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營養不良普遍 追查全球糧食問題

2019.11.18
22054 22054

封面專題

全球化+能源科技與環境

今年聯合國糧農組織在「世界糧食日」的呼籲──「健康飲食,實現零飢餓」,不但是要繼續實現全球「零飢餓」,未來工作會更關注預防各種形式的營養不良。

同學在了解全球人類糧食狀況的時候,不要只着眼貧窮地區人口的糧食不足和營養不良,因為隨着全球化和都市化,富裕地方之中亦有不少營養不良的情況出現呢!



新聞資訊摘錄

提到全球的糧食問題,人們第一時間必定想到貧窮地區飢民,然後就是富裕地區的人如何浪費食物的情況,這個當然是了解這個議題的必然資料,然而根據糧農組織(FAO)說,除了因為貧窮和糧食危機引起營養不良,現時世界上還有因為收入增加而引起的營養不良,這都成為該組織未來要努力處理的事項(聯合國糧農組織在今年「世界糧食」當天公布2020-2021年度的工作:促進健康飲食和預防各種形式的營養不良)。

香港世界宣明會:全球一半以上人口都在亞太區,這裏同時是擁有最多飢餓人口的地區,全球飢餓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遙遠,諷刺的是,我們繼續浪費大量食物;香港環保署指出,每天棄掉的食物約有三千六百噸。當世上還有這麼多人在挨餓的時候,這些數據實在令人慚愧!

教宗聖方濟各:
今年的主題突出了糧食與營養之間扭曲的關係。與8.2億饑荒人口相比,有近7億的超重人口,他們是不良飲食習慣的受害者。這種現象不再僅僅是「富裕人民」的象徵,而且也開始在低收入國家蔓延,那裏的人飲食量少且質量差,卻照搬了發達地區的飲食模式。

聯合國糧農組織:
減少關注高產和帶來經濟利潤的品種,更關注糧食多樣化和營養質量,生產足夠的、可負擔得起的、營養豐富、在文化上適當和安全的食物,以可持續的方式滿足人們的飲食需求。這將對我們的健康、生物多樣性和環境可持續性產生積極影響,並減少公共衞生的保健開支。

現況:

營養不良新趨勢

全球有八億二千萬飢餓人口,另外,全球亦有六億七千萬的成人、一億二千萬兒童和四千多萬幼童屬肥胖和超重人口。飢餓人口之中當然有營養不良的問題,但糧食供應充足,甚至暴食至肥胖超重的人當中,也會出現營養不良,目前這些人在全球數以億計,漸漸形成一個新趨勢。

原因:


發展中國家:生產過程致損失


不論是糧食不足引起飢餓,抑或糧食充足致超重肥胖,都不是單一原因導致。對於糧食不足地方的人民,人們通常會想到教導或協助他們耕作來增加作物出產,然而,當大家深入了解,會發現努力耕作未必能增加出產。





發展中國家的耕作物,在收穫前後均遇到不同的自然或人為問題,以致在糧食供應過程中出現損失或質量下降,最終導致糧食供應不足。據糧農組織推算,每年全球有一成四的糧食就此流失。根據圖一,病蟲害和降雨減少是令到糧食在收穫前流失的主要原因;而根據圖二,在收穫之後,耕作物(以穀物為主)又會在人工去殼或篩選過程中大量損失。

方法:撥款資助 改善情況

針對以上問題,國際組織或當地政府可以致力教導農民選擇耕作不易變壞的作物、控制病蟲害的方法、建設可靠的灌溉系統、在處理作物的過程中引入機械操作,及有效的存放方式等,以減少糧食的流失。當然,這一切都與資金有關,需要國際組織與當地政府的撥款資助。

原因:


富裕國家:隱性飢餓致營養不良


糧農組織指出,現時全球不少中至高收入地區都有「中度糧食不安全」的問題,這種不安全是指「無法定期吃到有營健康食品」,也就是導致「隱性飢餓」(主要是缺乏維生素和礦物質)出現的原因,它會增加患癌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風險(約七成的慢性疾病與隱性飢餓有關),另外,智力、體力、免疫力等都會受影響。

發達國家每年浪費食物總量超過二百萬噸,差不多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的食物生產總量,但為何仍有人營養不良?

