香港卻只需八年便用了三個不同制度。」
關鍵詞
‧投票 Vote
‧小眾 Minority
‧政黨 Political Party
‧電子點票 Electronic Counting
‧比例代表制 Proportional Representation
‧單議席單票制 Single-seat, single-vote System
你對此議題的見解為何?
﹙請填寫﹚
參考資料
‧選舉資訊中心
https://www.reo.gov.hk/ch/ecenter/index.htm
‧《選舉制度的政治效果:
港式比例代表制的經驗》
作者:馬嶽、蔡子強
出版社:香港城市大學
載自2019年12月11日《S-file通識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