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環境醫療表現差 香港智慧城市未達標

2019.12.04
22166 22166

封面專題

今日香港+全球化+能源科技與環境



發展智慧城市除了可以完善公共基礎設施和提高市民生活素質,更可減少城市化帶來的污染,有助促進可持續發展。世界各國紛紛提出智慧城市發展策略,現時正在建設的智慧城市數量已逾一千個,其中新加坡、歐洲、美國等均為領先地區,新加坡早前更膺「全球最智慧城市」,反映該地政府能有效善用科技改善市民的教育、安全和醫療服務等。

到底要成功建設智慧城市須具備哪些條件?政府及相關企業在推動智慧城市發展時又會遇上甚麼阻力?

新聞資訊摘錄

瑞士洛桑管理學院早前公布「2019 IMD全球智慧城市指數」,新加坡於全球102個城市中位列榜首,香港僅排37,為亞洲區的第三位,排名勝過珠海、天津、重慶等多個內地城市。其中,香港在「網上服務令創意更方便」、「網上公開的城市財務資訊減少貪污」均排名前列,但在「空氣污染問題」、「綠化空間」、「醫療服務」等排名卻是最低。

資料來源:摘自《星島日報》2019年10月4日

資訊科技界立法會議員莫乃光:香港政府投擲大量金錢發展智慧城市的重點項目,不過市民卻更期望日常生活能實現智能化,鄰近城市新加坡早已在生活各方面應用電子化服務,香港卻仍裹足不前。

初創公司創辦人:發展智慧城市可從爭議較小的小型項目開始,例如三藩市政府便利用應用程式收集市內車輛經過天橋時的震動數據,以分析天橋是否須要維修保養,充分應用智慧科技。

互聯網搜索引擎公司負責人:香港智慧科技人才短缺,長遠須建立可持續的人才庫,並加強專才培訓,才可有助建設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聯盟」資訊科技管理委員會主席龐博文:開放數據是發展智慧城市不可或缺的一環,政府應加強與市民溝通,以增加數據應用的透明度,市民同時亦應提高私隱安全的保護意識。

分析:

發展智慧城市必備條件

1.城市基建發展

一個智慧城市發展程度的高低,很大程度取決於一地的基礎建設及科研配套設施是否完備,而結合資訊科技的基建,可進一步優化公共服務,例如在路面增加感應器數量,可提升大數據的收集和傳輸效率,使道路使用者能獲得實時交通資訊,提高出行便捷程度。

此外,完善的基建能吸引更多國際科技企業來港,長遠可推動本土創新產業及經濟發展,亦能減少消耗天然資源,有助提升城市整體的生活質素,例如政府加快興建大型風力發電站、太陽能發電系統等可再生能源設施,以逐步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均有助推展「智慧環境」。

2.「以人為本」的科研發展

智慧技術愈趨普及,可大大改善市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是發展智慧城市的關鍵因素。人工智能、大數據、雲端等高端技術應用,在不同層面皆可解決城市發展帶來的問題,以新加坡為例,該地政府在停車場設置智慧停車監測系統,可因應不同時段增減住宅車位予非住戶人士,大大提高了停車位的使用效益。另外,該地又研發「以長者為本」的行為警報系統,利用感測器收集及分析長者的行為數據,並針對長者的異常情況發出警報,提升救援效率,由此可見,不同的智慧系統若應用得宜,能全面惠及大眾,讓一個城市變得更宜居。

3.可持續發展

市民的日常生活離不開能源,因此在建構智慧城市時,須考慮低碳排放、低污染等具可持續性的發展模式,例如引入更多環保交通工具如「零排放」的電動車輛、城市單車等,以逐步取代傳統燃油車輛,紓緩路邊空氣污染問題,為大眾提供更潔淨、安全、可持續的出行環境,提升城市的智慧發展程度。



挑戰:


香港發展智慧城市有難度

1.創科人才短缺

國際創科人才競爭激烈,加上香港推行創科教育比其他地區起步較晚,導致年輕一代對STEM知識的認知不足,如人工智能、開發手機應用程式,數據分析等數碼技能均較弱,令不少本地創科企業、中小企等難以聘請相關的專項數碼科技人才。據最新的《智慧數碼城市白皮書》,本港有逾六成企業及大約一半中小企業表示,在聘請具STEM知識的專才有困難,反映人才短缺是香港發展智慧及創科產業的阻力之一。

2.私隱安全問題

資訊科技的發展進一步推動數碼化,個人數據容易在網絡中流通及儲存,一旦敏感資料被不法盜取或監控,會對個人私隱構成風險,如早前有不少市民擔憂智慧燈柱收集的數據會被政府作監控用途,引發爭議,即使政府澄清智慧燈柱只會用作收集空氣質素、道路車流等實時數據,但仍未能釋除大眾對私隱外泄的憂慮。可見創科發展衍生的個人安全和私隱問題,對推行智慧城市構成挑戰。

3.社會缺凝聚力


要成功實踐智慧城市,須要公眾參與,但相對新加坡、深圳、南韓等鄰近地區,本地市民對智慧城市的認知和數碼科技使用率均未如理想,以電子支付為例,不少人仍受固有習慣影響,消費時抗拒轉用新型電子支付系統或新技術。可見大眾對智慧技術接受程度不高,未能廣泛參與,影響智慧城市措施普及的成效。

