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經濟全球化 財富不均 極端貧窮難消失

2019.11.27
22111 22111

封面專題

全球化




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由三位學者共同獲得,以表揚他們致力減輕全球貧窮的貢獻。其實不論是發達地區(如美國、歐洲)或發展中地區(如非洲),貧窮一直都是各地政府頭痛不已的社會問題,更會衍生貧富懸殊、跨代貧窮等結構性問題。

各地政府及國際組織都積極推行種種扶貧政策及計畫,但經過半世紀的努力,如今還有很多人活在貧窮中,特別是發展較為落後的國家。在工業化和經濟全球化的巨輪推動下,人類的財富和生活質素理應不斷累積和進步,但為何全球貧窮問題仍然無法解決?當中的困難又是甚麼?

新聞資訊摘錄

世界銀行發表最新報告指出,全球每日以少於1.9美元生活的貧窮人口約6.55億,相當於全球人口約9%,為歷史有紀錄以來最低,但於2030年結束「極端貧窮」的目標似乎難以實現。報告指出,在政策沒有顯著改變的情況下,到2030年仍有4.8億人口處極端貧窮,即全球人口約6%,大部分來自發展滯後的非洲國家;在最樂觀情況下,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人口中,約一成仍會在2030年處於極端貧窮狀況。此外,報告指中等收入國家取得援助金額為低收入國家的10倍,情況必須改變。

資料來源:世界銀行《貧困與共用繁榮2018:拼出貧困的拼圖》

2015年諾貝爾經濟學得主Angus Deaton:人類在過去250年於健康和財富方面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但仍面對發達地區經濟增長放緩、全球財富不均等問題。自由貿易是讓發展中國家脫貧致富的上策,而直接資金援助則可能有反效果。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傑佛瑞.薩克斯:墮入了「貧困陷阱」的人固然要努力自救,但如果他們連梯級的第一步也無法攀上,則任他如何努力也是徒然的。世界上不少貧窮國家所面對的,便正是這樣的境況。

聯合國兒童基金香港委員會主席陳晴:有研究發現,每增加1美元於優質兒童早期發展服務,可帶來6至17.6美元的回報收益。因此,要打破貧困及不平等的惡性循環,同時促進整體經濟發展,各國便須從投資兒童早期發展服務着手。

國際樂施會總幹事Winnie Byanyima:希望政府要求企業和巨富繳納合乎公平原則的稅款,並將稅款投放於免費醫療和教育。

定義:

絕對貧窮vs相對貧窮

貧窮分為絕對貧窮及相對貧窮。前者的標準為是否擁有滿足基本生活需要的條件,如有乾淨食水、足夠維生食物等,未達標便屬於絕對貧窮;而後者的標準則主張貧窮應參照當地社會一般生活水平界定,即基層能否分享經濟成果,生活水平的改善能否追上其他人。

較廣為各地接受的世界銀行「國際貧窮綫」——每日收入低於1.9美元即屬貧窮人口。據最新報告指,貧窮人口比例已從1990年的36%大幅下降,在2015年的比例約為9%。報告提及,東亞太平洋地區是在共享繁榮方面表現最佳的地區,貧窮比例減少了60%至35%;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的貧窮人口問題最為嚴峻,84.5%人口每日的生活費少於5.5美元。



分析:

全球化與貧富懸殊

經過近數十年的經濟全球化進程,發達地區和資本主義經濟體通過跨國企業,推動貿易、資金、技術和商品自由流動,把世界的財富重新分配。從理論來看,貧窮國家可通過經濟全球化,運用自己的優勢,在經濟活動中分一杯羹,改善貧富懸殊情況。

但事實上,這個如意算盤打不響。國際樂施會的報告指,2016年全球最富有的1%人的財富,較其他99%人的財富總和多。「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問題日益惡化,主因是過去發達國家和商家壟斷生產工具及技術,而低下階層和發展中國家缺乏討價還價的能力,令經濟得益大部分落在前者身上。

現象:


窮忙族──勞工及農民


人們普遍認為,貧窮是因為懶惰所造成,然而現實生活中有一班窮忙族,他們雖然得到工資,卻不足以維持合理的生活質素。在全球化下,窮忙族往往就是低技術勞工及農民。「血汗工廠」是經濟全球化下的產物之一,跨國企業將生產綫分拆,然後外判予成本較低的地區,令勞工權益被忽視,最常見的就是工資低、工時長、童工和工作環境惡劣等問題。

除此之外,發展中國家的農民同樣是在經濟全球化下被剝削的一群。已發展國家的農產品可以銷售到各地,在較先進的種植技術和政府補貼下,品質較佳又可以大量生產,相對發展中國家的農產品,有更大的競爭力。全球二十五億貧窮農民的收益,就在這不公平貿易下被剝削。



