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辛棄疾
2019.11.12〈永遇樂.京口①北固亭懷古〉辛棄疾
(1)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②處。舞榭歌台③,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④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2) 元嘉⑤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⑥下,一片神鴉⑦社鼓⑧。憑誰問:廉頗⑨老矣,尚能飯否?
註解
1. 京口:古城名,即今江蘇鎮江。
2. 孫仲謀:三國時的吳王孫權,字仲謀。
3. 舞榭歌台:演奏樂曲、表演歌舞的場所。
4. 寄奴:南朝宋武帝劉裕的小名。
5. 元嘉:南朝宋文帝劉義隆的年號。
6. 佛狸祠: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字佛狸,於南朝宋元嘉二十七年擊敗王玄謨的軍隊以後,在山上建立行宮,即後來的佛狸祠。
7. 神鴉:指在廟裏吃祭品的烏鴉。
8. 社鼓:祭祀時的鼓聲。
9. 廉頗:戰國時趙國名將。
練習題
1. 試解釋以下畫上橫綫的字詞:(8分)
a.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
b.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_____________________
c. 贏得倉皇北顧 _____________________
d. 贏得倉皇北顧 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根據〈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一詞,在下面的橫綫上填寫適當的內容。 (8分)
辛棄疾在詞的上片懷念孫權和劉裕,不僅表達了a.___________________和對主戰派的期望,也表達了b.___________________。詞的下片引用南朝劉義隆草率北伐,忠告當時朝廷要c.___________________。接着用四十三年來抗金形勢的變化,表示辛棄疾對於d.___________________的決心不變。
3. 判斷以下各題的陳述。(4分)
a. 在辛棄疾眼中,無論是繁華還是蕭條的時代,英雄人物都不會被淹沒。
正確 / 錯誤 / 無從判斷
b. 這首詞處處記錄歷史事實,詳寫懷古的情感,將憂世及抒志的主題輕描淡寫。
正確 / 錯誤 / 無從判斷
c. 這首詞中表現了辛棄疾對祖國深沉的愛,對英雄功業的熱烈嚮往,充滿激情。
正確 / 錯誤 / 無從判斷
4. 整首詞通篇多用典故卻不覺雜亂,試評論辛棄疾如何達到這效果。(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辛棄疾利用孫權、劉裕和宋文帝三個歷史人物表達了對國家的甚麼看法?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辛棄疾最後一句借用廉頗的典故,用意何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 a.英雄人物的事迹 b.輕率 c.落得 d.向北方逃走
2. a.對歷史人物的讚揚 b.對朝廷茍安者的諷刺和譴責 c.要吸取歷史教訓 d.收復中原
3. a.錯誤 b.正確 c.正確
4. 這首詞雖然用了這許多歷史故事,卻用得天衣無縫,恰到好處。但除了最後廉頗一事以外,都是有關京口的史實(1分),從眼前風光扣緊「京口懷古」這個題的內容(1分);而且作者運用這些典故,都和這首詞的思想感情緊密相聯(1分),同樣帶有慷慨激昂的感情色彩(1分),恰當傳達了作者當時那種壯志猶存的複雜情緒,以加強作品的說服力和感染力。(1分)
5. 作者借古喻今,從孫權坐陣江東,敢於北抗曹操(1分);劉裕進而渡江北伐收復失地(1分);劉義隆有封狼居胥、克敵制勝之意,可惜「元嘉草草」,徒勞無功(1分)。作者傾慕孫權、劉裕這樣的英雄人物,同時感慨南宋集團中,沒有孫權、劉裕這樣的出色人物(1分)。另外又用宋文帝的歷史教訓,告誡南宋統治者,倉促上陣必然導致不可設想的後果。(1分)
6. 辛棄疾以廉頗自許,表示自己雖然年紀大了(1分),但壯心不已,仍然熱切地期待着有殺敵報國的機會(1分);同時空懷壯志(1分),受到打擊和排擠而長期被棄置不用。(1分)
語譯
歷經千古的江山,再也難找到像孫權那樣的英雄。當年的舞榭歌臺還在,英雄人物卻隨着歲月的流逝早已不復存在。斜陽照着長滿草樹的普通小巷,人們說那是當年劉裕曾經住過的地方。回想當年,他領軍北伐、收復失地的時候是何等威猛!
然而劉裕的兒子劉義隆好大喜功,倉促北伐,卻反而讓北魏太武帝拓跋燾乘機揮師南下,兵抵長江北岸而返,遭到對手的重創。我回到南方已經有四十三年了,看着原仍然記得揚州一帶烽火連天的戰亂場景。怎麼能回首啊,當年拓跋燾的行宮外竟有百姓在那裏祭祀,烏鴉啄食祭品,人們過着社日,只把他當作一位神祇來供奉,而不知道這裏曾是一個皇帝的行宮。還有誰會問,廉頗老了,飯量還好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