4.業界欠創新思維

科技發展改變了社會產業的發展和大眾的生活形態,但同時對一些傳統行業如零售、採購、銀行業等造成衝擊,一旦有關行業的既得利益受損,將對智慧城市的發展形成阻力。另一方面,業界普遍受傳統思維局限,在投放資源研發科技項目時,傾向採取保守策略,使本地在研發方面的競爭力難以提升。可見在業界缺乏創新思維情況下,對發展智慧城市構成挑戰。



Mindmap:智慧城市的特徵與促進發展的條件



學習教材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A

有國際會計事務企業公布一項有關智慧城市的調查,企業於去年11月訪問了4,192名香港、墨爾本、首爾、上海、新加坡的居民,了解他們對香港發展智慧城市的看法:



資料B

今年《施政報告》提到,醫管局將推行智慧醫院措施,外界展望可為整個醫療體系帶來服務提升。醫護界指,近年亞洲地區均積極建立智慧醫院,病歷紀錄電子化,應用物聯網管理,務求精簡醫院服務流程。以台灣為例,當地智慧醫療業界更已進一步開發個人化的智慧病房,讓病人通過平板電腦掌握住院行事曆及醫療須知。港、台學者坦言,臨牀診斷應用人工智能(AI)醫療將成趨勢,惟香港公私營及基層醫療系統的病歷未完全打通,拖慢建立完整大數據庫的進度。

中大醫院行政總裁馮康指,醫管局擁大量電子病歷紀錄,成為發展AI醫療的優勢,局方現時亦善用數據分析長者入院風險及出院支援,以至十多種慢性疾病的病症資料等,可是本港至今只得一成多私營醫護參與電子健康紀錄互通系統「醫健通」,故難以建構更全面的醫療數據,惟盼醫管局帶頭改革後,為「智慧醫療生態系統」帶來改變。

資料來源:《星島日報》2019年10月30日

多角度思考

1.
根據資料,指出及說明社會大眾對發展智慧城市的兩個關注。(6分)

2.參考資料及就你所知,從不同向度建議並解釋,在香港有何措施可提高發展智慧城市程度。(8分)

建議答題方向
1.
‧對生活環境的關注:資料A的調查顯示,超過一半人表示發展智慧城市的關鍵條件是創造一個有完善城市規劃和設計的生活環境,可見大眾着重社區日常生活和出行環境的舒適和便捷程度;
‧對公共服務的關注:根據資料A,近一半人認為提供及改善醫療保健服務是發展智慧城市的關鍵條件,而資料B亦提到推行智慧醫院措施的必要性,反映不少市民關注與民生相關的公營服務質素。

2.同學可以自由發揮作答。(建議:加強資訊流通:強化個人、政府機構及企業的資訊流通程度,以優化開放數據的環境;投放資源:向業界提供經濟誘因,加快科技研發以促進相關產業的發展;建立科技人才庫:加強專才培訓及實施有效政策吸引高端人才來港發展;加強智慧應用的宣傳:推廣智慧科技應用在醫療、教育、交通等方面的便利性,提高普及程度。)

學習工具

智慧城市 議題摘要



這議題的本質是甚麼?

發展創新科技是全球大勢所趨,香港自2017年公布《香港智慧城市藍圖》以來,創科發展仍十分緩慢,智慧城市發展程度落後於新加坡、台北等地,在最新的「IMD全球智慧城市指數」中僅排37位,其中在改善空氣污染、出行環境及醫療服務等表現均未如理想。

創新科技與可持續發展的關係密不可分,香港須把握眼前機遇,以滿足其城市發展的需要,除了鞏固四大經濟支柱和其他傳統產業的優勢,同時亦須加強科研的競爭力,通過發展智慧城市為經濟帶來新的增長動力,以減輕對外向經濟的依賴。

議題相關單元

今日香港
全球化
能源科技與環境

持份者

‧政府官員
‧市民大眾
‧環保人士
‧資訊科技企業
‧學者
‧立法會議員

相關概念

物聯網 Internet of Things


指物與物相連的網際網路,物與物之間利用無綫射頻辨識(RFID)、紅外綫感測器、定位系統等傳感設備和訊息採集技術,以通訊網絡連接起來互通訊息,過程中毋須經人手操作,實現智能化識別、自動監控、管理和服務;可應用於工業、交通、醫療、資源管理等範疇,如燈光調節、路況監測、保安系統等。物聯網被視為未來科技發展的大趨勢之一,現時全球物聯網的裝置數目已超過230億個。

關鍵詞

‧智慧經濟 Smart economy
‧數碼支付 Digital payment
‧創新科技 Innovative technology
‧城市規劃 Town planning
‧綠化空間 Green space
‧開放數據 Open data
‧可持續發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你對此議題的見解為何?

﹙請填寫﹚

參考資料

‧《香港智慧城市藍圖》
https://www.smartcity.gov.hk/?lang=zh_TW

‧Google香港《智慧數碼城市白皮書》第三版
https://bit.ly/2nSUJjU

載自2019年12月4日《S-file通識大全》

文:銀 圖:星島圖片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