原因之一是太富裕了!在全球化、城市化下,飲食結構和習慣已起了變化,例如美式快餐文化的傳播,令一些地方由高纖菜式的飲食,轉變為多吃精製澱粉、肉類、加工食品、白糖、鹽和脂肪食品,使人們的飲食不健康,吸收營養不均衡。

方法:教育入手 改變消費

政府可以介入改善嗎?飲食是個人選擇,即使會引起健康問題,亦難以用行政手段介入,只能教育市民正確的飲食習慣,通過改變消費者的心態,以市場反應來影響商家的食品出產。

舉例,在愈來愈富裕的中國,外賣平台美團發布了《中國輕食外賣消費報告》,將低熱量、低脂、低糖、高纖維的「輕食」消費打造成一種符合健康飲食標準的新時尚,而截至今年九月,美團外賣「輕食」的定單量,同比增長達九成八,而提供「輕食」的商家亦有五成八的增長。

因此,宣傳健康飲食的確可以帶來改變,除了「輕食」,近年流行談論「超級食物」的好處,相信多推廣就可讓更多人嘗試這些有營養的食材。



Mindmap:全球糧食不足的原因與解決方法



學習教材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A



資料B


都市人食無定時,加上缺乏運動,不少人對保健產品特別是維他命補充劑趨之若鶩,貪其方便之餘更相信每日一、兩粒便可有效補充身體所需,確保健康。市場上這類產品應運而生,有針對不同年齡層、不同性別,更有專門針對兒童、孕婦或長者的產品。然而消費者委員會檢視市面76款綜合或單一維他命補充劑樣本,發現9款樣本的建議食用分量,超出或相等於中國營養學會的每天可耐受最高攝入量,部分更遠超推薦攝入量,長期攝取超過身體所需的維他命,不但無助促進身體健康,更可能帶來嚴重副作用,妨礙身體機能正常運作。事實上,保持均衡飲食才是攝取足夠營養素的不二法門,特殊情況才須額外進食維他命補充劑,亦應先諮詢醫護人員的意見,以免對健康造成不良影響。

資料來源:「長期過量攝取維他命補充劑或損健康」
《消費者委員會》2018年9月18日

多角度思考

1.
根據資料,你認為聯合國指「中度糧食不安全」,與全球營養品消費市場的發展有多大程度的關係?(6分)

2.你認同人們以購買「營養品」或補充劑服用來解決「攝取身體所需營養」的問題嗎?解釋你的答案。(8分)

建議答題方向

1.
「中度糧食不安全」指人無法定期吃到有營養的健康食品。一些人雖然生活在富裕地方,但因為城市化使人們的生活忙碌,食無定時,難以注重均衡營養的攝取,所以營養補充品就應運而生,形成一個龐大的市場。

2.同學可以自由發揮作答。(建議:引用消費者委員會的意見,加上自己的認知和分析,分別指出事情的利弊:一方面是方便,確保健康,補充平時飲食時攝取不足的營養;另一方面是攝取量容易超標,有影響健康的風險,長期依賴補充劑,會輕視了均衡飲食的重要性等等,然後再講述自己的看法和立場。)

學習工具

糧食不足 議題摘要



這議題的本質是甚麼?

有關全球的糧食問題,引起關注的議題已由糧食供應不足和不公平導致的營養不良,轉至人們從日常食糧吸收不到均衡營養導致的營養不良,影響所及,不但是發展中地區的貧窮人口,還包括富裕地方的人民,他們會以補充劑來補給營養,這樣做又是否必要和有利?這都是大家延伸探討的題材。

議題相關單元

全球化
能源科技與環境

持份者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
‧發展中國家人民
‧已發展國家人民
‧農民
‧飢民
‧超重和肥胖人士
‧營養補充品生產商

相關概念

飲食多樣化 Dietary Diversity


長輩常教導不要偏食,事實上,多樣化的飲食的確有益健康。研究發現,由五至六種核心食物組成的飲食,與只有三種核心食物的飲食相比,可以減少疾病和提高生存率。

聯合國糧農組織指出,人類歷史上曾種植超過六千種作物,但現時只八種作物就提供了人們日常所需能量的一半以上。組織建議大眾在日常飲食中多加入本土種植的傳統時令食物,並實現飲食多樣化。

關鍵詞

‧糧食危機 Food Crisis
‧超級食物 Supper Food
‧營養補充品 Nutritional Supplement
‧營養不良 Malnutrition
‧飢餓 Starvation
‧貧窮 Poverty

你對此議題的見解為何?

﹙請填寫﹚

參考資料

‧「世界糧食日2019 」行動篇
http://www.fao.org/world-foodday/take-action/en/

‧《飢餓:從孟買到芝加哥,全球
糧食體系崩壞的現場紀實》
作者:馬丁.卡巴洛斯
出版:時報出版

載自2019年11月18日《S-file通識大全》

文:許少媚 圖:星島圖片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