扶貧方法:


1.教育──自救自助


今年3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以田野實驗來研究脫貧方法。他們的研究發現,援助愈多,窮人的依賴性便會愈強,外部援助無法起作用。因此,要改變窮人的認知,政府應通過教育、鼓勵及增加技能,協助貧窮者自救自助。

2.國際組織──監管企業


在國際組織層面,減少貧窮是許多國際組織,如聯合國及世界銀行的主要目標;世界銀行總部的石碑上甚至刻有其使命宣言:「我們的理想是一個免於貧窮的世界。」這些組織可以通過監管跨國企業、創造平等就業機會、鼓勵公平貿易和打擊避稅行為等,改善全球貧窮的問題。

Mindmap:全球貧窮原因與解決方法



學習教材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A



資料B

瑞典皇家科學院昨日公布諾貝爾經濟學獎,三人共獲今年經濟學獎的原因,是創造能減輕全球貧窮的實驗方法。

今年獲獎者帶入一種新式研究方法,試圖藉此獲得能消滅全球貧困的「可靠答案」。簡單而言,他們將全球貧困問題,劃分為更小、更容易管控的部分,並藉由實地實驗來驗證和改善目標的現況。如今,他們的實驗方法幾乎完全支配着「發展經濟學」領域。其中研究最顯著的成果之一,是讓超過五百萬名印度孩童,藉由學校輔導課程中獲益;同時也通過他們的努力,讓許多國家願意對「預防醫學」投入巨額補貼。

資料來源:摘自《頭條日報》2019年10月15

多角度思考

1.根據資料A,分析全球貧窮情況的現況及趨勢。(6分)

2.參考資料B及個人所知,你多大程度上同意「政府的直接支援無助脫貧」這個看法?解釋你的答案。(8分)

建議答題方向

1.

現況:
‧貧窮人口是世界性問題,不管是發達國家(如歐美)或是發中國家(如非洲),同樣面對貧窮人口的問題;
‧非洲的貧窮人口最為嚴重,佔全球總數超過6成,這與當地戰亂、饑荒等有密切關係。
趨勢:
‧貧窮人口比率下跌,由2013年的11.2%減至10.0%,實際人數減少近7千萬;
‧當中以南亞地區有最明顯改善。

2.
答題立場︰很大程度同意
‧社福佔國家及政府經常龐大開支,直接支援(如現金)會增加政府財政負擔,長遠未必可行;
‧政府直接支援有機會令受助人士產生依賴心態或濫用,容易浪費公共資源,並無助解決貧窮問題;相反以教育、進修等方法更加可行。
答題立場︰很大程度不同意
‧政府肩負資源再分配的責任,增加支援意味政府牽頭承擔長遠扶貧責任,亦可吸引商界積極參與;
‧政府直接支援可為貧窮人士提供起步點,避免跨代貧窮問題,而政府通常會設有門檻及審查機制,避免濫用問題。

學習工具

全球貧窮 議題摘要



這議題的本質是甚麼?

貧窮一直是各地政府相當關注的社會問題。隨着工業化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人類的財富和生活質素理應不斷累積和進步,加上各地政府及國際組織都積極推行各種扶貧政策,但貧窮問題一直未能解決,仍然有近一成人口處於「極度貧窮」的生活。經濟全球化一方面促進了自由貿易, 另一方面卻衍生出貧窮懸殊、在職貧窮等問題。

議題相關單元

全球化

持份者

‧已發展國家
‧發展中國家
‧國際組織(如:世界銀行、世貿、聯合國)
‧跨國企業
‧低技術工人
‧農民

相關概念

貧窮陷阱 Poverty trap


貧窮陷阱是發展經濟學中的一個概念,說的是由於國家經濟中存在惡性循環,而使發展中國家陷於貧困落後之中難以擺脫。這個概念認為,落後國家之所以貧窮,是由於每一個人的平均所得太低,又缺乏足夠的需求刺激投資,而且也無足夠的儲蓄來提供投資,導致投資的資金不足、生產力低下、無法提高收益,因此長期陷入貧窮之中而無法自拔。

關鍵詞

‧ 絕對貧窮 Absolute poverty
‧ 相對貧窮 Relative poverty
‧ 堅尼系數 Gini coefficient
‧ 貧窮綫 Poverty Line
‧ 在職貧窮 Working poor
‧ 勞工權益 Labor rights
‧ 購買力平價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 生活質素 Quality of life

你對此議題的見解為何?

(請填寫)

參考資料

《全球貧窮問題》(2009年出版)
作者 : Rob Bowden
出版社:教圖

載自2019年11月27日《S-file通識大全》

文:時光 圖:星島圖片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