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市區尋綠影

2019.10.25
21913 21913

公園大樹說故事

  市區有不少大樹陪伴我們成長,平日卻甚少有人留意。早前長春社製作《深水埗樹木地圖》,標示區內各地標的樹蹤。跟着地圖,走進深水埗區最大的公園——荔枝角公園,可發現不同樹種如細葉榕、鳳凰木及白千層等。這些社區「原居民」,正等待與大家相遇,訴說「他們」的故事。

●由長春社製作的《深水埗樹木地圖》圖文並茂地介紹了區內各種樹木的特色及其分布的位置。

跟着地圖認識樹木

  樹木也是社區的一分子,不少大樹更是每天陪着居民成長,見證社區的發展和變遷。鄰近美孚新邨的荔枝角公園,是區內最大的公園。園內樹影處處,可說是城市中的一片綠洲。放慢腳步,投入深淺不一的綠海,你會發現樹木像人們一樣,各有不同「外貌」、「身形」及「身世」。

提醒大眾 欣賞樹木

  關於樹木的故事,長春社助理保育經理李佩思最熟悉不過。長春社兩年前製作了《油尖旺樹木地圖》,《深水埗樹木地圖》則是其第二份樹木地圖。「我們身邊有許多大樹,它們陪伴我們成長。居民上班上學時,都會路經一些大樹,但是我們未必很留意它們,直至它們消失了才發現。就像去年山竹來襲,很多樹被颱風吹倒,這些時候大家才意識到那些樹沒有了。樹木地圖希望提醒大家,身邊有許多大樹值得我們欣賞。」

雙管齊下 悉心製作

  整個計畫以深水埗區出發,區內有不少歷史悠久的屋邨,很多大樹在屋邨中陪伴居民成長,例如細葉榕等。故製作地圖時亦有嘗試請街坊幫忙。李佩思解釋道,長春社曾經在網上社交平台「招募」過大樹,看看街坊能不能提供他們所熟悉的大樹的位置,同時也會親身走進區內,尋找適合放進地圖的大樹。最後花了約半年完成,地圖在六月正式面世。

市區較多外來樹種

  香港的樹木一般分為「本地樹種」和「外來樹種」兩大類。李佩思指出,本地樹種又稱原生樹種,指在該區一直存在,甚至比人類更早紥根於此的樹木;外來樹種則指通過人為的方式,把其帶進區內種植的樹木,樹木可能是跟了貨船或其他途徑來到這地方。而香港市區則有較多的外來樹種,「香港市區有那麼多外來樹種,原來與戰爭有關。在二戰期間,軍人伐去許多樹木當作燃料,政府為了盡快建立綠化景觀,於是在市區種植生長較快的外來樹種如台灣相思及白千層等。」

●長春社助理保育經理李佩思希望地圖增加市民對區內樹木的認識。


市區常見樹木

  荔枝角公園是深水埗區最大的市區公園,園內樹木種類極多,有榕樹、串錢柳、鐵冬青、羅漢松、銀樺、秋楓、福氏臭椿等,為城市添上色彩,當中最常見的有以下四種:

菲島福木三姊妹

  菲島福木是經常在公園出現的樹種,與山竹及黃牙果同屬藤黃屬。這三種樹都會結果,而且果實結構相似,都是外皮包着一瓣瓣果肉,當中,菲島福木果肉質像榴槤。野生猴子十分喜歡吃黃牙果,更會吃到把牙齒染黃,所以果實有此名稱。

 

自我保護的白千層

  白千層的樹皮十分特別,像是脫皮一樣。別以為白千層是曬傷了或快要死掉,其實這些樹皮是它的「保護機制」。在白千層的來源地澳洲,不時會發生天然山火,而白千層身上一層一層的厚樹皮,可保護樹幹中心,令其即使遇到山火,也可保存內裏的樹木組織及水分。

 

「不育」洋紫荊

  作為代表香港的市花,大家應該不陌生。不說不知,原來洋紫荊是不能自行繁殖的。約在百年前,有人在薄扶林一帶發現洋紫荊,並以其為新品種。那時的人不知道它是由宮粉羊蹄甲及紅花羊蹄甲雜交而成的。直至十多年前有學者研究它,才弄清它的組成基因。由於洋紫荊是雜交而成的品種,不能結果,沒法通過種子繁殖,只能靠人為「插枝」方式繁殖。所以若仔細比較洋紫荊樹和其他樹的樹幹,我們會發現洋紫荊的樹幹上有一道痕,那就是插枝的痕迹了。

  別以為「插枝」只是將樹枝插進泥土那麼簡單,枝條可沒那麼快長出根部去吸收水分和養分。要成功以「插枝」方式替洋紫荊繁殖,需要找一棵和它親緣關係相近的植物,如宮粉羊蹄甲或紅花羊蹄甲,再把洋紫荊枝條和它綁在一起,樹木組織會慢慢地連在一起,成為一棵樹。

 

「森林之火」鳳凰木

  若在秋天看鳳凰木的樣子,或許不能理解為何其被稱為「森林之火」。因為鳳凰木的開花期是五、六月,屆時它會長滿紅色花朵,像是「染髮」一樣。相傳以往有一名航海家,在航向鳳凰木的來源地馬達加斯加途中,遠遠的看見樹林一大片紅色,以為發生大火;走近一看才發現是鳳凰木開花形成的「紅海」!

 

文:胡嘉儀
TOP